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地方电视台健康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且数量可观,但是这类节目多内容雷同、形式单一,质量不高。本文以成都电视台健康类电视节目为例,分析当前地方电视台健康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健康类电视节目;现状;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107-02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高压之下,人们难免会被各种健康问题困扰,因此,人们开始注重养生和保健。健康类电视节目应受众需求而生,承担起了为受众传递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知识的任务。时至今日,电视专题节目这种单向说教型的宣传形式,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再适应受众的收视需求,因此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迫切需要进行新媒体改造升级。
一、成都电视台健康类电视节目现状分析
成都电视台于近十年开办了《第一健康》《能量健康》《好妈妈俱乐部》《每日健康》《大健康》《医话实说》《成视健康汇》《养生龙门阵》等健康类节目。健康类节目发展势头强劲,节目数量不断增加,节目质量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节目形式单一,生命力不足
成都电视台所属频道开办了多档健康养生类节目,但是整体覆盖率不高,这类节目的播出时段多数是非黄金时段。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核心受众定位是中老年人,因此这类节目的播出时段多数是在白天时段,边缘化明显。这样的时段安排具有局限性,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注重健康、养生、育儿、医美等知识,同样有收看健康类电视节目的需求,所以将中老年人固定为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核心受众群体是节目定位方向上的错误。我们对于健康类节目定位应该具有品牌构建的全局思路。
品牌是一档电视节目的灵魂,其美誉度和知名度直接关系到受众收视忠诚度和栏目寿命。[1]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台的健康类电视节目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大多数地方电视台的健康类电视节目处于跟风模仿的阶段。这些节目多数属于新闻资讯类形式的健康类节目,以主持人串口播报,连接健康热点新闻、生活资讯、医护专家采访专题等几个板块,节目采用主持人、采访专家单一说教的播报形式。节目内容往往是一天或数天前的新闻事件,时效性不强,新闻价值不高。而这类节目中的科普公益内容往往也是带有广告客户需求的,其公益性、科学性不强。
总而言之,这类播报式的健康类节目缺乏个性亮点,元素单一,缺少受众交流,观看体验不佳。这种单向说教形式的宣传节目已经不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下的受众需求。对于电视节目来说,观看舒适度的降低,势必会导致受众流失,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益支撑节目发展。
(二)节目内容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内容为王”应该更准确地被理解为“创新的内容为王”。但目前地方电视台的健康类节目多数还处于内容“随大流”的状态,选题跟风严重。以成都电视台《大健康》《医话实说》《健康龙门阵》为例,这3档节目都是《健康之路》的简化版专家演播室访谈形式,节目选题多以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内容为主,节目多以季节交替为切入点,围绕中老年人关心的健康问题展开。而主持人大多在节目中充当提问者的角色,一问一答的答题访谈略显沉闷。受众收看节目容易产生疲劳,也不容易记住其中的健康知识点,甚至会产生反感情绪。
(三)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发展不平衡
电视媒体不仅承担传播主流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还肩负着创收盈利才能活下去的经济压力。随着新媒体“两微一端”的迅猛发展,广告收益也跟随受众取向流向新媒体。电视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传统以时段置换广告收益的方式,伴随着电视节目低迷的收视率难以为继,也使不少地方电视台的健康类节目出现了经营困难。
由于经营困难,不少优秀的健康类电视节目彻底被广告需求改头换面,变成了软性广告。成都电视台《好妈妈俱乐部》自2008年开播之初就是这样一档成都首档母婴孕产科普公益真人秀节目,节目内容真实,在蓉城育龄人群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2016年因为经营收益的需求,该栏目变成了一档以宣传不孕不育内容为主题,分享孕育困难人群成功孕育的访谈类节目。节目内容充斥着不孕不育求诊信息等违规内容,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迎合广告主和赞助商,停播前一年的《好妈妈俱乐部》节目中充斥着为赞助商产品站台、以医学专家和患者作证明、误导受众的违规广告成分。
履行社会责任是电视传播的立身之“本”,而获得经济收益是电视传播的“末”,绝不能本末倒置,打破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发展的平衡。[2]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违规宣传,损害的是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受众的收视忠诚度。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虚假宣传会导致受众流失,降低收视率,还会损害节目的美誉度,最终得不偿失。
二、地方电视台健康类电视节目提升路径
(一)立足本土,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形成节目风格
在所有的资源中,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资源。地方文化在电视传播中具备优势竞争力。因此,地方电视台的健康类节目应该立足于本地文化,挖掘本地人文资源,以迎合本地受众的喜好,提升受众对节目的文化认知度,而不是盲目跟风,照抄照搬央视或其他卫视的健康类节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会有很多不同,因此每个地方受众的健康需求也会有不同。以成都为例,巴蜀文化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调。以当地人讲当地故事,节目可以邀请本地三甲医院的医学专家和巴蜀笑星、知名主持人等本地名嘴做客节目,可以用大众化讲述的形式将节目内容生动有趣地讲述出来。
在节目环节设置中,充分运用电视视听手段,加入影视资料、图版、动漫等,内容设置上实现悬念化与故事化,并在相应的环节中对字幕和标题进行内容强化,增强节目的可视性,使节目的节奏性强,内容立体丰富。
(二)创新思路,拓宽选题范围,捕捉受众新需求,打造全新的互动体验
当今中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承受着来自工作、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人在压力环境中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导致情绪病的发生。[3]精神危机、心理困境困扰着现代人,科学调节心理状态是新时代受众的新需求。在节目选题方面,可以打破“健康仅仅是身体健康”这个固有思维,拓宽视野,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健康类电视节目的重要选题。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蓝本,进行节目选材,以情感化、叙事化的手法呈现内容,有利于引起受众共鸣。
(三)创新节目形式,借力融媒,进行多屏分发,吸引更多潜在受众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参与娱乐的优选途径。人们转向智能手机移动端、电脑PC端,受众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地方电视台健康类节目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及时性、深度互动等优势,借力“两微一端”,为受众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在节目形式上,创造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短视频或直播形式。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要点拆解,将节目中的精彩部分用于短视频二次创作,分发到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多屏分发,以吸引潜在受众,扩大受众群体。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地方电视台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地方电视台的融媒体改造已迫在眉睫。健康类电视节目因为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相关的先天优势,有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为传播健康知识的巨大潜能。其未来的市场价值与公益影响力巨大。只要解决好节目创新和品牌经营的问题,健康类电视节目将是地方电视融媒体改造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唐培林,张凡.健康类电视节目的成长与局限[J].现代传播,2017(3):159-160.
[2] 刘健.中国电视类健康节目的现实问题与提升路径[J].现代传播,2017(9):156-157.
[3] 张钰晗.健康传播视角下养生类电视节目《健康之路》研究[D].新疆大学,2017.
作者简介:崔凌榣(1984—),女,四川宜宾人,研究生,哲学硕士,国家三级导演,研究方向: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