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正红 黄逸轩
摘要:“互联网+微课”是当今信息化时代下兴起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应用在文献检索课上是一次创新和挑战。本文主要概述了微课和“互联网+微课”的定义,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发展下文献检索课的变化,归纳了文献检索课存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脱离应用情境、缺少反馈环节等问题,并从教学目标、设计思路、选择内容、使用工具、应用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微课”模式在文献检索课的设计和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文献检索
一、微课、“互联网+微课”的定义
(一)微课的定义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响应,一系列课堂反思、改进的方法应运而生。其中,微课(Micro Class)是其重要突破标志之一。微课的定义从Knowledge Burst(知识脉冲)[1]衍生过来,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用远程学习、移动学习方式来建构知识体系的可能性。在知识脉冲理论的基础卜,国内胡铁生第一次提出微课概念,他将微课定义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之后有学者对其定义进行引申,将微课看作是微小的课,指为了方便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依托网络通信或智能终端设备并采用移动在线学习方式,就某个别的知识点或主题而开发的小型视频(音频)学习课程[3]。从此中可以看出,微课是互联网+课堂结合、交融而成的产物,其针对对象是一切移动终端学习者,针对内容是课堂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此外,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下,微课形成了设置时间短、趣味生动、主题突出、个性鲜明等特性。
(二)“互联网+微课”的定义
“互联网+”是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热点,所谓“互联网+微课”,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微课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4]。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是互动性和强联系,高校课堂一直强调教师和学生要有良性的互动。“互联网+微课”的应用依托于网络实现了这一功能。良性互动下,增加了师生间的亲密度,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兴趣,对打开脑洞,拓展视野,创造新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二、互联网时代发展下文献检索课的变化和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发展下文献检索课的变化
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迅捷穩定的通信网络和高效便利的智能产品,它们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活动。在知识获取方面,学生要求直接有效、便捷需要地获得有益信息。在学习交流方面,学生借助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校园、家中、咖啡厅等任一地点进行碎片化学习。当要与他人展开学习合作时,学生通过面对面交流或依托网络与同学、老师建立沟通、讨论和共享互助的联系。基于以上学习习惯与活动的变化,文献检索课在制作应用时,亟需依托互联网平台设置互动关联性强、多层次模块的教学环节,才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快捷有效进行学习的需求。
(二)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
文献检索课作为湖南工程学院的选修课之一,每年约有4000名学生选修该课。研习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素养与高校信息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实训练习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文献检索课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实训练习练了又忘、教学脱离应用情境、缺少反馈环节等。
①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根据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单一模式情景下集中注意力时间为25分钟。而学校一般文献检索课一个课时为90分钟。时间设置冗长,知识点密度过细过高,主题和内容逐渐泛化,使得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疲于应付内容。经笔者在文献检索课上观察,大部分学生面对课堂内容提不起兴趣,表现出眼神游离,精神萎靡的状态,互动性不强。
②实训练习练了又忘:在文献检索课实训练习中,因为是一对多教学,一节课的时间,教师通常无法解决所有学生遇到的练习步骤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堂教学只允许学生有一次课堂练习机会。学生常常出现在课堂上进行检索训练时非常顺利,一到课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的情况,请教他人又因为害羞和耗时耗力而最终放弃。紧凑的学习安排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③教学脱离应用情境:现在的教学活动常常脱离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内容陈旧且缺乏新意,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只关注内容是否符合教改要求,却忽略课堂的运用情境和内容建设;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注入式讲授为主,鲜少有自学一辅助的教学活动;教学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好用、适用、实用的却很少。以上教学辅助材料的欠缺和环节的不足,直接导致课堂预期效果不明显,课堂质量差,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
④缺少反馈环节:传统文献检索课从确定主题,设计制作到实践教学等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固化性和封闭性,很多上课资料一旦制作完成就几乎没有更新过。即使期末有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考核,但教师对于每一堂课堂内容质量的评价和建议却知之甚少。反馈环节的脱节,使得课件优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互联网+微课”模式在文献检索课上的设计与应用
(一)设计
1.设计目标
文献检索微课要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s]培养学生养成敏锐的信息意识,增强个人信息组织、分析能力。让学习者能熟练使用电子和纸质信息资源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记忆,调动课题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以及自主构建能力。满足学习者移动学习、远程学习、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的要求。
2.设计思路
教师先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知识建构,再对重点内容进行编排设计。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制作理论部分微课要增加趣味性,使之通俗化。例如在介绍文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中,可以使用马里奥收集金块的图片类比读者收集文献信息,利用阅读、记录、组织的情景视频展示文献的整理。制作信息实操部分微课要细致、逻辑地展开,所以要求层层递进,讲细讲全。例如在讲解图像信息检索时,首先分析图像信息检索特点和类型,以及需求是通过文本描述和相似图片找到期望的图片,然后引入Image Surfer搜索引擎来实现图像搜索功能,介绍它的原理是在其特征索引库通过“蜘蛛”抓取和人工分类图片来完成匹配。接着,操作其中的关键词和分类浏览检索两种方式,返回检索结果。再者,点击分类浏览检索下的图像检索,提供“种子图像”,Image Surfer通过执行和“种子图像”相近的纹理、颜色、形状的可视搜索,得到检索结果。最后,通过几个搜索引擎的实操,总结图像检索的技巧和规律。
3.选择内容
文献检索微课的制作内容包括文献检索知识背景、案例、问题、实训等。然而不是所有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都适合制定微课需要教师筛选考量。如学术资源整合平台Web of Knowledge检索方式的重点难点更适合实际操作环节碰到相应的问题并解决,相反,该内容在微课中列举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不便于学生记忆。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判断。1.内容的介绍呈现不超过巧分钟,即在该时间内能够讲得明白透彻。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可以将其拆分解,设计重构为多节系列微课,以保证学生能够深入熟悉应用知识点。2.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偏向的微课,如对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医学文献检索实战类微课,而对其本科低年级的学生设计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概念知识点微课。3.内容设计要生动有趣。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如果设计出的微课内容依然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那么该微课的作用就是失效的。同时微课内容要与兴趣点融会贯通。实训课不像技术课,技术课更类似数学。实训课拆解不是纯粹的理论,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結合,答案的推导过程。教师在课程拆解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事物的所以然说清楚。类似:火箭助推器的宽度为什么等于两匹马屁股的宽度?[6]这个是课程实施时的难点,也是常见的兴趣点。
4.使用工具
根据胡铁生在微课研究中的介绍,微课的制作方式可以分为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7]。不同的制作方式有不同的工具推荐。
①摄制型微课采用手机、业务级摄像机、DV摄像机以及数码相机(单反、微单等)等设备,摄制教师讲解内容,实操过程的教学视频。要求设备能够稳定拍摄4K分辨率及以上的清晰视频。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手指触摸控制焦点、曝光、拍摄等操作项目,很容易上手,不用过多学习摄像知识也能完成拍摄,准备充分甚至可以直接出视频成果[8]。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师面对设备讲解知识,输出要点。一般用于文献检索课实操类课程,如卡片手工检索。缺点是一镜到底或多镜剪辑的设计手法需要人工前期做大量准备和多次模拟实验,以保证输出高质量文献检索微课视频。
②录屏型微课是电脑或手机将你的操作全部录制下来并保存成swf格式或者视频格式的微课。通过录屏录音软件(Captura、obs-studio、ActivePresenter、Canitasia)完成录屏、制作和编辑一系列操作。这种屏幕、语音录像方式的特点是全面直观展示教师的每一步操作记录,内容紧凑,主线清晰,适合文献检索课的搜索教学情境,如Google搜索技巧的介绍。早期的可汗学院视频就是该种形式。适合学生反复观看学习。
③软件合成式微课采用第三方可视化软件制作视频,通过视频剪辑软件(Edius.Vegas+ After Effects.Adobe Photoshop、CorelVideoStudio Pro会声会影)将用于教学的图片、视频、文档等素材后期加工成微课视频。这种非线性特效合成教学素材的方式有利于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创新型教学视频内容,适合文献检索课的概念介绍教学情境,如数字图书馆的特征、发展、优势。缺点是有技术门槛,需要花费一点时间进行学习。
④混合式微课是前三种方式的混合。通过脚本设计,技术编辑而形成的微课视频。
(二)应用
制作好的文献检索微课借助网络传送,实时发布在可使用的微课平台(图书馆资源主页、微信公众号、微课圈等)或互联网视频门户(腾讯视频、优酷视频、bilibili等)上,学生通过多媒体移动数码终端(电脑、手机、pad)一键式播放、使用和下载。在平台上,文献检索微课资源提供不限次数下载,实现资源的流通与共享(云端漫游)。文献检索微课可用于课后查漏补缺式的学习,也可用于课中演示教学,边看微课视频,边上机操作。教师要依据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合理规划制作好的微课使用时段。根据不同类别,要求学生在不同时刻播放观看,如对文献检索课课前复习类型的微课,推荐学生在上课之前提前使用,小结拓展类型的微课安排在课程后半段观看。在微课平台或视频门户上,学生可对该节内容进行评论交流,如讨论文献检索课知识点的应用,发表对搜索引擎优缺点的评价,请教微课内容中的疑问和难点。由教师从中引导互动,回复学生评论,添加课后测试。通过互动,教师从中获得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查看学生在平台上的评论,积极发扬视频的优点,虚心接受批评和指教。制作好的文献检索微课及时保存到微课平台中并安全备份,后期不断修改和更新,直到形成系列专题文献检索微课有机体。
四、小结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文献检索课通常会进行课堂优化改革。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模式,“互联网+微课”模式在文献检索课上应用是一次创新和启发,它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再次整合、重组、优化,让教师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地掌握课堂、反思课堂,让学生回归课堂,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和操作训练。但这也是一次冒险和挑战,制作文献检索微课需要整个教研团队的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构建出微课平台,形成文献检索系列专题微课,最终让文献检索微课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360个人图书馆[EB/OL].[2018-10-0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18/16/7976283_266370002.shtml,2013-02-18/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马秀芳.高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6-27.
[4]徐燕飞.“互联网+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12):137-138.
[5]侯娟侠.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1):185-186.
[6]什么是“课程拆解”?[EB/oL][2018-10-08].http://www.docin.com/p-735931357.htm],2013-12-05/.
[7]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04):19-21.
[8]自媒体拍摄应该用到哪些设备适合你[EB/OL][2018-10-08].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961920505682716&wfi=spider&for-pc:htm,2018-04-06/.
作者简介:喻正红(1981-),男,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学、大数据。
黄逸轩(1994-),男,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学、大数据。
基金项目:湖南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课堂”微课模式在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2017JG043);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课堂”微课模式在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2018JG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