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需要通过开设相应的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由于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调整,我校该课程的课时从原来每周6~8 学时减少到每周3~4 学时,甚至有些专业完全取消了该课程;实验课学时也从原来每学期16 学时减少到6~8 学时,导致许多实验项目无法开展,使得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大量自学,而自学需要建立在学生是否具有适当学习思维和方法的基础上。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其学习能否取得成果的关键。同时,在以往上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中只重视操作不注重原理,导致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在多个实验教学中尝试采取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在《微生物学》细菌染色实验教学中开展最多的是革兰染色。革兰染色的基本步骤为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稀释复红复染。通过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染色阳性和阴性两种,不仅为分类鉴定细菌提供依据,而且能指导临床用药[1]。
通常情况下,革兰染色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先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接着进行示教和学生操作,最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进行思考,只是“依葫芦画瓢”的完成操作,至于实验原理则左耳进右耳出。究其原因,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操作实验,实验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仅在教师讲解时强制性地进行灌输,并非让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操作结束后,学生即把实验原理抛诸脑后,完全不明白革兰染色是为何而做、实验的临床意义何在?
为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笔者在革兰染色实验教学中将教学顺序做了些许调整。首先进行示教和学生操作,接着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最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同样是革兰染色,方法、步骤相同,但镜下观察到的细菌会呈现出紫色(G+)和红色(G_)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提出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学生产生逆向思维,主动思考理论课时老师讲解过革兰染色之所以会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主要是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以及细菌等电点不同造成的。借此,进一步印证了理论知识,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明白了革兰染色既可以分类鉴定细菌,又能指导用药的临床意义。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与革兰染色相似的抗酸染色中。
《免疫学》血清学反应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这些试验都是基于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2]的原理。我校血清学反应实验教学开展的项目主要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胶乳凝集)试验,用于判定链球菌感染状态,诊断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3]。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同样没有按照“先讲解实验原理,接着进行示教和学生操作,最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教学顺序进行实验教学。而是同上述介绍的方法一样,首先进行示教和学生操作,再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最后提问学生“为什么通过抗O 试验观察到凝集颗粒后能够辅助诊断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此时,学生产生逆向思维,逐步通过思考得出结论:首先,之所以在抗“O”试验中观察到凝集颗粒,说明疑似患者血清中存在有相应的抗“O”抗体,因此才能与试剂盒中的已知抗原结合形成凝集颗粒;而该名患者血清中产生的抗体是由于既往(约1 年前)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过,致使乙链产生的SLO 刺激血清中出现相应抗体;再结合乙链感染后产生的M 蛋白可诱发Ⅲ型超敏反应导致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即可进行诊断。同样,除抗“O”试验外,此方法也可应用到其他类似试验中,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推导可见下图: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此类院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学生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习来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将重点放在语数外等课程的学习,以期通过考试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以我校为例,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临床实习或提升学历,许多基础课学时被删减,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需要大量自学的现状。但是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自学效果难以评价。因此,当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模式的作用;只有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当今教育者最需思考的问题。培养逆向思维是学生自学方法之一,这种方式可以在学生自学遭遇瓶颈时开拓一条新的路径。当学生具有了适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通过把逆向思维获得的思路扩展延伸到其他相似问题中即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促进学生在根源上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才能在根源上解决高职就业难的问题,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长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