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雯 潘伊人
摘 要 高考后至大学入学前这段时间为学生教育管理的空档期。每年高考总会存在考试成绩或录取情况不如愿、整个社会特别是考生思想观念不解放、各层面教育管理未跟上等现象,并导致学生精神压力大,存在问题多,负面影响明显等突出问题,为此全社会要充分有效度过高考后至大学入学前空档期的意义,教育界、家庭特别是学生要改变传统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缓解甚至避免各种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 高考后 入学教育 心理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82
Abstract The period from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college entrance is the gap period of stud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Every yea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lways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exam results or admission situation are not as expected, the whole society, especially the examinee's ideas are not emancipated, and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at all levels is not up-to-date, which leads to the students' great mental pressure, many problems and obvious negative effects. Therefore,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fully and effectively pa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ap period from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the pre-school period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ideas,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warenes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alleviate or even avoid various problem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adapt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afte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llege entrance education;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每年6月7~9日国家组织高考,一般9月1日学生才正式入学,有的学校可能还要再迟一些,这期间长达80多天,约为正常上课的半学期多时间。然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学生几乎不受任何学校的管理,家庭一般也不管不问,形成了高考后至大学入学前的空档期,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真空期。这不仅造成学生的时间浪费,而且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甚至还会影响后期的正常上学。尽管高考后至入学前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已逐步为人所知,但是目前国内针对此阶段的研究却很少。
事实上,高考后学生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等分数、填志愿、等录取通知书,更不是放任自我,胡作非为,或无所事事,消磨时间,而需要及时做好各种准备,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既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需要教育界、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
1 高考后至大学入学前空档期的主要存在问题
(1)高考结果未如愿,学生情绪低落,精神压力大。高考结束后, 有的学生因考试结果不理想,或是因本身的期望值过高,心理遭受较大的打击;有的学生因录取学校或专业不满意,出现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现象;在成绩远低于预期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感觉自己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进而出现强烈的急性应激障碍。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自己长期接受家长和亲戚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得到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激励,想通过考得好成绩、录取好高校以示报答,结果大失所望,于是产生愧对家长与老师的内疚心理,一些过度内疚的学生整天闷在家里,过分地自我封闭,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孤独抑郁症;有的学生面对家人或社会上的责备、议论,甚为烦恼,甚至产生消极厌世的想法。
另外,高考结束后学生心理的突然放松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导致其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从而出现考生高考后的心理问题高发期。这种短暂的心理不适应是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心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影响身心健康,有的还可能出现心理障碍。
(2)思想认识未调整,各方无人问津,存在问题多。高考是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高考后,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却逐渐增大,特别是即将得知考试成绩和填报志愿时,不少学生会出现焦虑、孤独、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因考得不够理想,有的学生会出现心理烦恼、懊悔等现象;因考分达不到录取分數线,或者考试成绩与自己目标分数相差甚远,有的学生会出现失望、恐惧等情绪。此时,他们会产生强烈自责、悔恨等心理倾向,或是认为自己看错题,或是认为粗心大意,或是认为自己过去没用功,或是认为自己笨,自暴自弃,终日沉浸在对往事的追悔之中,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整天垂头丧气。然而,此时最需要关心和安慰的他们,却因自己处于“空档期”而无人过问,实际上也是无人能问,有的家长自己也没有调整过来,还一味地责怪学生,更是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高考确实能够改变人生的轨迹,也许是最好的出路,甚至改变全家的命运,而且这样所付出的代价比较小,但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为此,学生、家庭和社会都要改变观念,转变思想认识,特别是学生和家长要主动接受现实,调整好精神状态,更好地投入到下阶段的学习中。
(3)教育管理未跟上,学生放任自由,负面影响显。因为整个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不少学生在高考结束后选择了疯狂,一下子得到完全的释放,甚至有点变得忘乎所以。这其中既有考试成绩好的,也有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他们终于找到可以放心玩游戏的“理由”,不仅白天玩,而且晚上继续玩,有的学生甚至会通宵玩,更有甚者是连续通宵玩,完全不顾自己作为学生的形象,给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高考成绩公布后,那些高考成绩较好特别是认为超常发挥的学生情绪持续亢奋,终日沉溺于欢庆、送行的酒宴或电子游戏与网络当中,那些高考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是一蹶不振,无法自拔。
事实上,高考结束说明学生此时不再是高中生,但学生没有到大学报到,甚至还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此阶段完全脱离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缺乏学校的关心、教育和培养,同时也缺少了家庭的管教,形成了无人管控的局面,很容易出现难以想象的结果。
2 有效度过高考后至大学入学前空档期的意义
有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即将进入大学校门的“准大学生”会主动了解大学生活,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高校寄来的《新生手册》,其次是上网查看各类资料,再次是咨询相关人员;主动学习的比例不太高,仅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会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的相关课程;有相当比例的“准大学生”会主动思考和规划大学生活,其中一半学生会对大学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规划;女生更倾向于在高考后的暑假主动去了解大学生活。另外,对专业了解程度越高、对专业兴趣越大的学生,越倾向于主动了解并规划大学生活,越倾向于主动学习大学专业知识。[1]为此,如何加强引导并设法帮助更多的学生有效度过空档期意义明显。
2.1 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
高考会使考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身心高度疲劳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刚走出考场的考生们还处于“应激状态”中,身心负荷较重。学生在高考后的心情复杂多样,一些考生的目标只是考上大学,一旦榜上有名,便认为“大功告成”,可以好好地享受一下人生,整天沉迷于电子游戏机、各类游乐项目;一些学生对录取学校和专业感到失落甚至不满,或是对学校和专业的不了解而感到焦虑……
此时,虽然可以玩些电脑游戏、蹦迪,也可以睡懒觉,但学生更应及时进行调整,坚持做到放松而不放纵,有忧虑但不忧郁。同时,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得到适当释放;摆脱思想包袱,缓解思想压力。
2.2 有助于学生适应大学的氛围
入学教育的作用在于有效地教育与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对大学生活的正确预期,尽快进行角色转变;帮助他们缓解应对高考所导致的学习兴趣以及知识探究好奇心的下降。通常情况下,高校会在开学的第一周集中开展入学教育。
新形势下,多样化的社会环境、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独生子女群体特点等都给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带来压力,呈现出适应的周期延长、适应的问题多样化、适应的状况反复性等特点。事实上,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学生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充分利用高考后的暑假生活,将有助于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环境。为此,将入学教育前移,将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前奏,有助于实现新生入学教育时间的延长,有助于发挥新生在适应大学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利用新生对大学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积极心理,促使其以积极的心理自觉提前进入大学学习和适应阶段。[1]
总之,面对漫长的假期,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要主动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规律,查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加强自主性锻炼,以期早点实现角色转变;积极参与和完成高校安排的各项任务,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
2.3 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掌握入学前新生的特点、抓好教育的第一时间、设计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高校、了解高校、接受高校和适应高校,高校有必要将新生入学教育前移,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利用现代网络系统,组织学生学习《新生入学指南》《新生安全须知》《高校教育管理条例》等;学习内容避免整版文字,尽量图文并茂;设计的内容要层层推进、变化多样,增强观赏性。所有这些,既可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认识,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促使学生对所录取学校和专业产生好感,主动接受高校的教育管理。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在入学前教育中设计社会实践环节,由学校给任务、家长给监督、社会给指导,并由此产生合力,最终达到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总之,良好的入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常规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便于后期日常教育管理,更能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3 如何有效度过高考后至大学入学前的空档期
有研究认为,为了顺利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高校应将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前置到高考后的暑假,让学生在“空档期”感到充实。
3.1 教育界要重视空档期这一突出问题
教育部明确指出,进入大学以前,许多学生在老師和家长的监督下专心投入于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等高强度学习,进入大学后,在老师和家长监督相对弱化且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慢慢地便转向沉浸于游戏、娱乐活动甚至无聊当中,为此特别采取措施狠抓本科教育。
事实上,在高中到大学过渡的重要时期,更需要办学主体的大学承担起责任,将新生入学教育前移,以填补教育的“真空期”,[2]而且有不少高校已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建立非正式沟通组织网络平台。目前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非正式沟通组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按照专业及班级建立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3]帮助构建新生之间的联系、新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新生与高校院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又进一步建立小范围的联络平台。高校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介绍大学学习生活、推送相关新闻和教育内容。
开展形式多样的新生教育活动。从国外高校的经验来看,高考后的暑假是大学实施新生教育的重要时机,很多高校都专门设立了“暑假新生入学指导”的项目。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模式,根据学校特点设立形式多样的新生教育项目,除了考虑组织学生参与正式的暑期项目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以在线课程等形式将新生教育前置到高考后的暑假。
紧扣入学教育中心工作布置作业。如要求学生读一本好书、开展调研活动、制作大学生涯规划书等等,并将这些作业在入学后与相关活动进行有机衔接,或有针对性地召开各类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思考“什么是大学”“我怎样度过大学”等问题。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均能有效缩短学生的适应期,并能让学生带着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
3.2 家庭主动承担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
家庭是新生成長过程中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影响因素。家长要像在高考前一样关心、帮助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首先,家长应该和考前一样关注孩子的情绪。家长在高兴之余要冷静对待,适当降低孩子的兴奋度;对于高考不理想的学生,家长要主动疏导他们,不妨在高考后陪孩子出去旅游或是鼓励孩子参加活动,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家长还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切不可过分看重分数,更不要天天像口头禅一样说“成绩好坏”之类的话。事实上,若家长心理状态良好,或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有利于帮助孩子平复心理波动,舒缓情绪。反之则会强化孩子的应激反应,甚至使孩子患上心理疾病。
接着,家长要引导孩子关注社会、了解大学、认识自我、合理规划。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家长应和孩子一起通过网络、报纸等途径,了解大学尤其是考入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讨论发展规划,明确理想与目标,使孩子具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要注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结合自身对于专业与职业、生活与社会的理解,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德扎根于孩子的灵魂深处。另外,家长还应让孩子在家里多进行一些基本家务的训练,为上大学后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也可以适当提前学习一些大学课程特别是公共课、走访大学校园、参加社会实践等等。
3.3 学生积极调整并参加各类活动
高考后的暑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国内一些“准大学生”已经逐渐意识到“后高考生活”的重要性。
对考生而言,考上理想的大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但高考结束后一切都成为既定事实,每个人都应当好好反省,全面分析高考胜败的原因,客观评价自己,既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要把自己评价得过低,坚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度宣泄,要知道任何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的情绪都属于有害的、不良的情绪。具体的做法有,找同学和朋友以及倾诉一番;写日记,排遣内心高度膨胀的各种情绪;买来气球一个个地将其吹爆;外出旅游,通过转换环境来转换心态;阅读一些名人战胜失败、自强不息的故事,激励自己走出情绪的沼泽地,步入心灵的阳光地带;闭门谢客,潜心读几本名家名著,磨炼心性,升华自我……当然了,不同性格的同学有不同的调整内容与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高考后的“准大学生”已经不是一个稚嫩的中学生了,而是一跃成为成熟的大学生。需要抛弃那些凡事依赖父母的想法,过去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庇佑下长大,父母甚至包揽了一切生活,目的为了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高考后的暑假,“准大学生”必须赶快拾起一个成年人必备的生活技能,学会照顾好自己,打扫自己房间,多看几本关于人际交往和心理学的书籍,做好思想准备,以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加强一些技能训练,为进入大学的各种社团做准备;积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一些公益性活动、入学前集训营等,增强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马莉萍,朱红.如何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高中生高考后暑假生活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77-84.
[2] 牛宏伟.大学新生入学前思想状况调查研究[J].科技导刊,2012.5:114-116.
[3] 楼晓英.入学前教育助推大学新生起航[J].北京教育,2010.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