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玮
(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甘肃 张掖 734000)
金塔寺石窟是北凉时期的皇家石窟,由当时的河西走廊的统治者沮渠蒙逊开凿,沮渠蒙逊为了加强统治,教化平民在国内大力推广佛教。社会环境的不安让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寻求精神依赖,而且自从一百年前西晋凉州牧张轨控制凉州以来,西域传入的佛法已在以姑臧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得到长足发展,在沮渠蒙逊崛起之时,河西走廊已经有相当丰厚的佛教文化土壤,这些都促进了凉州石窟艺术的繁荣发展,形成了早期凉州石窟风格,进而影响了四大石窟的建造。后来沮渠蒙逊攻下西凉国首都敦煌,他在当地继续开凿石窟,此后建成的最为有名的就是莫高窟,莫高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金塔寺石窟艺术的延伸与发展。
图1 中心柱西向面 东窟
金塔寺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中保存有北凉,北魏,西魏,西夏历代的雕像,壁画,其中最有价值的文物是一组高肉雕飞天雕塑群,总共有20余尊,是“飞天”雕塑艺术中的珍品。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雕塑史专业博士史岩先生在《散布在祁连山区民乐县境内的石窟群》一书中对金塔寺飞天有这样的描述:“金塔寺和千佛洞的北朝窟中所见高肉雕的大型飞天、千佛、菩萨和莲花化生童子等,是富有创造性的,它又是接受了影塑的传统形式,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给人们的感动力是大大地超出于影塑,艺术家非有更健全的想象力、更高度的表现技术、更丰富的造型经验和大胆的构图设计能力,是不能做到的。”这说明金塔寺的石窟中飞天雕塑群的艺术造诣水平远高于其他石窟中的“飞天”雕塑,即使是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中的飞天雕塑也多是平面构图的,而金塔寺石窟中的“飞天”雕塑多向平面外延伸形成“V”字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种无与伦比的雕塑艺术吸引了无数学者前往考察。
图2 高肉雕飞天,手心握有花朵凌空飞舞做散花状 东窟
金塔寺洞窟形式单一,东西两窟均为中心塔柱窟,即洞窟的中央立有“石塔”而周围形成祭祀活动空间的塔庙窟,两座塔庙窟均坐北朝南,中间的“石塔”分为塔身,基底两个部分,塔身支撑石窟顶部,基底稳坐中心,在两座塔庙窟的前面曾经还有一座人字形木构架屋顶的中原形制的建筑,但是由于历史悠久而毁坏。
金塔寺石窟的东窟规模较大,宽9.70米,深7.65米,高6.05米,由于自然原因,东窟的前半段已经损坏。东窟的艺术水平相对更高,中心柱下层为规则的几何体形状,每面正中都开有1.35米圆拱形大龛,龛楣装饰复杂,纹有龙头。龛内均雕塑有佛像,在佛龛四周的雕塑装饰也多以佛教人物形象为主,虔诚恭立的肋侍菩萨,佛着红色袈裟、菩萨头戴宝冠,宝缯垂肩的十佛十菩萨,正襟危坐,磨光高肉髻的主尊佛等等,东窟塔身佛龛的雕塑艺术成就极高,雕塑形象活灵活现,具有丰富的形态姿势与面容表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佛龛的细致塑造在当时也是比较罕见的,佛龛的龛楣,龛旁的浮雕等也值得更加细致的研究。
西窟规模略小于东窟,是横长方形,石窟的前半部分也已经损毁。中央塔身底部也开有佛龛,尽管题材与内容和东窟佛龛有所差别,但是雕塑的手法与风格并无区别,金塔寺石窟中的雕塑形象大多魁梧挺拔,鼻梁较高直通眉骨,这是典型的西域乃至欧洲人种的特点,这是明显的早期石窟的雕塑艺术风格。石窟的整体布局结构严整,圆雕,浮雕,彩绘等技法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善,是我国早期石窟雕塑艺术中的精品,代表了我国早期石窟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图3 束高髻、长发及肩、肩搭绿色披肩,下穿红色鼻犊裤具有印度装束的胁侍菩萨 东窟
壁画内容较为丰富,多为明朝时期绘制,东西两窟四壁总有四层壁画,装饰纹样复杂,色彩运用绚丽,一幅富丽堂皇的佛国景象。壁画的最外层满绘千佛,着右袒袈裟,墨线勾勒,共12排。第二层满绘千佛,均着通肩袈裟,土红色的袈裟用墨线勾勒出衣纹,线条流畅而分明。在第二层的千佛上隐约可看到被其覆盖的土红色栏界,即第三层的千佛栏界。由此可知,第三层(最底层)也绘有千佛。金塔寺西窟顶部左面平顶部分画两排飞天,每排7身(纵向),飞天均头朝窟口,形体较大,披巾繁多且飞扬,手托香炉,衣饰发式各异。这组飞天以土红线起稿,偶尔也夹有石绿色(裙),动势各异,这是在此窟群发现的规模比较大的成组飞天。西窟顶左披底层画两排供养菩萨,上排8身、下排11身,上排供养均斜披络腑,帔帛绕手肘而下垂;下拓供养均束发,着右袒袈裟,双手托举供品,很是生动。石窟内所留壁画绘画线条简练道劲,施色淡雅明快,虽不及莫高窟系统,但其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图4 千佛壁画 西窟
金塔寺石窟壁画中千佛的形象虽然仍有中亚人种的面部特点与较为明显的印度衣着,但是已经开始使用汉文化中常用的头发样式,这体现了当时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大环境,壁画中千佛形态多样,表情自然,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的特点。
1964年到1996年,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为金塔寺石窟进行了编号,为整个石窟进行了防渗透处理,对濒危的雕像及残损的壁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以及完善。之后为整个石窟进行的数据测绘更是为早期石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马蹄寺石窟群的研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其中金塔寺石窟的研究为早期石窟艺术形态的探究及今后中国四大石窟的出现及发展过程提供了参考与依据,通过石窟中的雕塑与壁画作品,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国家政治形态与人民生活面貌。
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艺术形式,它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金塔寺石窟造像以真实的形象形成了北凉时期特有的艺术风格,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