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郭继萍,付艳坤
芦溪县人民医院内科 (江西萍乡 337200)
外周静脉留置针是抢救和治疗神经内科患者的重要静脉途径,能够减少穿刺次数,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研究表明,外周静脉留置针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易发生脱管等并发症,导致留置时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1];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进针长度、护士操作技术等均可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风险[2-3],因此,如何保障静脉留置针在允许的时间内有效留置成了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进针长度对有效留置时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各40例。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82岁,平均(60.07±6.33)岁。B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83岁,平均(60.11±6.45)岁。C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0.11±6.45)岁。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3组均采用24 G×19 mm Y-G 留置针,针体长度1.9 cm,公称流量21 ml/min;在患者左或右前臂中下段肘关节下方5 cm 至腕关节上方5 cm 间选择管径较粗、走形较直、弹性较好、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进针角度为15~30°。
A组进针长度为(1.2 ±0.1)cm,B组进针长度为(1.5±0.1)cm,C组进针长度为1.9 cm。3组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之后使用3M透明贴固定,每次输液完毕后均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5 ml脉冲式封管。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避免置管肢体剧烈运动,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洁净,密切观察并发症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拔管。
比较3组外周静脉留置针有效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局部渗血/渗液、局部红肿、脱管、静脉炎堵塞)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 组留置4 d 所占比例高于A、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 组留置4 d 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外周静脉留置针有效留置时间比较[例(%)]
A 组脱管发生率高于B、C 组,局部渗血/渗液、静脉炎堵塞发生率均低于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局部渗血/渗液、局部红肿、静脉炎堵塞发生率均低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目前,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已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一次性钢针输液,成了静脉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减少穿刺次数、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优势,已在抢救、治疗和辅助检查临床疾病患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有研究表明,外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发生脱管、局部渗血/渗液、静脉炎堵塞等并发症,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留置时间[4]。国内部分文献报道指出,外周静脉留置针进针长度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有效留置时间有重要影响,适宜的进针长度能减少活动时套管座对针眼的反复摩擦刺激、活动时的反复拉伸及衣物对留置针的摩擦牵拉作用造成的脱管现象,延长有效留置时间,减少患者的不适感[5-7]。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留置4 d 所占比例高于A、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 组留置4 d 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神经内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进针长度为(1.5±0.1)cm 时,有效留置时间最长,进针长度过短或过长时留置时间缩短幅度相似;A 组脱管发生率高于B、C 组,局部渗血/渗液、静脉炎堵塞发生率均低于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局部渗血/渗液、局部红肿、静脉炎堵塞发生率均低于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进针长度为(1.5±0.1)cm 时,并发症更少。分析其原因为进针长度过短易导致脱管的发生,进针长度过长会增加局部渗血/渗液、局部红肿、静脉炎堵塞的发生概率,进针长度适宜时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利于延长有效留置时间。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进针长度为(1.5±0.1)cm 时,有效留置时间更长、并发症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