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赵东兵
在预防胃癌的讲座中本期专家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疾病——蛋白丢失性胃肠病,它是因为肿瘤或炎症造成蛋白质丢失,从而引起一些胃肠道症状,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会引起肠胃的水肿。在胃癌的某一阶段,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这种水肿的情况。这种水肿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胃,远离胃癌呢?
胃癌有一些常见的症状,比如腹痛、呕吐、反酸、黑便等。胃癌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症状:腹水,有些患者合并有双下肢水肿。
▲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胃黏膜表现:水肿样
正常健康人腹腔内有少量约50ml的液体,对肠道等腹腔内脏起润滑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当腹腔内的液体超过200ml以上时,就称为“腹水”。
胃癌腹水与肾病腹水的区别
肾病腹水特点:全身性的水肿,上半身的水肿更明显。
胃癌腹水特点:腹部、双下肢明显,有腹胀感,坐立难安,腿沉,通过按摩、利尿剂排出腹水的效果不明显。
胃黏膜是我们预防胃癌的“第一道关卡”,90%的胃病患者,比如胃癌和胃溃疡的患者大都是因为一开始没有保护好胃黏膜。
如果胃黏膜被破坏了,胃黏膜的通透性增加,也就是它的“网眼”变大,蛋白质就容易渗出去,蛋白质的大量丢失就容易造成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我们要做的就是补充蛋白质和保护胃黏膜,才能预防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远离胃癌。
很多人去做胃镜检查,被发现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这意味着或多或少胃黏膜有些损伤了,那么如何修复胃黏膜呢?
专家给出了远离胃癌“三忌口”的方法,有助于减轻胃黏膜的损害,加速胃黏膜的修复。
很多人喜欢大口吃东西,嘴巴塞得满满的,没有充分咀嚼就咽下去了,这无疑会加重胃的负担;另外食物在胃里囤积过多,把胃撑起来之后,胃的研磨功能也会下降,不能及时排空,食物留在胃里的时间就会延长,长期如此,这些食物就容易腐败,腐败的食物会破坏胃黏膜。
病例:刘叔叔,2013年的时候,总感觉胃不舒服,但是吃点东西或者药就缓解了,之后做胃镜检查,发现是进展期胃腺癌,最后胃部被切除2/3。
赵主任了解到刘叔叔的一些生活习惯后,认为他的胃癌与饮食不注意有关,刘叔叔喜欢抽烟喝酒,不忌口,吃饭又快,五六分钟吃完一顿饭,两三分钟吃完一大碗面,专家建议刘叔叔做到五点:戒烟、戒酒、忌辣、忌烫、细嚼慢咽。刘叔叔按照专家建议,重新培养饮食习惯,现在恢复得很好,人也红光满面的,很精神。
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大口吃东西,那么,一口吃多少合适呢?
您可以先含一口水,充满整个口腔,再吐出来看看自己的口腔容量。专家建议,一口食物占口腔容量的三分之一最合适,可以让涎液和牙齿发挥最佳的作用。最多不超过二分之一,适当增加咀嚼的时间。
提倡分餐分筷,分餐制有利于预防幽门螺杆菌和一些病毒的传染。
如何让筷子保持干净卫生,达到阻断细菌带入口腔的目的呢?
①平时洗筷子要注意用流动的水和不褪色的清洁布一根根洗;
②放筷子的笼子最好保持通风、干燥,因为越湿越潮越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
③筷子使用久了会有霉菌和毒素残留,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一般3~6个月更换一批筷子。
高盐会对胃黏膜直接造成伤害,受损的胃黏膜在修复过程中,如果发生基因突变,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建议严格控制盐摄入量,《中国居民健康膳食指南》推荐的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其他食品中的“隐形盐”。
不仅要低盐饮食,另外要注意饮食多样化,重视高蛋白的摄入。
最后,专家推荐了一道豌豆焖饭,营养均衡,制作简单。把米淘干净后放入电饭锅,然后加入豌豆、胡萝卜丁、肉粒,加入少许盐和油,选择煮饭模式即可。可以按照个人口味,加入泡发好的黄豆、香菇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