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晓璇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位于恩施市西南片区,有17 个管辖村、1 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7 万人,其中侗族人口2.3 万人,是湖北省12 个少数民族乡之一。现有中学2 所、小学16 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4 所,专任教师265 名,在校中小学生4635 名。
芭蕉侗族乡作为恩施市唯一少数民族乡镇,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荣誉称号。该乡教育系统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从学校抓起,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花绽放校园。
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定位。芭蕉侗族乡现有专属民族中学1 所,民族小学3所。全乡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将推进侗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根本指引和基本方略,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深入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侗乡校园。
绿色的校园环境
落实主体责任,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乡教育系统坚持做到第一责任人职责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资源整合到位,舆论宣传到位,切实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步伐,为芭蕉侗族乡民族团结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营造校园氛围,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爱国教育。各中小学、幼儿园利用校园广播站,开展“少数民族人物故事”宣传活动。通过电子屏幕、黑板报、宣传栏加强宣传,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辐射到侗乡每个家庭,共同打造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创建民族团结宣传氛围。在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规划战略上,创建民族团结进校园“1+X”宣传活动。“1”,就是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大家唱、大家跳、大家展”艺术教育展演活动,对全乡教育系统开展传统文化融通教育。“X”,就是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赛活动、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周活动、组织一次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讲座等系列主题活动,强化全乡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办学质量。实施“同体式”和“支教式”集团化教育,以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对口帮扶芭蕉侗族乡南河教学点、大鱼龙教学点,两所小规模学校的人、财、物实施托管,开展一体化办学的集团化形式;由恩施市英才学校与芭蕉民族初级中学、芭蕉民族小学组成帮扶型的集团化办学形式,恩施市英才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队成员学校进行全方位帮扶,带动成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领导班子成员交流挂职、教师队伍交流帮扶、教师结对帮扶和教学研训活动。
德国学生到芭蕉侗族乡参观侗乡文化
“非遗”文化进校园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任课教师培训列入市级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逐步建立了一支以政教主任、道德法制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队伍。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教学竞赛和调查研究等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学校、幼儿园结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定期组织各科任教老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以课堂为阵地,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等课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让学生得到全过程、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芭蕉侗族乡每年举办一次“大家唱、大家跳”民族活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途径,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特色,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校还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注重民族文化挖掘与整合,利用每天“阳光体育大课间”时间,学习侗族舞蹈、民族歌曲,体验打莲湘、土家摆手舞、竹马、板凳龙等民族特色教学,让学生从中认识和体验民族文化魅力。
以特色为抓手,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品牌。坚持学校“一校一特”,将民族、民俗文化引入校园,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宣传栏,建立校园读书角,在校园文化上突出民族特色。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知识竞赛、书法绘画展览、唱民歌跳民族舞等活动。在民族品牌创建上,芭蕉侗族乡民族中学被湖北省民宗委确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高跷训练基地。
以实践为认知,拓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视野。组织学生走入民族大观园、枫香坡侗寨、土家女儿城、夷水侗乡、玉露博物馆、侗乡福利院,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体验民族风情,激发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