摘 要:韩国电影载誉全球,翻拍韩片成为中国电影人模仿、借鉴的一种选择。由于韩国原片在本土上映时已经完成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考核,所以翻拍的影片要比原创的同类型题材的作品多了一份保障优势。纵览中国电影市场,翻拍韩片并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反而存在质量堪忧的尴尬及逻辑不通等诸多问题。笔者对翻拍韩国电影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问题与经验,以期为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拍;中韩电影;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119-02
“翻拍”是指对他人拍过的影视剧作品进行重新创作从而变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国翻拍电影《西虹市首富》《疯狂的石头》在上映时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和不俗口碑,因而翻拍电影也成为颇受电影导演青睐并乐于为之的事情。韩国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在电影的叙事逻辑及语言镜头表达上有很多共同点,加之近20年来韩国大力发展电影产业,佳作频出,使韩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20年韩国电影《寄生虫》一举拿下第92届奥斯卡4项大获,更是韩国电影“振兴史”的见证。
中国翻拍韩国电影由来已久,《捉迷藏》《美好的意外》《重返20岁》《我的新野蛮女友》等电影都取材于韩国热片并收获了很多好评。然而,若认真分析中国翻拍韩国电影的经历,绝大多数翻拍作品不尽如人意,从票房到口碑,远远不及韩国原片的水准。
一、中国翻拍韩国电影存在的问题
国内影视研究者将中国翻拍某些韩国电影不成功归结为如下几个原因:一是翻拍电影存在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票房而忽视电影质量的实用主义;二是剧本生硬修改,拍摄手法大量复制,面临着生搬硬套、水土不服的尴尬处境。在充分考虑中韩两国文化差异、电影分级制度的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翻拍韩国电影存在问题归纳如下:
(一)翻拍影片缺乏全方位、可行性的考量
中国电影投资人在挑选翻拍剧本时,把在中国市场上取得可观的商业收益作为首选要素。对影片的技术支持、生产组织以及投拍的资金等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可行性评估,以致影片的质量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影片的推广。
(二)翻拍影片生搬硬套,缺乏艺术创新
以佟大为、陈妍希等一众知名影星出演的《外公芳龄38》为例,该片仅仅获得了6320万元的票房。影片完全照搬韩国电影,对韩国导演精心设置的“韩国特有”的细节及亮点无法准确表现出来。作为喜剧片,中国演员的搞笑表演、抖的“包袱”,只是单纯的、机械的模仿,没有角色的创新,因而显得刻意做作。影片拍摄的镜头和分镜构图也与原片相似度极高,致使该影片陷入了不伦不类的境地。
(三)翻拍影片脱离实际,叙事逻辑不通
翻拍电影未能准确把握原片的精髓,为了翻拍而翻拍。例如,中国电影《捉迷藏》翻拍自韩国同名惊悚片,原片结尾是小女孩站在衣橱里,大眼睛里充满着对社会的仇恨,仿佛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会造成悲剧的发生,强化了惊悚感,画面与影片传递的惊悚氛围契合度很高,为影片增色许多。而中国翻拍电影中的小女孩的眼睛中流露的却是纯真,与影片叙事结构、惊悚氛围相悖。[1]
二、韩国优秀翻拍电影的成功经验
韩国电影以其深刻揭露人性、展现社会真实面貌而被观众喜爱,韩国的翻拍电影也收获了许多好评。例如,汤唯主演的《晚秋》翻拍自1966年的一部同名电影,画风清新,该片在第25届瑞士弗里堡电影节上荣获青年审查委员大奖,并入选釜山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等知名电影节,同时也为女主角汤唯赢得了很多殊荣。可以通过赏析韩国优秀翻拍作品,总结其成功经验,供中国电影从业者学习与思考,推动中国电影事业长足发展。[2]
(一)韩国翻拍电影注重角色刻画的多样性
表演艺术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求演员要“化身成角色”。2013年朴勋政执导的影片《新世界》被称为韩国版的《无间道》,在韩国本土收获了468万的观影人次,位列年度第9。两部电影都是将“兄弟情深”主题贯穿其中。《无间道》侧重于阐述“恨”与“义”的关系;而《新世界》则被称为亚洲版的《教父》,表达的是一种救赎、一份自省。
朴勋政导演启用了被称为“韩国大叔,沉默的武士”的李政宰扮演警察卧底李子成。李子成因为兄弟丁青的去世、组织的利用而变成反派角色。面相冷峻英武、思想深邃的演员李政宰没有将角色作平面化处理,也没有表现出简单的仇恨,而是赋予角色悲观且积极的内涵。这种角色演绎符合韩国观众的审美,因而好评如潮。《新世界》是对《无间道》的再创作,演员成为创作的主导者,他凭借自己的表演功力去分析与认识角色,推动了整部影片的进步,这是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的地方。
(二)韩国翻拍电影注重本土化创作
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被导演河正宇于2015年搬上了银幕,算是一种广义上的电影翻拍。该片是河正宇的“处女作”,影片在屏蔽了地域的概念之后,进行了本土化的重构,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读者简明扼要地阐述故事。因此该片在翻拍时,导演结合韩国国情,保留了韩国的本土特色,得到观众认可。许玉兰的身份从“油条西施”变成韩国妇孺皆知的“爆米花西施”;许三观在卖血之后要吃的“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则换成了“一盘米肠,一瓶白酒”。这种改变势必要求导演对原内容有所取舍。只做减法,电影会成一盘散沙;只做加法,电影会成为累赘的“四不像”。中国翻拍电影要吸收经验,结合中国本土特点进行改造,使观众产生共情,快速代入电影中,才能收获好评。
(三)韩国翻拍电影注重技术创新
韩国影片《监视者们》翻拍自香港电影《跟踪》,影片在原片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刑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体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办案模式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既获得了精神愉悦,也是一场视觉盛宴。韩国的摄影水平整体较高,《监视者们》大胆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特写镜头,既是对拍摄技术的一种挑战,也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薛景求跳楼追逃犯的场景就运用了随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临场代入感。港片《跟踪》的场景设置在香港的普通居民区,拍摄基调色调灰暗,每时每刻都给人破旧压抑的感觉;而《监视者们》的场景设置反其道而行之,设在现代化的韩国都市,采用韩国观众喜爱的明快色调,为观众提供了很好的观影体验。
(四)韩国翻拍电影注重细节刻画
细节是电影成败的关键,是吸引观众的法宝,反映了电影艺术工作者对影片的深度思考。翻拍片的细片处理尤为重要,不同的国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成为编剧深挖的亮点,形成独特的细节表现。
(五)韩国翻拍电影注重丰富性
韩国电影故事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采用很多新颖概念或者情节设定,通过曲折的剧情反转吊足观众胃口,特别是有些犯罪题材的剧情片电影在结尾处理上,很多并未采用一種大团圆的方式,而是端上一份“黑暗料理”大餐,让观众在感受压抑的同时,还能激起对电影所揭露社会现象的反思。
三、结语
翻拍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电影形式并非投机取巧,而是一种艺术再创作。毕竟靠“闭门造车”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靠简单的“拿来主义”期盼票房大卖也不足取。中国影迷日益提升的观影水平对翻拍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通过观看翻拍电影进行横向比较,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使翻拍电影成为很好的相互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历史的见证和经典的传承。这就需要国内的电影工作者认真吸收经验,完成翻拍电影的本土化改造,使之更符合本国的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春.类型电影本土化得失思[N].中国艺术报(百家论艺),2016-11-14(006).
[2] 徐晓笛.对中韩电影文化差异性的分析与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6):119-126.
作者简介:邓艺晨(1999—),女,山东济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