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老龄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老年人群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我国民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养老保险建设情况,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甘肃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 人口老龄化 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44-02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甘肃经济相对落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尤为突出,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剧了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养老支出的负担,对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
一、基本情况
1.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早在2005年,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91.7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7.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23%,已经超过7%的国际认定标准,步入老龄化社会。
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637.26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6.9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2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5.8%。2014—2018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同时,占人口总数比也持续攀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甘肃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表明养老负担在不断加重。
2.甘肃省养老保险建设情况
近年来,甘肃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完善。为进一步强化管理,确保所有参保人员实现老有所养,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2019年甘肃采取了多方面举措:第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至3.5%;第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至19%,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仍为20%;第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实现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统一;第四,完善完全失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2.3万户、参保人数108.7万人,参保率95.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16.97万人,领取待遇人数为317.42万人。截至2019年11月,甘肃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33萬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468.2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364.8万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的转变,为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甘肃省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大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给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带来巨大压力。首先,虽然参保人数在逐年增加,但老年人口规模也在迅速扩大,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因此,缴费人数起着重要作用,其与常住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有关。甘肃省近几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不大,但作为人才净流出省,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缴费人数,进一步影响到养老基金收入,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紧张。其次,老年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时长和对象增加,增加了养老保险支出。同时,我国退休年龄偏早,使得养老金的缴纳年限缩短,发放时间延长,也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更甚的是带来财政风险。
2.养老支出财政补贴不足
财政补贴方面,一般由中央、省级、市级财政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人员进行补贴,并由中央全额承担基础养老金支出补贴,市级政府进行适当财政补助,但市级政府发挥作用不大。因而,养老保险财政补贴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而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势复杂,交通基础薄弱,开发难度大,缺少中心城市带动,人才人口流失严重,经济落后,已连续五年被认定为全国最落后的省;加之,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导致人们在养老保险上的投入并不多。因此,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迅速增长的养老需求,养老保险财政补贴严重不足,财政方面对于养老保险可持续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保障水平不高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于覆盖人群范围广、基数大和财政负担等客观原因,从2014年实施到目前来看,待遇水平增速缓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保障城乡居民生活作用发挥不大。从整体上来看,与城镇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的领取待遇偏低,2018年甘肃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人平均待遇仅为103元/月,每人每年1236元。
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自2015年实施以来,经过数据测算、信息采集、参保登记等程序,目前参保率达到95.4%,但由于省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政策不明确,还有部分中央、省属事业单位尚未采用属地化参保,离退休人员也未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此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还不完善,体现在经办业务不完善,经办模块不健全,不能满足全流程工作需要,且操作系统繁锁易出错,稳定性不好,运维保障能力弱,不能及时解决提交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办理。
5.养老保险各市州发展不平衡
2018年,甘肃省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6260806万元,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为5535949万元,当期结余为724857万元,养老保险基金总体上运行平稳。但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养老保险发展也不平衡,部分市州养老金缺口较大。比如,2019年酒泉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2.01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年度缺口为1亿元;嘉峪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当期收支结余从2008年的11683万元到2018年的-10142万元,自2015年开始呈现基金收支结余负增长,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为-1072万元,多市州出现严重收不抵支现象。
三、对策建议
1.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坚持养老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缴费与待遇挂钩原则,鼓励多缴多得,引导参保人选择高档次缴费标准;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在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工资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企业基本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政策,不断充实养老保险基金,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支撑和保障能力;加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多渠道多方式解决资金问题,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让企业退休人员有踏实感、获得感。
2.细化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
关于省级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方面的政策不够具体明确,要从省级层面进一步细化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政策,只要符合参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及时参保,适当对高龄退休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给予一定政策照顾,提高其退休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建议加强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力量,满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需求。
3.加快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当前我国已建立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但从全国范围上来看,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基金保障能力弱的省份和地区无法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因此,需加快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发挥基金的共济作用,保证基金欠发达地区退休人员按时收到足额养老金。目前,甘肃省实行基于预算管理和责任分担机制的基金省级调剂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制度尚未建立,基金共济能力弱,因此,甘肃提出在2020年7月起实行养老保险基金全省“六统一”的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
4.探索增加最低缴费年限
目前,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时长为15年,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立的,加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时大多计算初次参保年龄,因此,很多人算好达到退休年龄时费满15年就暂停缴费,等着到龄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待遇。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增加,此最低缴费年限明显偏低,可小幅度提高最低缴费年限,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基金收入,还可以提升养老金水平,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5.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提出适合甘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方案的同时,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中央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争取中央调剂金补助的更多倾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断增强参保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石人炳,杨辉.中西部人口负增长现状及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20(1):38-47.
[2]余昆.基于养老待遇平衡的GC市公私部门薪酬并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3]石培文.财政视角下甘肃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17(5):5-9.
[4]刘华.对甘肃省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6(5):85-89.
[5]沈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防范的途径探析[J].唯实,2008(5):64-66.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