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志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中的各行业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会,我国整体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通过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能够发现,我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地理、环境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影响所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还会导致其他产业发展不均衡。因此,应该不断探究解决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减少或者消除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将从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状况简介、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策略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經济;金融;非均衡;深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市场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受到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的影响,我国沿海商贸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较快,但是内陆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受制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呈现出经济发展环境不佳、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现象,逐步拉开了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出现了经济不均衡的现象。本文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金融深化的策略进行探讨。对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其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成长阶段。对此,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正确认知不均衡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而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积累经验,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实际发展状况,推进金融深化进程,不断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状况分析
(一)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简介
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尽相同,受到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各区域之间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各区域的文化事业、交通运输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了协调各区域发展,便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将经济区域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
(二)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以上三大经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域面积、人口规模、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从地域面积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幅员辽阔的特点,地域面积较大,相反,东部的面积最小;从人口规模分析,西南部地区人口较少,西北部地区人口最少,而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由于东部地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交通方面能够依靠航运、陆运等多种方式,但西北部地区基本上使用铁路运输方式,铁路建设的密度也较小,基础交通设施不如东部地区完善。
(三)三大经济区域金融差距分析
经过分析相关文章能够发现,一些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对于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拉动经济发展,一定要增加相关资金支持。对于我国区域发展情况来说,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深究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原因,根源是金融的不均衡发展。自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金融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东部地区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而中西部地区受到经济发展影响,自身金融发展体系并不健全,金融市场也不够灵活与发达,导致了中西部的投资回报率过低,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1]。
二、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策略分析
(一)调整金融组织体系
改善我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应加大力度调整金融组织体系。落到实体层面,就是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设置模式进行改革,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于中西部设置经营亏损的县级分支机构的现状加以改革、管理与控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剥离,其面临资产总额“缩水”的挑战。对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着重加大自身组织体系调整力度,开展资产负债置换、业务代理以及固定资产处置等活动,将长期经营亏损的分支机构进行关闭处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金融业务运行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行业的无序竞争。首先,商业银行应对分支机构所在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对于金融发展潜力受限、经济货币化程度极低的地区,可仅保留一到两家分支机构;其次,政府可考虑放松相关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在不同市县间进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置换,不断完善银行的业务代理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提高区域金融发展的开放性;最后,政府可通过鼓励新兴商业银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区域发展引进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2]。
(二)调整货币信贷政策
有差别的信贷资金管理是货币信贷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银行开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及金融风险管理,虽然能够增强自我约束机制,但却严重制约了区域商业银行配置信贷资金的能力。应意识到,在短期内,我国中西部商业银行实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是难以实现的。对此,我们应该分不同的区域进行解决,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办法。分区域主要指的就是按照我国三个经济发展区域进行划分与考核;分阶段就是指在不同的发展时间,采取不同的信贷考核方法,为商业银行制定一份达标时间表,开展分类管理监督工作,促进区域经济以及金融的深化与发展[3]。
(三)实施金融技术创新
尽管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很多地区而言,其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在金融管理方面,我国中西部大多数金融机构依然使用人工处理金融业务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人力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同时还会出现筹资效率低等现象。中西部受到技术以及设备的限制,难以全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金融技术创新成为地区发展的关键任务。其次就是支付领域的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尤其是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支付的大规模推广,体现出强大的适用性与发展性。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大部分城市网上支付功能的使用已成为常态,其电子金融能够办理各种业务。电子支付的方式能够减少资金滞留,加快资金流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最后,是贷款管理技术的创新,商业银行应增加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用户的真实需求进行探究与分析,坚持以人为本,尽量缩短评估论证期,进而不断提高贷款决策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减少信贷投资的风险。
(四)适时开展金融调控
金融调控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中西部商业银行的贴现支持;其次,是当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头寸不足时,中央银行提供的紧急救助贷款;第三,对于商业银行长期借用的再贷款,央行应仔细评估其筹资能力以及资金需求情况,为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还贷时间表,放宽政策等;最后,央行还应该注意加强金融秩序的监管,防止出现资金盲目流动的现象,影响地域经济金融的发展[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西部地区受到地理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金融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通过调整金融组织体系、调整货币信贷政策、实施金融技术创新以及适时开展金融调控等方法,促进区域金融深化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钰静.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9):8-9.
[2]徐云松.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5.
[3]杜欣.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7.
[4]董绳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