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萱
摘 要: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构建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不仅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从课堂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案例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建构和教学语言使用等方面阐述了生活化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构建策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122-01
一、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情境创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情境,将课堂情境还原成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以“从因特网获取信息”一课为例,教师在进行导入时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国庆放假这一生活事件创设情境:国庆节放假出游前,我们需要提前获取哪些信息呢?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呢?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认识到因特网是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并且也想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的选择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實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化教学案例。案例在选取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二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可以为新授知识服务,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案例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学生兴趣点入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案例;从应用需求出发,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案例;以实际问题为立足点,解决信息时代生活中的问题案例。例如,在教学flash(逐帧动画)时,从学生兴趣点出发,以制作电脑QQ动画表情为案例。学生对QQ动画表情是有亲切感而熟悉的,亲手制作QQ表情对他们而言是新奇有趣的。
三、生活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建构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动下,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生活实际构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图像的合成时,区里正在举行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海报设计大赛,教师可结合比赛的主题,让学生通过图像的合成来设计一份作品。学生完成后,展示作品成果,通过师生互评,推荐上报的作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于真实任务的驱动,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真实的学习体验。
四、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语言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注重语言的艺术。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可以让讲授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更生动。例如,由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课,大部分初中生对VB程序设计课是陌生的,程序代码晦涩难懂,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没兴趣。比如,编写交换两个变量a、b代码,学生会直接写成a=b,b=a,教师如果用VB专业术语讲解这个问题,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如果讲解时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将a看成是装牛奶的杯子,将b看成是装果汁的杯子,想让这两个杯子交换饮料,我们可以使用空杯子t,用空杯子怎么交换呢?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理解两个变量交换的程序代码。
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让信息技术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和需要”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晓宇.生活化,让信息技术“活”起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6):63-64.
[2]沙 洁.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课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