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惠
摘 要:电信诈骗是将传统的诈骗犯罪与信息通讯和互联网络媒介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诈骗手段。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电信诈骗的了解较少,自然成为遭受电信诈骗影响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国家、社会、高校对大学生遭受电信诈骗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群体电信诈骗现状进行调查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被骗的原因,提出更具科学性、精准化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电信诈骗;现状与策略
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1]。近年来,高校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严重威胁了高校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高校大学生电信诈骗现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电信诈骗概念梳理及分类
电信诈骗指不法分子基于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借助互联网技术向受害者传递虚假信息,使受害者主观意识受到干扰而采取错误的行为,进而骗取他人财物的过程[2],是将传统的诈骗犯罪与信息通讯和互联网络媒介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诈骗手段。由于电信诈骗具有无需直接接触且网络化程度较高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生数量较高且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犯罪手段。
二、电信诈骗对大学生影响的现状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为了研究和分析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的影响,笔者采用了某市反电信诈骗中心提供的《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调查问卷》,共调查了20所高校的153189名学生,其中有效问卷142669份,有效率达93.13%。男生占42.93%,女生占57.07%,男女比接近3:4。与此同时,配合问卷调查,笔者还采用了个案访谈与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数据资料。
(二)调查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共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调查大学生遭受电信诈骗的基本现状;二是调查大学生群体成为诈骗“重灾区”的原因;三是调查大学生获取防范电信诈骗知识的渠道;四是大学生对电信诈骗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
1.大学生遭受电信诈骗的基本现状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65.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防诈骗意识非常强或者很强,仅有1.1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防诈骗意识弱;50.3%的学生遇到过电信诈骗。其中,遇到且被骗的比例为13.96%,遇到没有被骗的占86.04%;所有遇到且被骗的学生群体中,仍有35.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防诈骗意识非常强或者很强,64.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防诈骗意识一般或者是弱。在1615名认为自己防范电信诈骗意识弱的学生中,有592名学生遇到过电信诈骗且被骗,占比达36.66%。如果遇到电信诈骗且遭受损失,9772名学生选择“告知学校”,20839名学生选择“告知家长”,106316名学生选择“报警”,5742名学生选择“自认倒霉,不采取措施”,比例约为7:14:75:4。在10021名遇到过电信诈骗且被骗的学生中,2527名同学选择了“自认倒霉,不采取措施”,占25.22%。
2.大学生群体成为诈骗“重灾区”的原因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10道题涉及原因,其中9513名学生认为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21163名同学认为是学生群体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1792名学生认为与犯罪分子手段高超,迷惑性强有关,1876名学生认为是由于防骗宣传教育不足导致的。其中有24%的学生把该问题归为单一因素,76%的学生认为是多因素共同导致。有12.85%的学生认为全是外部因素导致。在“你认为以下哪些方式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一题中,57.59%的同学的选择包含“网络购物”,46.92%的同学的选择包含了“酒店住宿”,88.85%的学生答案包含“各类APP注册信息”,91.65%的学生答案包含“点击陌生链接,扫描陌生二维码”。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认为个人不可控的信息渠道,如陌生链接和注册信息,会引起学生过分的担忧,并将其视为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而对于学生自己做出的选择,如住宿、网购,由于行为的发出者为学生本人,是在学生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被更多的学生视为安全的。在“你认为被骗是否跟文化程度有关?”一题中,超过85.66%的学生认为学生被骗与文化程度没有关系,是否被骗取决于个人防范意识的高低。而对于几道现实情境的问题,例如:“如果看到高收益的兼职刷单招聘信息你会参与吗?”“如果有同学QQ微信上称有紧急情况向你借钱,你会做吗?”“如果你接到自称淘宝客服的电话,对方称你购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需要退款,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接到自称教育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给你发放助学金并让你提供银行卡号,你会怎么做?”“有人给你提供无息贷款你会接受吗?”“如果在网络游戏中弹出低价出售游戏账号的广告需要通过QQ微信私下交易,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报名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有陌生QQ向你出售考试答案,你会怎么做?”仍有数以千计的学生认为这些是可信可行的,选择相信;接近半数的学生不能立马判断类似的事件就是电信诈骗,存在犹豫不定的情况。
3.大学生获取防范电信诈骗知识的渠道
通过调查可得,近45%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的宣传教育获取电信诈骗相关防范知识,其次是通过网络案例以及个人或他人经验了解,接受警方预警提醒的人數较少。而对于学校的宣传教育,宣传讲座、主题班会、微信推送效果良好,发放相关宣传册则极少被学生关注,接近88.4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防诈骗工作是重视或非常重视的,仅有1.42%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防诈骗工作。在曾遭受过电信诈骗的学生群体中,有21.0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防诈骗工作的重视程度一般或者根本不重视。学生获取防电信诈骗信息的渠道单一,对相关防范电信诈骗的信息掌握较少,都导致大学生群体受骗可能性增高。
4.大学生对电信诈骗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电信诈骗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加强打击防范;超过81%的学生认为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升级,要经常学习了解防范知识;19%左右的学生认为电信诈骗是个别现象,与个人的辨识能力有关;3%左右的学生认为电信诈骗与自己无关,只要自己不被骗就好。在遇到过电信诈骗且被骗的学生中,87.58%的学生认为电信诈骗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加强打击防范;仍有448名学生认为电信诈骗与自己无关,只要自己不被骗就好。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可以正确认识电信诈骗的危害性,意识到诈骗手段更新速度之快,种类之多,并提出应该加强打击,自身也应当不断学习了解防范知识,能够以一个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电信诈骗。但仍有部分同学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待电信诈骗,这部分同学可能是潜在的易受骗人群,是容易成为电信诈骗侵袭的对象。
三、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对策
(一)正确引导,提高认识
大学生普遍存在防范意识薄弱,警惕性较低。在日常的教育引导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开展讲座、现身说法、发放防诈骗手册等形式,丰富大学生在电信诈骗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掌握必要的诈骗防范措施,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受,不要认为一定不会被骗,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诱惑,不被小恩小惠所吸引,学会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对于一切陌生的信息,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与此同时,通过心理健康课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二)多元发力,综合治理
其一,国家层面。电信诈骗如此猖狂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国家的安全监控以及管理机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个人信息存在泄露的风险。一方面,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安全网络,组织专门的机构或专家对涉及大量个人信息的公共部门,如医院、政府机构等进行信息保护措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对电信诈骗的惩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其二,社会层面。相对比国家监管防控,社会层面上的监督更加直接,并且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电信诈骗的手段。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其固有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行政手段,联合各部门,建立专门打击大学生电信诈骗体系,严厉查处电信诈骗行为。
其三,学校层面。学校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最密切的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更加直观、真切。第一,学校应当通过创设安全教育教学课程,为公安机关、网络监管等部门提供必备的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安全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安全知识学习的趣味性;第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与公安机关联系加强对学校的监控,对校内存在的泄露学生信息的出口进行严查与控制,对已经发生在校园内的电信诈骗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第三,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在使用电信网络通讯手段的时候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注重个人隐私信息的保護,努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电信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董洪亮,赵婀娜,张烁,丁雅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增强社会各界办好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N].人民日报,2018-09-17(001).
[2]何晋娜.电信诈骗在高校频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9):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