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东
早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迁徙》摄影组专门到清远旧岭村炽堂李公祠取景,寻找客家人迁徙的足迹。十年后,此地依然保留着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旧岭村位于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15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南迁此地而形成。据《李氏族谱》记载,由炽堂李公率领族人南迁此地居住而形成,取名旧岭村,曾用名九岭村。村民主要姓氏为李姓。据口传,由李始祖炽堂公,原名彦忠,别号昌伙同涂公、曾公由翁源皇古庄迁至此地开枝散叶。
炽堂李公祠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三进布局,古色古香。壁画、梁架雕饰及屋脊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深远影响,都完整地反映了客家人从北向南大迁徙,然后落地生根,继而开枝散叶的史实。村民们常自觉过来修葺打理,清洁卫生并保持其原貌,祠堂里楹联众多,代表性的楹联为“龙门献瑞,奉篇更新”。
炽堂李公祠祠后层峦叠翠,祠前秀水回漩,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歇山顶,有三个大厅和二个天井,占地1000平方米,衬祠配套青云巷。祠面檐牙风雨墙,皆为木刻花鸟草木装饰。进入祠门,是走廊和天井,走廊横槛雕梁画栋,两侧木柱油漆保护。整个祠堂结构严谨,气势非凡,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传统的建筑艺术,是清远市内极为珍贵的文物古迹。雕刻精美的神龛安放在第三进,供奉着李氏历代祖先牌位,神龛两边木柱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为“派出天潢忆昔榜放宗人曾唱儿孙三百辈”,下联为“友承柱史迄今族开岭表犹传道德五千言”。
从对联上释放的“文化密码”得知,旧岭李氏源出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其《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言,却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经典。据民国版《李氏源流》载,李氏第七十五世祖李珠,际宋元兵乱,自陇西来汀州,娶吴氏,生五子:曰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李火德入闽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閩、台、粤、桂、赣及东南亚各国。2011年,炽堂李公祠被清城区人民政府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点。近年来,回旧岭寻根谒祖的李氏子弟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