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浩,于立梅,杨 娟,段邓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随着我国食品专业类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食品专业类研究生已逐渐成为我国食品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群体。《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食品专业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流课程,对食品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了解科研思路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由于大部分食品专业研究生都是第一次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在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主要有实验设计不合理、论文缺乏创新性、写作逻辑混乱和分析讨论不足等[2]。此外,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尽管任课老师都是食品专业的专任教师,但也经常存在一些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过程缺乏实际案例、过于重视英文写作能力培养等问题[3]。本文立足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相关专业,对该课程的任课老师和研究生存在的这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英双导向的食品专业类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模式,并将其成功运用到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过程中,以期为提高食品专业类研究生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对于食品工业的科技创新和长远发展提供新动力。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尤其是对于食品相关专业来说。食品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撰写科技论文之前,必定需要开展实验,这其中就涉及实验设计相关知识。其次,它除了对专业知识有要求外,还与数据分析、文献检索等学科交叉。由于很多高校仅仅安排食品专业教师授课,导致授课过程中忽略了文献检索、图表绘制、数据分析、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写作过程中问题频发,最后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4]。
由于食品专业的学生都到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撰写论文,仅有极少数学生在本科阶段开展过创新性实验。因此,在撰写过程中经常遇到论文格式不规范、创新性不突出、文献引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任课老师尽管了解学生存在这些问题,但由于课时少、时间紧,往往对这些问题一带而过,很少用以发表的食品相关文献作为案例,造成学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够,在后续写作过程中屡错屡犯。
近年来,国内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大力推进,食品类、化工类等实验依赖性专业成为发表SCI论文的主战场,撰写和发表英文论文也成为了导师压给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一些学校的食品专业甚至给研究生制定了至少发表1篇SCI论文的毕业要求,有些导师和团队则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论文要求[5]。一些研究生面临毕业难的困境时,容易剑走偏锋,例如伪造数据、寻找代写机构等,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断送了学生和导师的学术生涯,而且也会抹黑所在高校的名誉。
做实验是食品专业科研人员发表科技论文的基础。研究生刚开始接触食品相关实验时,容易缺少全局观,表现出实验设计不合理,这也会直接导致后续的科技论文存在不可逆转的缺陷。例如,在单因素水平的选择上,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查阅足够的文献,导致选择了与已发表文献相同的因素水平。此外,有些学生甚至对一些常识缺乏了解,在实验过程中选择了一些常识水平,因而导致最终的论文缺乏创新性。
缺乏创新性是科技论文被拒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生刚步入科研领域,文献阅读量少,对相关领域认识不足,很难把握研究领域的前沿和创新之处,这也导致很多学生辛苦很长时间做实验,但却是前人的完全复制或者是部分重复,然而自己却并不自知。因此,最终形成的科研论文经常因缺乏创新性而被拒稿,不仅浪费了很多资源和时间,而且打击了学生的科研信心。
逻辑混乱、写作能力不足也是研究生写作科研论文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很多研究生写作中文论文都经常出现病句,“主谓宾、定状补”不分,容易造成审稿人阅读障碍。中文都存在很多问题,英文更甚,有些学生一篇论文写下来,全是病句,最简单的单复数同形、语态不一致等问题频现。因此,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研究生亟需在写作逻辑和写作能力方面加强锻炼。除此之外,很多研究生第一次写论文,仅仅把图表展现的结果表述出来,并未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这就导致论文的讨论深度不够。此外,大多数研究生也并未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相似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容易让审稿人觉得理论支撑不足,这也是审稿人选择拒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6-7]。
2020年初,教育部、科技部也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破除“唯论文”、“SCI至上”等不良导向。在此环境下,笔者基于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经验,提出中英双导向的食品专业类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模式,针对前文分析的主要问题,从食品专任授课老师和食品专业研究生两个维度进行了课程改革探索。
针对食品专任授课老师层面,笔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改革和探索:
(1)探索合理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食品专业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应涵盖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科技论文投稿与发表等诸多食品相关知识点[8],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完整连贯,又相辅相成。
(2)创造食品相关的教学案例。针对学生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选择食品相关的实例给学生进行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到论文的题目时,可以选择“食品中腐胺和尸胺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进展”、“复配天然抗氧化剂对广式腊肠品质的影响”、“客家黄酒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等已发表的论文作为案例进行评析,同时给出一些反面的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3)形成中英的教学模式。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发表中文论文也应该是我们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随着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破除“SCI至上”的文件发布以来,授课老师更应该认识到中文论文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连中文的语句和逻辑都掂量不清,写出来的中文论文逻辑性差、语句混乱、错字频现,更别说去写英文论文了。因此,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应探索中英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文是基础,英文是锦上添花。只有既能写出优秀中文论文、也能发表高水平英文论文的同学才是合格的研究生。例如,在前面举出中文的题目之外,也应给出一些英文题目的示例,如:A salting out-acetonitrile homogeneous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hirteen N-nitrosamines in skin care cosmetics,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hirteen N-nitrosamines in skin care cosmetic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让学生讨论以上两个题目哪一个更为合适。同样地,其他版块如摘要、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部分也应采用中英的食品相关论文作为案例。
针对食品专业类研究生层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应广泛阅读所研究食品方向的国内外文献,这样不仅能够对该领域的前沿有一个整体把握,而且对科技论文写作大有裨益。其次,擅于终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实验,提高创新思维。然后,在科研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水平,突出重点、展示亮点,同时还要做到前后逻辑连贯、语句表达准确。最后,深入分析讨论,从表述主要结果、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对结果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原因、指出研究的局限性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笔者根据上述构建的中英双导向的食品专业类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已积极开展了教学实践。首先,在授课老师方面,笔者联合擅长数据处理、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老师,共同讲授食品专业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其次,开展中英双语教学模式培养,不仅授课PPT做到中英文两个版本(见图1),而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意中英双导向的培养。最后,在实际案例和课程考核方面,也兼顾中英,涵盖全面,真正做到中文英文都要教,文献检索、数据处理、论文写作都要学。
图1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英文PPT示例
通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食品专业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水平。然而由于具体专业和个体能力的差异,食品专业类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良莠不齐,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食品专任授课老师和食品专业类研究生两个角度分析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英双导向的食品类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新模式。以中文为基础,英文为亮点,通过中英结合的教学过程和食品相关论文案例,有助于培养食品专业研究生科学严谨的态度,提高其综合全面的论文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