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其安
摘要:苏北地区指江苏省长江以北使用江淮官话的地区,作为一个语言区域还扩展至长江以南的南京、镇江、句容等地。用苏北方言演唱的佛教禅腔梵呗,被称为“苏北梵呗”,这是我国佛教梵呗演唱的一个重要派系。本文是笔者在长期从事佛教梵呗记谱、整理过程中对苏北梵呗调研后撰写而成,是对苏北梵呗的艺术特色的归纳。
关键词:佛教 苏北 江淮官话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183-03
中国汉传佛教的梵呗有三大腔系,即禅腔、律腔、上江腔。禅腔梵呗遍及全国大部分寺院,其代表寺院是江苏常州的天宁寺(实为苏北梵呗)。由于古代围绕金陵一带的寺院均盛行禅宗,其中有“牛头宗”“法眼宗”和“临济宗”,因此流行在这一地区寺院的梵呗被称为“禅腔”,禅腔梵呗中还包含了书腔、梵腔、道腔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这些唱腔常用在“水陆法会”和“瑜伽焰口”法会。“律腔”梵呗起源于江苏句容宝华山隆昌寺,也是用苏北方言演唱,由于隆昌寺是律宗道场,梵呗是在传戒仪式上演唱,音乐风格高亢,演唱速度极其缓慢,所以被称为“律腔”。宝华山隆昌寺的“瑜伽焰口”法会使用律腔演唱,这被称为“大板焰口”,“大板焰口”主要是唱腔法器演奏的拍点与其他寺院不同,主要是打单板,节拍由此延长,因此演唱速度缓慢。“上江腔”梵呗主要是在四川地区的寺院演唱,其唱词与其他寺院相同,不同的是旋律风格。形成上江腔梵呗的原因是四川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因此语言的音调非常独特,上江腔梵呗也由此而形成。本文的论述是围绕苏北地区寺院使用江淮官话演唱的梵呗,不对上江腔梵呗予以论述。
一、语言特色
刚开始从事梵呗记谱时,笔者就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江浙沪地区寺院的法师以苏北籍为多,苏北籍的法师们演唱梵呗都是使用苏北方言。然而和苏北籍的法师们交谈时发现,他们都会讲普通话,那么为什么他们不用普通话演唱梵呗?全国各地都有歌唱演员,都用普通话唱歌,从来没有听到演员用方言演唱歌曲。随着研究梵呗的深入,逐渐了解用苏北方言演唱梵呗实为一个特色,很多演唱梵呗的高手都是如此演唱,比如戒德老和尚、隆根老和尚、性修老和尚、广慈老和尚等都是使用苏北方言演唱梵呗。
“苏北”是对江苏北部地区的统称,苏北地区主要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区,苏北地区的语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江淮官话,另一类是中原官话。这两类官话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原官话带有北方口音,比如徐州、宿迁、连云港地区都是讲中原官话。此处所说的苏北梵呗演唱的语言是指江淮官话,也就是覆盖扬州、泰州、海安、东台、淮安、宝应、高邮、盐城、阜宁、兴化等地的里下河地区,即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的一大片平原。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与游汝杰所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认为:“方言分區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域长期使用,会演变成不同的方言,而这些不同的方言是可以分区的。由于语言在地域上的差异是连续的,所以方言与方言之间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天然界线。”①因此江淮官话的语言区域还包括了长江以南的南京、句容、镇江地区,可见江淮官话语言区是很广阔的。
江淮官话中的“官话”两字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指汉语方言中分布地区较广的语言,另一个概念表示与官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就是在某个时期的官方语言,亦称“官话方言”。从历史看,江淮地区与官方关系最有联系的是古代的金陵,即今日的南京。古代的金陵曾经被多个朝代定为国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因此南京、镇江一带的方言与里下河地区的方言非常接近。
通常官话的性质是具有官方通用语言的意义,语言流通的区域覆盖面是很广阔的。可以说某个朝代官话也是这个朝代的“国语”,因此也是当时用于写作的语言,这如同我们现在都是用普通话写作。可以推测,金陵作为某个朝代国都的年代,很多文字都是使用江淮官话而写,在“瑜伽焰口”法会中就有用苏北方言所写唱词的状况,比如《赞佛偈》“佛面犹如净满月(yuè)[yua]。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于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zú)[zua]。”②这段偈唱词中的“月”和“足”用普通话念分别为(yuè)、(zú),这似乎不押韵。如果用苏北方言,这两个字是入声字,分别念(yua)、(zua),这就韵节相同,念诵朗朗爽口,可见唱词是用苏北方言而写。在周振鹤与游汝杰所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也有如此的论述:第四十五回录有一首林黛玉题名《秋窗风雨夕》的诗:“……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如伴离人泣……”这首诗如果用诗韵(平水韵)去读并不押韵,但如果用扬州方音去读,则是押韵的,即“速、绿、浊”同韵,“力、急、泣”同韵。这说明林黛玉是用扬州话做这首诗的。③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的很多相关文字也是用江淮官话而写作的,因此很多梵呗的唱词用苏北方言念诵,语调非常的动听。
江淮官话的语调具有独特性,它有着北方语言的刚毅,又具有南方语言的柔和,提升了几乎都是平声的吴语音调,而磨去了北方语言的四声棱角,并且加有入声韵,形成独特的语调风格。比如“稽首皈依大觉尊”,用普通话念为jī-shǒu-guī-yī-dà-jué-zūn,音调四声分明,语调的棱角明晰。而用苏北方言则念为jǐ- sǒu- guī- yí- dà- jio(入声)- zèn,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北方言的第二个字“首”不发翘舌音,第六个字“觉”是促音,即入声字,苏北方言的念诵的音调具有柔中带刚的特性。
二、声腔特色
由于苏北方言独有的特色,用苏北方言演唱梵呗时,词曲的结合非常贴切。此处举一个例子,比如水陆法会中的“文”《为善最乐》,第一句的唱词就是“为善最乐”,如果用普通话朗读为wéi-shàn-zuì-lè,如果用苏北方言朗读为wéi- sí an- zuì-le(入声),通过苏北方言的拼音可以发现“为”字读第三声,“善”字的读音与普通话区别非常明显,不发翘舌音,另外苏北方言的“善”字含有两个音节,即sí和an的连读,“乐”字的发声是促音,即短促而收口,是入声字。这段梵呗一般都用书腔演唱,这就可以想像用书腔与苏北方言演唱“为善最乐”四个字那是非常具有韵味与美感的,尤其是“乐”字,因为是入声,所以很短促,为了维持时间的长度必须使用拖腔。现把普通话与苏北方言作一个对比,普通话:“为-善-最-乐----”,苏北方言:“为-善-最-乐(呃)---”苏北方言的“乐”是入声字,非常短促,因此在演唱“乐”字时为了加长时值,所以加了称词“呃”。可见同样的旋律,同样的唱词,用苏北方言演唱的拖腔更加有韵味,苏北梵呗的声腔特色也由此予以体现。正是因为苏北方言语调的特色,所以苏北籍的法师一直用苏北方言演唱梵呗,苏北方言的语调也成为苏北梵呗的一个明显的特色。
三、旋律特色
苏北地区寺院梵呗的旋律是“三宝腔”,与全国汉传佛教寺院梵呗一样,但是苏北地区寺院梵呗旋律是起引领作用的,其他地区寺院常以常州天宁寺梵呗演唱为范本,然而古时天宁寺寺院的法师都是苏北籍演唱的风格就是苏北梵呗。
梵呗的传承一直是口传心受的方式进行,此处要强调的是“口传心受”,而不是“口传心授”,这是因为梵呗的传承是师父教,弟子受,“受”为用心接受。强调这一点就是因为梵呗没有乐谱留下,只有靠心记忆。
梵呗是音声供养佛的形式,属于音乐艺术的范畴,是通过时间展示,因此属于“时间的艺术”。由于音乐的展现必须通过一定长度时间,因此音乐必须具有合理的结构,富有逻辑的旋律发展规律。在历史场合中高僧大德完善与创造着梵呗的实质就是合理的建造梵呗的结构与旋律发展规律。归纳梵呗旋律发展中的逻辑规律与旋律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复元素的使用
人的记忆力可分为短期记忆力、中期记忆力和长期记忆力三种。这三种记忆力中,短期记忆力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音乐作品中的重复手法就是利用人类的短期记忆从而让听众记住音乐素材方法,是一种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梵呗的重复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相同素材间隔重复
相同素材的间隔使用是指一个音乐段落,间隔一定的时间再次出现,这种类型的重复既加强听众的记忆,又不会产生听觉疲劳,梵呗中间隔重复是常见的。比如八句赞中就存在相同素材间隔重复的旋律发展手法,比如《药师赞》(旋律同‘弥陀赞)中唱词“延寿王”与“消灾障”的旋律是相同的,但是两处相同的旋律并非模式紧接的,而是有间隔的。再比如以六句赞《杨枝净水》为例(六句赞的旋律均为相同),唱词“八德利人天”与“福寿广增延”两处的旋律是相同的,这同样也是相同素材间隔重复。在梵呗的旋律中使用相同素材间隔重复还有很多种手法,使得梵呗的旋律非常容易被听者记住,但是不会产生听觉的疲劳。
2.相同素材紧接重复
在梵呗的旋律发展手法中也有用相同素材紧接着重复的现象。紧接重复是指一个音乐单位连续再次出现,因此加强了听者的记忆,但是也必须使用科学的方式阻挡由于过多重复而产生听觉疲劳的现象。梵呗旋律中把相同素材紧接重复一般使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把一个完整的乐段紧接的连续重复。由于重复的单位是一个具有一定长度的单位,因此当听者听到这个乐段的最后一个乐句时,短暂的记忆已经淡薄了第一乐句的印象,所以连续重复绝对不可能使听者产生听觉疲劳。比如梵呗《三皈依》就是用一个完整的乐段紧接着演唱三遍。再比如“瑜伽焰口”法会中的梵呗《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也是用一個乐段紧接着演唱若干遍,由于一遍遍反复的是一个完整的乐段,因此听者在听觉上不会有枯燥感。
有些梵呗只用一个乐句作紧接重复,这种只用一个乐句紧接重复必须具备两种条件,第一种条件是重复的乐句具有一定的长度。比如宝华山隆昌律寺演唱的律腔梵呗《阿难尊者赞佛发愿偈》就是如此,这首梵呗前半部分从“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至“南無金剛藏菩薩”使用一个乐句连续紧接反复,后本部分从“尔时世尊从肉髻中”至“放光如來宣說神咒”则用另一个乐句连续紧接反复。尽管这首梵呗的旋律发展是用一个乐句紧接反复,但是这个反复的乐句具有一定的长度,而且演唱速度非常缓慢。
(二)上下起伏,一字多音
梵呗旋律的音域非常宽广,有些梵呗的音域甚至超出了人声所能演唱的范围,这在中国民歌中并不常见。宽广的音域显示出梵呗含有明显的器乐曲旋律特征,比如梵呗的音域一般都在十度音程以上,有些甚至远远超过十度音程,这就是器乐曲特征。比如《戒定真香》《虔诚献香花》的音域都为十二度音程,《华严字母》的音域宽至十三度音程。宽广的音域使得梵呗的旋律线条中充满了起伏,由此形成了梯形似的音高布局层次。比如在一个相对长度的篇幅中旋律处在中低音区,然后逐渐上升,形成梯形布局。梵呗的低音区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比较深沉,高音区昂扬而激奋。
一字多音,即一个字往往演唱很多的音,由此形成了曲折委婉的旋律特色。梵呗旋律中具有的一字多音现象与中国戏曲唱腔中的拖腔非常相似,这是因为梵呗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国戏曲唱腔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唐朝时期法师走出寺院,向民众宣传佛经的“变文”,变文是中国戏曲与曲艺的鼻祖。一字多音使得梵呗音乐充满美感,比如《赞佛偈》的第一个乐句唱词是七个字“阿弥陀佛身金色”,其中每个字上至少演唱六个音。
苏北地区寺院的法师们都是用江淮官话演唱梵呗,里下河地区方言的韵味非常适合表现梵呗旋律一字多音的旋律特色,因此苏北梵呗特色中包含了方言特色与旋律特色。方言特色与梵呗本有的旋律特色相互结合,形成了苏北梵呗的特性。
四、结语
苏北地区是我国汉传佛教最早传入地区之一,是佛教文化底蕴丰厚之地,当地民众自幼即受佛教文化濡染,因此国内很多地区的寺院都有苏北籍法师的身影,苏北梵呗也由此传到全国,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唱赞的一个重要派系。
苏北属于江淮官话语言区域,其语调具有独特性,它有着北方语言的刚毅,又具有南方语言的柔和,提升了几乎都是平声的吴语音调,也磨去了北方语言的四声棱角,并且加有入声韵。梵呗的唱词用苏北方言演唱非常切韵,所以聆听特别的悦耳。
注释:
①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9页。
②木刻版《瑜伽焰口》,上海佛学书局,2016年,第3页。
③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4页。
参考文献:
[1]瑜伽焰口[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出版,2016.
[2]中华大藏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王章涛,袁秋年著.扬州史话:扬州学术史话[M].扬州:广陵书社,2014.
[4]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