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四个主要问题:学生阅读量小,教师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学生阅读深度浅,学生缺乏文化自觉。分析诊断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功利性的应试化教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阅读素养不够,校园内外忽视阅读氛围的构建。进而提出四项解决对策:理性处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阅读课堂,培养教师的阅读素养与教学能力,校园内外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徐宝俏,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2018年7月,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转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官网:http://www.eachina.org.cn/shtml/4/news/201807/1749.shtml,最后登录日期:2019年10月1日。,这是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学生语文学业各项能力总体发展较为均衡,古诗文诵读能力相对较弱。其中代表小学阶段的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古诗文诵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书面表达方面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 80.5%、72.8%、80.2%、78.5%、85.6%。
从监测报告结果来看,我国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有待提高,同时也说明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问题。本文将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这四个语文核心素养为框架,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量小,不利于语言构建与运用
监测报告中显示学生养成了基本的阅读习惯,但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总体偏低。从阅读时间看,四年级学生每天进行15分钟以上课外阅读的比例为74.4%,有25.6%的四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少于15分钟;从阅读量看,过去一个月,四年级学生阅读1本及1本以上课外书的比例为92.0%,8.0%的四年级学生过去一个月阅读量为0本。
诚然,小学生字词句的学习要在一定的语境下,但并非只局限于教材或教辅里的单篇课文,机械地反复操练,而是应该在广阔且丰富的阅读语境下加深印象。增加阅读量的表象是增加阅读文本的数量,实际是增强语感与熏陶,增加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强度与次数。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运用语言,增加语言经验,在汉语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与风格,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并在阅读中丰富语感,体会语言本身的内涵与意义的外延。
2教师阅读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多数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的教學模式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从17世纪30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J.A. Komensky)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已为众多教师所采纳,并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王荣英:《大学英语输出教学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对于每篇阅读课文,教师的惯用手法是先分层再分段,圈划关键字词理解句子。把整篇文章进行碎片化切割,学生上课重点都放在回答教师针对文章片段所提出的问题,而且问题的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回答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完整文章的情感与文脉,违背了课标中所强调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这一属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机械地传播了知识,完成了教学流程,却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生阅读深度浅,不利于审美鉴赏与创造
随着学段的升级,小学生的阅读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低龄化的儿童读物以及绘本,而是要进行深度阅读,并且阅读内容要深刻。“我认为当今儿童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儿童当无知,所以总是给他们讲他们能懂的东西。而在民国时期,胡适、林语堂钱钟书等这些大家,他们小的时候学的都是他们听不懂的东西,所以那个时代出了那么多的大师。孩子听不懂根本没有关系,越是懂种子学说的人越知道,播种子比插一根树桩要重要。”
梁冬:《处处见生机:生命、生灵、生意及一切生活背后的秘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8页。
所谓深度阅读,并非强求学生领悟作品中的深意,而是真正做到读整本书,不是只读名著导读,或者进行四分五裂的分析,或者只聚焦于文学领域。监测报告显示,四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三部作品为《格林童话》《西游记》《三国演义》,阅读内容稍微有失偏颇。应当把人类文明中深刻、全面且最精髓的精神食粮拿给学生进行品味,比如东西方哲学经典、文学经典、史学经典、美学经典甚至逻辑学读物等都可以进行渗透,这样才能奠定学生阅读的审美基石。如果只为迎合学生的趣味性与易读性,则不利于形成学生的阅读高度与审美旨趣,更妄谈表现美与创造美。
4学生缺乏文化自觉,不利于文化传承与理解
监测报告显示,四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目的总体答对率为 66.1%,在六个维度上的题目答对率分别为:汉字文化(71.8%)、诗文典故(70.0%、)、历史古迹(63.3%)、重要史实(60.9%)、传统艺术(65.0%)、民俗文化(63.4%)。监测结果说明,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有待提高。
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最直接的途径是从阅读中来,但把文化知识以填鸭式和激进式的教学方法灌输给学生,将文化和生活割裂,极易造成学生的内心抵触,很难入脑入心成为一种精神涵养。文化视野的拓展需要学生进入更加广阔且舒适的阅读世界,所以校园内外良好的阅读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吸取优秀文化的给养与能量。
二、小学阅读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功利性的应试化教育限制学生的阅读广度
尽管素质教育的说法蔚然成风,但我国的基础教育依然偏向于应试化教育。功利性的应试化教育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来看,容易歪曲教育的本质,导致整个价值观倾向于功利性,而严重忽视人格、品德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为了使学生应对字词句的掌握以及文段理解力的考试,教师自然会带领学生围绕考试内容,反复操练。如果把时间用在额外阅读,则意味着浪费时间,意味着会在一项项考核指标中沦为落后分子,必然容易使师生的阅读视角局限于教科书和教辅,导致阅读量与阅读深度都不够。诚然,统编版教材中有“一起读书吧”的版块,在阅读实践中也有了亲子阅读的任务。但真正实施时,学生依然很难逃离被长辈强制监督监管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实现阅读量的增加与阅读深度的推进。
2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导致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在课堂的空间布局上,教师的活动范围相对自由,而学生受限。教师的视线多为俯视,学生的视线多为仰视。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教师也占用了更多的份额。教师在空间和时间上拥有了绝对权威,成为课堂的显性中心。
在“课堂的显性中心是教师”的前提下,如果课堂的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并且教学方法单一,以“一言堂”的模式传授语文知识,那么学生只是一种边缘性存在,处于权力压制之下,学生的声音和见解很容易被淹没,导致课堂缺失一种充满自由与活力的平衡,不利于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和创新思维的提升。
3教师的阅读素养不够,难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教师应该反思并评估自己的阅读素养,“教师的阅读素养是指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所需要、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关能力、品质的总称,具体包括阅读兴趣习惯、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鉴赏书面语言的能力、记忆书面语言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文本分析能力、阅读感受能力、对阅读工具的驾驭能力、阅读的速度与流畅性等”。
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命题研究组:《综合素质·小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9页。如果教师缺乏阅读素养,又如何奢望学生学会阅读呢?教师读过哪些作品,是否做相应的笔记,是否用心揣摩过教学方法,面对小学生,自己也应该做到“腹有诗书”。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教师也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假如自己作为学生,是否喜欢并接受自己现在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相长,知行合一。
我们认为,教师阅读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在于沒有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自我更新与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以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而导致教育理念的错误承袭。
4校园内外忽视阅读氛围的构建,导致学生缺乏文化自觉
学校、家庭和社会也是阅读教学的场所,校园内外忽视阅读氛围的构建会导致学生缺乏文化自觉,也难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很好的传承。
有些学校没有读书角,鲜有读书活动,图书馆的闲置,或者图书馆里书籍单一,读书环境差,忽视对阅读的推广,这些都会把学生亲近阅读的欲望消弭掉。监测报告提到,在拥有图书馆的学校中,37.2% 的四年级学生和 50.5% 的八年级学生在本次监测的学期中没去过图书馆。
在家庭里,不少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部分家庭的亲子沟通不足,监测报告显示,25.1% 的四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自己谈心”。同时,家长疲于工作,漠视阅读行为,在居家摆设中书籍缺位,疏于主动为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和交流氛围。15.4% 的四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认真听自己把话说完”,17.4% 的四年级学生认为“跟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从不允许自己表达观点”。长此以往,很难让阅读这一美好行为扎根于孩子的内心。
除了学校和家庭,在广阔的社会场域里,也忽视真实阅读氛围的建构。社会场域里,几乎鲜有公共阅读空间。实体书店在网络信息化的普及下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冲击。文化的熏陶只依靠课堂里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更加广阔的阅读教学应该无处不在,阅读应成为人生的一种审美旨趣与生活方式。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诊断,我们尝试从以下四点提供解决对策:
1理性处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为了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利性应试化指向,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出台详细的规约,小学阶段应当设置专门的阅读课,从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学习的语文课中分出一定的课时,不对这门阅读课的成效进行考核,以纯粹阅读为主,不强迫学生做相关练习、读书笔记和口头表述,不允许这节课被其他科目占用。同时,要教给学生认识书本以及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的方法,一本书由什么组成,作者是谁,出版社是哪里,如果是一本外国作品,译者是谁;翻看一本书,什么是序言、目录章节甚至是排版与封面,都要教给学生。并由权威机构推出经典性的阅读书目,既面向小学生也面向教师。学生阅读时不一定要所有的字都认识,就像温儒敏所提倡的“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而“古人学语文从蒙学开始,就是读书为主,先生是很少讲的。从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左传,等等,一路读下来,似懂不懂地读下来,慢慢就读得熟了,由不懂到懂,文字过关了,写作也过关了。这是浸润式的学习,整个身心沉浸在阅读之中,文化的感觉有了,语言的感觉也有了”。
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6期,第4页。
也要适当教给学生古汉语和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监测报告显示,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相对较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倡导小学生尽早地接触古汉语与文言文,这样才能更容易亲近中华思想经典,而这些“经典其实就包含了一个民族在精神成人方面那些最关键的基因,或者说遗传密码。回到经典,回到古典很显然不是回到古代,而是让我们超越简单化的线性时间观念,在回溯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去思考一个民族是如何被塑造的,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该民族的关键信息究竟是什么”
刘铁芳,柯小刚:《古典传统与个体成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 ,促使学生更好地传承本国思想文化传统,从而弥合新旧文化的断裂,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阅读课堂
“我国传统教学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借鉴和移植赫尔巴特和苏联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提高教学效率,不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命价值。”
刘才利,杨蔚:《主体式对话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写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而在哲学家马丁·布伯看来:“‘我—你对话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关系。所谓‘对话就是体验‘我—你关系中的另一方。‘对话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包容。”
安世遨:《教育管理对话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包容”意味着在阅读课堂上,尽管教师站在知识与经验的制高点上,但要允许学生真实地表达与发现,“对话”除了讲求包容,还意味着平等、尊重与理解,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应当认真倾听对方的声音,在对其道德取向做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而不是强调教辅上的正确答案。
3培养教师的阅读素养与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使自己不断地成长,要进行自我训练,参与阅读氛围的构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同阅读的意义。“阅读素养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与发展性,某单一的阅读品质难以取代阅读素养,人的阅读素养都在发展之中,故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持续培養。”
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命题研究组:《综合素质·小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9页。
在对小学教师的培训中,要构建以他们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倾听小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真实困境,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传达政策指令。同时建议,无论是小学教师的培训者还是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都应该经常亲身体验一下小学课堂,而不是只凭借偶尔的听课观察和相关数据,或者仅从一个文本走向另一个文本。培训者、研究者和小学教学本身的脱节,会导致政策指导不了现实,现实也回应不了政策。只有亲身体验,并且结合一线教师的真实心声,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4校园内外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还需要“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良好的氛围是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良方。
首先,在学校层面,鼓励每个班级开设“读书角”,摆放优秀的经典读物。书橱的外观装饰设计以及书本的摆放可以由学生们和教师共同完成,对精神生活的领地既有一种虔诚的敬畏之心,又投入热爱,充满情趣,以“读书角”的存在形成一种班级文化。学校应当定期举办读书节,定期更换走廊上悬挂的名人名家的肖像,定期摘录书中的精彩内容张贴于走廊的展示板。设置阅读宣传墙,在合适的位置建立“漂流书屋”、朗诵亭,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分享会,把图书馆布置成一个舒适、温馨且静谧的精神补给站,让每一位走进图书馆的学生感受到书对自己的接纳。
其次,在家庭层面,呼吁家长在工作之余也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言传身教,给孩子做一个榜样。也希望家长可以和孩子平等且诚恳地对话,倾听并鼓励孩子探讨自己的读书心得。同时,也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独自学习的空间,家长陪同读书的方式是一种引领行为,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安心阅读的氛围,让孩子知道阅读值得一生践行。
最后,在社会层面,我国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教育水平也不一致,让大中小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平价且舒适的阅读场所可能不太符合现实。但希望每个城市里的公立图书馆可以健全场馆内的各种设施,并定期举办读书推广活动,同时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让阅读成为一种“闲暇教育”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