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于汀
【摘要】日新月异的媒介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正积极探索融合传播的新路径。《新闻联播》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的权威和标杆,在总书记“四有媒体”思想的引导下正积极改版创新。主要体现在:强化思想引领,紧跟时代深耕内容以凝聚主流价值、加强舆论引导;优化播报语态、节目风格及节目形式;加强融合,打破圈层,积极探索多屏互动的传播模式。
【关键词】《新闻联播》改版;电视新闻;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0-139-03
[Abstract] Under the ever-changing media communication pattern and public opin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aditional TV media are actively exploring a new path of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As the authority and benchmark of China's TV news, newscast is actively innova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eneral secretary's thought of "four media". 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guidance, following the times to concentrate on the content in order to condense the mainstream value an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optimizing the voice, style and form of broadcasting; strengthening integration, breaking the circle, and activel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tion mode of multi screen interaction.
[Key words] New edition of news broadcast; TV news; Integration
2019年1月25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全媒体”这一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这段关于当下全媒体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刻揭示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2019年9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顺势而动全面启动了改版工作。
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的标杆,《新闻联播》应对时代发展中舆论格局和媒介生态的新趋势、新变化,不断创新改版,提升国内外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自2011年肇始,《新闻联播》便逐渐开启了自1996年实现直播态播出15年后的再度改版之路 ,为进一步增强新闻性和时效性,将“国内简讯”板块更名为“联播快讯”;压缩时政新闻的报道时长,开始增加社会民生新闻的报道比重;出现了现场直播、现场连线等全新的报道形式,报道语态逐渐下沉。如2011年11月17日的节目中便对神舟八号飞天返航进行了实况直播,第一时间为观众带来重大事件的最新讯息,极大强化了新闻的时效性。2012年,随着中央八项规定以及相关改进文风政策的出台,节目从内容编排、叙事语态等方面都进一步回归平民视角,贴近百姓诉求。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记者深入基层,对各行各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街头随机采访,并在《新闻联播》等重要栏目中连续播出九天,用最贴近百姓的视角和表现方式来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引发了广泛好评。2013年之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节目改版的步伐逐渐加快,不断呈现出新亮点。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内容、全面立体的报道形式、多终端全平台的传播方式、更为通俗活泼的播报语态,让《新闻联播》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13年元旦,《新闻联播》首次将字幕底栏变更为红色以迎接阳历新年,烘托节日气氛。2013年1月23日,《新闻联播》在节目中首次引入现场连线评论员的报道机制,结合记者的调查式报道,现场连线了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对事件进行评论,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新闻播报形式。2013年2月16日,在节目结束后,播音员首次提示观众可以通过节目的官方微博——@央视新闻获取更多的新闻资讯。《新闻联播》的不断自我革新和改版,是国家电视台坚守舆论价值阵地、顺应媒介格局变化、拥抱时代发展潮流的勇敢实践,更体现了新时期國家主流媒体不断加强价值引领和舆论引导的使命与担当。而今年以来《新闻联播》频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获得好评,也是其因势而为全面改版的有力成果。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凝聚价值,多方议程联动引导舆论新格局
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了当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媒介生态和舆论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正日趋多元化,受众易服于从良莠不齐的信息源中滋生的混杂信息,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因此,建构一个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主流媒体的需求刻不容缓。
《新闻传播》作为国家级电视新闻的发布机构,积极响应拓展“头条工程”,在强化思想引领、凝聚主流价值及深化舆论引导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表率。一方面,紧跟时代脉搏,强化重大时政报道和突出相关主题主线报道,唱响主旋律。2019年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之际,《新闻联播》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相继推出了《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新中国的第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引导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等常态性专题系列报道栏目,着眼时代要求,彰显时代价值,深度展示新时期新中国发展建设成就及相关理论精神,全方位、立体化的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对新时期团结人心、鼓舞力量、增强社会凝聚力有重要的价值引领意义。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舆论格局,更好的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闻联播》近两年来相继在节目中增加对时事政治的短评、快评,如对《央视快评》《国际锐评》等栏目的播报,聚焦热点事件,以期通过新闻评论的思想性和权威性巩固和增强其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发挥国家电视台在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影响力。《新闻联播》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的热议就与播音员对《国际锐评》的酣畅淋漓的口播密切相关,坚定的立场和犀利的评论受到广大网友拍手叫绝。除此之外,《新闻联播》积极创新评论模式,强化移动端的价值引领和舆论影响力,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央视主播通过一分钟左右的短视频针对目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发表评论,主持人字正腔圆、通俗口语化的评论频繁“出圈”,更利于主流媒体在民间舆论场占领舆论高地、传递中国声音、主导相关话语权。
2. 优化表达,积极探索电视新闻发展新模式
技術发展引发的媒介环境变革正在重塑着传统电视新闻的话语表达,《新闻联播》自1978年开播以来,其实都在不断的改进其播音语态和风格以寻求与时代和大众接轨的信息表达和传播方式。除了主播阵容的更新迭代,播报语言、语气风格和神情姿态也在不断创新求变。早在2014年元旦,《新闻联播》便因一段颇具新意的结束语引起广泛好评,主持人在新闻的最后伴随着节目的画面语言缓缓说出:“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网络热议的俗语在新年第一天由权威媒体以亲切活泼的语气发出,这样大众化、接地气的表达方式逐渐为新闻联播找到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原本活跃在网络舆论场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作为权威官方舆论场的《新闻联播》中出现,引发全民大讨论的同时,重新定义了受众对于《新闻联播》的认知。这样一种生动、直接、鲜明的语言表达作为时代发展前行的鲜活符号,是新时期主流媒体不断探索话语表达样态、引导公共舆论导向的积极尝试。
除通俗直接的话语表达引发关注外,《新闻联播》对流行亚文化的关注同样值得肯定。在今年8月18日的《新闻联播》中,《央视快评》板块在新闻热点话题评论时,会把互联网亚文化衍生的词汇“搬”上联播屏幕,严肃表态的同时,更彰显着主流媒体的政治传播对受众群体的重视以及其作为权威的传统媒体的包容和接纳。
在节目内容语态和传播姿态逐渐贴近受众的同时,节目的内容形式也在不断精进革新。首先,节目的开头片尾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播音员问好”,“播音员宣告结束”。在重大节日之际,开头播音员会用饱含中华博大文化特色的节日问候和祝福,节目结尾会也回到节日主题首尾相映而不是直接结束,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收看体验。2019年中秋节的《新闻联播》,播音员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朗月找神舟”诗情画意的开头向观众致以佳节的问候并巧妙的引出新闻内容,结尾以直播镜头下全国各地的佳节盛况缓缓结束,而观众也在节日的美好愿景中感受到了新时代祖国的太平祥和。在频道包装方面,节目的字幕版式等也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逐渐更新。从之前扁平化的动画设计到书法字体的融入,重大主题报道时特别字幕的制作,也体现了《新闻联播》对于字幕传播的不断创新和重视。
3. 深度融合,多屏互动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
2019年,媒体融合进入了不断纵深立体推进的常态化发展阶段,《新闻联播》不断在融合转型上发力创新,打通台网终端,基本已形成以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移动网为新媒体客户端、以央视网为门户网站、以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为官方宣传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深入提升了传播的力度和广度。一方面来说,《新闻联播》倚靠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移动新闻网、央视网,深化拓展了广播电视“头条”建设和视听新媒体“首页首屏首条”建设,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终端新闻报道。央视新闻客户端《联播》的融媒体频道,第一时间呈现《新闻联播》的完整视频以及图文版报道,客户端的要闻首页以及《传习录》等栏目也会推进每日《新闻联播》中的重要时政报道;央视新闻移动网、央视网更是集中呈现《新闻联播》报道要闻,在首页头条、《央视快评》等栏目深度聚合,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强化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新闻联播》在不同社交平台的进驻,是时下央媒应对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的传播趋势并以新姿态进军互联网平台、迎合不同受众群众的新作为。
《央视新闻》微博适时引导议程设置,主持的#今天追新闻联播了吗#的微博话题截至目前已突破5.5亿的可观阅读量。8月16日,《新闻联播》公众号“新闻联播”上线,不仅可以通过视频与图文结合的整理形式每日为微信用户推送新闻,还添加了“正直播”的功能,便于移动端的随时直播与回放。此外,2019年8月24日,《新闻联播》同时入驻抖音、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作为《新闻联播》扩大新媒体移动端传播的重要实践——《主播说联播》,目前承载了社交平台绝大部分播放内容。活泼生动的内容以及精悍短小的体量搭配相应的短视频元素,更加迎合新媒体受众的浏览习惯,也升级了用户的视听体验,是从大屏的电视新闻到小屏的短视频的跨屏转换,也是时政新闻探索新的传播方式、重塑影响力的有益尝试。截至目前,平台视频播放量都已经突破4亿次。《新闻联播》根据不同的平台特征及用户需求逐步建立了全平台和多屏互动的传播投放机制,利用社交平台的弱关系传播链及关系黏性,扩大了优质内容的传播和互动圈层。多平台多终端跨屏联动,为传统的电视节目提供了新的传播驱动力。
《新闻联播》的改版,是其应对复杂多变的传播生态和舆论环境的自我革命,也是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下立足权威的自我坚守。上述探索与创新,对于加强国内外舆论引导、扩大电视新闻传播力以及拥抱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来说意义非凡,也对中国电视新闻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路永民,孙芙佳.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改版评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9):16-18.
[2]杜哲.浅析十八大后电视新闻节目的变化与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3(04):16-18.
[3]陈剑英.融媒体时代《新闻联播》的守正创新[J].电视研究,2018(12):13-16.
[4]张月.“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J].传媒评论,2019(09):35-37.
[5]孙海龙.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构建——以央视《新闻联播》上热搜为例[J].新闻潮,2019(0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