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丛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河北 承德 050051)
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北部,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地理范围坐标为东经113°41′43″~113°53′35″,北纬38°33′13″~38°45′48.7″,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亚高山、中山和低山3 个亚类,并兼有阶地、岗坡、谷地和凹地等多种类型。土壤可分为亚高山草甸土、棕壤、褐土、草甸土4 个土类。驼梁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季节性强、光照充足、降水偏少、夏暑冬寒、温差较大的特点。春季干燥多风、蒸发较大、干旱少雨,全年平均气温12.7 ℃,保护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690 mm,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且年际变化较大,降水多集中在7、8 月份。
2.1 驼梁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统计。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 007 种,隶属于122 科,493 属。其中蕨类植物14 科21 属43 种,裸子植物3 科7 属9种,被子植物105 科465 属955 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88 科378 属767 种,单子叶植物17 科87 属188 种(表1)。此外,保护区内及周边有农作物12 科25 属31 种,栽培植物27 科46 属58 种。野生维管束植物科、属、种分别占全河北省科、属、种的70.93%、57.33%、37.30%。
表1 驼梁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统计
2.2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将驼梁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的472 个属划分为15 个分布区类型。其中,有世界广布型属62 个;热带、亚热带分布型属86 个,占总属数的18.22%;温带分布型属317 个,占总属数的67.16%,其中又以北温带属分布型居多,共155属;另有中国特有型属7 个,占总属数的1.48%。
2.3 驼梁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生活型统计。保护区植物生活型组成有乔木、灌木、半灌木、藤本、1 ~2 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其中多年生草本最多,有536种,占保护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的53.23%;其次是1 ~2 年生草本,有211 种,占20.95%;灌木142 种,占14.10%;乔木有71 种,占7.05%;藤本35 种,占3.48%;半灌木12 种,占1.19%。如表2。
表2 驼梁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生活型统计
2.4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 年)》 所列植物种类统计,保护区分布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 种,分别为野大豆和黄檗。CITES 公约附录Ⅱ收录的物种15种,即大花杓兰、紫点杓兰、杓兰、凹舌兰、珊瑚兰、角盘兰、裂瓣角盘兰、二叶舌唇兰、手参、绶草、沼兰、小花火烧兰、天麻、小斑叶兰和羊耳蒜。有刺五加、黄檗、核桃楸和野大豆4 种收录在《中国植物红皮书》 中。保护区分布有油松、野核桃、中国马先蒿、卷丹等84 种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5 保护区植物群落。针叶林主要由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组成;阔叶林主要由蒙古栎林、山杨林、白桦林、黑桦林、青杨林组成;灌丛主要由绣线菊灌丛、榛灌丛和胡枝子灌丛组成;典型草甸植物群落主要有地榆—金莲花—蓝花棘豆杂草群系、白莲蒿—叉分蓼杂草群系等23 个群系,分属4 个植被型组,7 个植被型。
3.1 植物的多样性。区域内生长、繁育着野生维管束植物共有122 科、493 属、1007 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21 属43 种,裸子植物3 科7 属9 种,被子植物105 科465 属955 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88 科378 属767 种,单子叶植物17 科87 属188 种。保护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科、属、种所占全河北省科、属、种的百分比分别为70.93%、57.33%、37.30%。
3.2 植被对象的稀有性。保护区分布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 种,分别为野大豆和黄檗;CITES 公约附录Ⅱ收录的物种15 种;有刺五加、黄檗、核桃楸和野大豆4 种收录在《中国植物红皮书》 中;保护区分布有油松、野核桃、中国马先蒿、卷丹等84 种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3 植被对象的典型性。区内植被类型多样,除了地带性植被—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外,还分布有针叶林、灌丛、灌草丛、草丛、草甸等,几乎包含了河北省山地大部分的植被类型,具有区域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植被分布受海拔、坡向、土壤质地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海拔高度所引起的气候因素(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在保护区域内呈明显的、有规律的垂直带谱分布。根据海拔高度不同,保护区植被呈现出从阔叶林向针叶林和高山草甸过渡的特性。保护区无论在植被种类、植被类型的丰富程度,还是从其区系特点上看,在华北地区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华北地区的典型代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