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生 余 景 王晓敏 叶永昌 黄建强
(1.东莞市自然保护地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3;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00;3.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等海域,是中国特有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报道,20世纪60-70年代,珠江口海域是黄唇鱼盛产区,特别是东莞海域,还是黄唇鱼幼鱼的索饵场。2005年,东莞市政府设立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面积为663公顷,位于珠江口虎门海域。开展黄唇鱼人工繁殖研究、实现黄唇鱼鱼苗批量增殖放流是恢复黄唇鱼资源的重要途径,而解决黄唇鱼的开口饵料问题又是攻克人工繁殖的一个关键技术。因此,本文以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开展浮游动物调查、鉴定和分析,为黄唇鱼的开口饵料种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16年4月,开展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邻近海域浮游动物调查,内容包含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密度、分布、优势种等,设8个调查站位,调查海域范围为东经113°34′51.60″-113°39′21.60″ 、 北 纬 22° 43′ 48.00″ - 22° 50′13.20″。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邻近海域现场调查采样和分析均按《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GB 12763.6-2007)规定方法实施。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自底至表垂直拖网取样,自海底0.5米向上拖取到水表层。根据水流速度和风浪大小,使用重量为10~40千克的铅制沉锤,落网速度为0.5米/秒,起网速度为0.5~0.8米/秒,样品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浮游动物用计数框计数,体视显微镜鉴定,湿重法测定生物量。
浮游动物的优势度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式中:Y为优势度,ni为第i种的个体数,N为总个体数,f为该种在各采样站中出现的频率。
本次调查的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经鉴定有9个生物类群,共32种,其中桡足类14种、浮游幼虫类6种、水母类3种,其余为磷虾类、樱虾类和毛颚类等共9种。在本调查区位中,浮游动物也是热带、暖温带种类占多数,如桡足类的小拟哲水蚤、小哲水蚤、樱虾类的日本毛虾和毛颚类的肥胖箭虫、强壮箭虫等。
调查结果显示,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海域各采样站浮游动物生物量属中等水平,分布不均匀,变化幅度为145.33~285.25毫克/米3,平均生物量为194.21毫克/米3,最高生物量是最低生物量的1.96倍。在密度分布方面,变化幅度为59.17~208.33个/米3,平均密度为138.02个/米3,最高密度是最低密度的3.52倍。
桡足类平均密度为89.58个/米3,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64.91%,是本海域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主导本海域浮游动物数量的主要类群,其中下横档和大虎岛海域的密度最大,分别为124.17个/米3和116.67个/米3,其余6个采样站的密度在38.33~110.00个/米3。
浮游幼虫类平均密度为21.77个/米3,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15.77%。其中最为密集分布于下横档水域,密度为29.17~47.50个/米3,其余6个采样站的密度在10.00~27.50个/米3。
其他种类如水母类、翼足类、介形类、磷虾类、樱虾类、毛颚类和海樽类等,大部分属沿岸和近岸区系的普通种,虽然出现的数量不多,但在调查的海域内分布也较为广泛。
以优势度≥0.02为判断标准,本次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邻近海域在调查期间浮游动物的优势种共有7种,其优势度指数在0.02~0.12。本调查海域的最大优势种是桡足类的小拟哲水蚤,主要分布在位于黄唇鱼保护区上游的大虎岛海域。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共32种,其中桡足类14种、浮游幼虫类6种、水母类3种,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194.21毫克/米3和138.02个/米3,优势类群是桡足类,主要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徐姗楠等人于2015年对珠江口海域南沙段的浮游动物研究结果显示,该海域春季浮游动物种类有28种(类),其中桡足类、浮游幼虫类、枝角类和水母类分别占总种类数的38%、28%、17%和10%,而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异水蚤,平均生物量126毫克/米3。刘玉等人于1997年对珠江口伶仃水道浮游动物研究发现,该海域的浮游动物共有30种,其中桡足类和水母类最多,分别占总种类数的43%和20.0%,而优势种分别为中华异水蚤(Acartillasinene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ortnts)和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poplesia)等。
综上对比分析表明,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不同时期种类有差异,但桡足类浮游动物是该海域的主要类群。与此同时,不少研究结果也显示,桡足类和水母类是河口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桡足类属小型和低等甲壳动物,而水母、毛颚类、磷虾类等属大型浮游动物,均是鱼类的重要饵料。这些不同大小的浮游动物可能刚好为不同生长阶段的黄唇鱼提供了相应的饵料。本文认为,继续展开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邻近海域浮游动物调查研究,有利于攻克黄唇鱼人工繁殖,特别是解决黄唇鱼开口饵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