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7000云南省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昭通
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患者血液多处于高聚、高凝、高黏状态,且多发生于下肢[1]。DVT 早期无明显症状,不容易被察觉,治疗不及时可能发生肺栓塞,具有较高生命风险。
目前,血管造影仍是DVT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属于侵入性操作,且成本较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造影剂过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同样也是诊断DVT的重要方法,但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D-二聚体是一种重要的分子标志物,能够反映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改变,可用于DVT排除诊断。有报道显示[2],DVT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因子ⅩⅢ下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在早期DVT诊断中联合应用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2017年6月-2019年5月初诊疑似DVT患者86例,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将明确诊断为DVT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27~76岁,平均(51.15±14.46)岁。将明确非DVT的40例患者作为非DVT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9~77岁,平均(52.93±15.05)岁。同时,选取同期到我院健康体检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1~75岁,平均(52.94±14.37)岁。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D-二聚体检测及凝血因子ⅩⅢ抗原检测,其中,D-二聚体检测使用仪器:STA-R 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盒,凝血因子ⅩⅢ抗原检测使用仪器:ACL-TOP 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盒。在患者入院6 h内,采集血液标本,使用3.2%枸橼酸钠抗凝剂抗凝,离心10 min,2700×g,对贫血小板血浆进行检测。
评价标准[3]:对比三组患者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水平以及两者单独检测、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等。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取SPSS 21.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ⅩⅢ水平比较:DVT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对照组,凝血因子ⅩⅢ水平低于非DVT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诊断效能分析:凝血因子ⅩⅢ以66.6%为临界值,D-二聚体以0.5 μg/mL为临界值,两者联合检测的总体诊断效能明显高于两者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对比(±s)
表1 三组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对比(±s)
注:与DVT组相比,aP<0.05。
组别 n D-二聚体(μg/mL) 凝血因子ⅩⅢ(%)DVT组 46 9.22±11.02 55.02±18.78非DVT组 40 1.42±0.97a 101.36±33.33a对照组 50 0.38±0.10a 98.78±14.64a
表2 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分析(%)
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纤溶过程标记物,当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时,其D-二聚体会处于明显升高表现,对血栓形成敏感性较高。但有研究发现[4],脑梗死、肺栓塞、DVT、心肌梗死、感染等患者均会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因此,该指标只能用于排除诊断,而不能单独诊断。一般认为,当D-二聚体检测呈阴性时,则可以大胆排除DVT。
凝血因子ⅩⅢ是一种四聚体,由各两条α链和β链组成,其中,β链是α链的载体。由于凝血因子ⅩⅢ在血栓性疾病的具体参与机制未完全明确,因此其在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也尚未得到明确结论。在凝血酶级联反应的过程中,凝血因子ⅩⅢ能够在其最后阶段被钙离子、凝血酶激活,可将纤维蛋白与抗纤溶酶结合,稳定凝块,并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以往临床上常使用该指标诊断遗传性、获得性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病,在DVT诊断方面,国内外报道较少,仅有的部分研究均认为DVT患者的凝血因子ⅩⅢ水平明显降低[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凝血激活中大量消耗凝血因子ⅩⅢ,导致其水平下降。因此,凝血因子ⅩⅢ诊断DVT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本次研究中,DVT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对照组,凝血因子ⅩⅢ水平低于非DVT组、对照组;凝血因子ⅩⅢ以66.6%为临界值,D-二聚体以0.5 μg/mL为临界值,两者联合检测的总体诊断效能明显高于两者单独检测。提示联合检测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两项指标可综合两者的敏感性、特异性优势,提高DVT诊断准确率。在临床诊断中,可对D-二聚体升高、凝血因子ⅩⅢ下降的患者作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缩短确诊时间。
综上所述,在早期DVT诊断中联合应用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检测的诊断效能较高,明显优于两者单独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