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的视界,心的世界

2020-07-13 04:23:48王晓倩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线条空间

王晓倩

摘 要:通过读懂幼儿(年龄在4~7岁的儿童)的绘画作品,教师可以判断幼儿这一时期的社会能力、认知水平与美感体验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非常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引导幼儿近一步的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画面中的线条、几何图形,人物,空间,色彩,外显经验、内隐经验来判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近况,进而使用科学的手段,刺激幼儿近一步的发展,帮助幼儿创造能力的提升与心智的成长。

关键词:线条;空间;外显经验;内隐经验;艺术刺激

一、幼儿画面中的线条、几何图形

观察幼儿的画面,首先注意到的是画面中的线条,其次是几何形状。这与幼儿刚从涂鸦阶段过渡过来有很大的关系。幼儿美术作品的美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美不同,幼儿美术作品表达了他们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内在以及生动。这一点与幼儿心理和身体发展紧密相关,而这种发展是一个有生活能力的、完整的人的前提[1]。

幼儿画面中出现的线条、几何形状等抽象的记号这里统称为表现符号。为什么称这些线条和几何形状为表现符号呢?因为这些抽象的线条和几何形状一旦脱了整体,它就失去了意义。比如一个椭圆一旦脱离幼儿画面中所画的人物,这个椭圆就不再代表一个人的身体部位,只是一个几何形状。因此,我们称这些线条、几何图形为画面中的表现符号。

幼儿画面中的表现符号与幼儿个体特征有着密切关系。4~7岁的幼儿属于绘画最初的尝试表现阶段,也就是初步把自己笔下的线条、图形与实际的周遭实物联系起来。最早的表现尝试是非常的原始和发自被内心的,这也导致最早的表现尝试与个体的特征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看这个阶段孩子的画面时,可以从画面中的表现符号来判断孩子的特征与心理活动。我们可以从未封闭的、圆的、不确定的线条中看出幼儿怯弱、敏感的一面,正如我们可以从一个坚定有力的方形中看出幼儿的果断自信。当然,幼儿会不断地探究创造表现符号,所以表现符号会随着幼儿的心智成长而发生变化。

二、幼儿画面中的人物

幼儿画面中经常会出现人物,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又非常类似,基本都是一个圆圈代表头部,纵横的线条表示胳膊和腿。这种表现方式,在这个年龄段是非常普通的。当教师发现幼儿画面上人物是这样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刺激方法来加深孩子对人的认知。孩子对人的认知依赖于孩子本身的心智成长和对刺激的反应,当然也和教师的刺激方法、内容密切相关,所以科学的刺激方法和内容也很重要[2]。

三、幼儿画面中的空间

什么是幼儿画面中的空间?幼儿画面中的空间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把幼儿画面中除了人物之外都称之为空间。幼儿在绘画创作时,一般只沉醉于表现主体的本身,而不会去在意物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幼儿早期的绘画中,物体之间的关系是没有任何法则的,孩子只是会想:“我在这里,救护车在那里,飞机在这里。”这些事物没有建立起联系。而当建立起联系之后,孩子应当是有空间关系意识的,会想到:“我在这里,救护车在路上,飞机在天空中。”优秀的插画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们画面的构图、色彩等方面都包含着严谨的考量[3]。幼儿画面的空间或色彩却是一种纯粹的内心映射。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画面中的空间来判断幼儿是否能够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产生联系,是否把自己当作环境的一部分。如果还没有,那么这名幼兒在参加需要合作的活动时,可能会受到一些挫折,因为他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这个时候这名幼儿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幼儿画面中的第一个空间关系往往是通过感情来体验的。也就是说,幼儿画面中产生的第一个空间关系,应该是和幼儿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画面中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玩具,其实这里孩子和玩具产生了空间关系,玩具被孩子拿在手里,而不是散落在画面的任意空间。在情感上因为孩子喜欢他的玩具,想把它拿在手里,放在身边,从而产生了画面上的空间关系。因此,这一点很重要,它提示了教师要想刺激幼儿认识画面空间关系,最好从孩子的主观经验、情感体验这些方面来引导。

四、画面中的色彩

在色彩的表现上,幼儿画面中的色彩往往与实际色彩是没有关系的,人物可能是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完全取决于孩子对颜色的兴趣。有些理论也会提到色彩喜爱与性格的关系,这属于另一个范畴,这里不进行过多说明。

五、幼儿画面中的外显经验、内隐经验

朱家雄先生曾在书中提出,幼儿绘画是在对可见、可触的外观的把握中去追求秩序,追求形式美,从而感情律动,得到美的享受和情趣的陶冶[4]。因此,幼儿画面上往往显示着他的认知经验和水平,其中包含了外显经验与内隐经验。那么,什么是幼儿的外显经验?如何发现幼儿的外显经验?

幼儿创作的特点是只表现对他重要的东西。比如幼儿是知道一个人不仅有头有脚,他还有脸部、手指甚至指甲,但是在表现的时候,只去表现对他极其重要的或是他极其感兴趣的东西。这些就是幼儿的外显经验。我们通过观察一个孩子的近期作品,就可以发现这个孩子近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对身边事物的兴趣,这对教师了解幼儿对周遭环境的掌握情况,以及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所表现物体的感情情况是非常有帮助的。换句话说,通过发现孩子的外显经验,能够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

内隐经验就是幼儿具有但是未加使用的经验。激发幼儿使用其内隐经验,就是教师发挥的空间了。比如一名幼儿经常画一幅画,画面上就是两条弯弯扭扭的线条,幼儿称这是他画的地铁。当教师看到这幅画时,应该迅速判断出,这个孩子的外显经验是什么,有待教师去激发的内隐经验又是什么。很明显,这名孩子喜欢地铁,但是他对地铁的了解绝不是简单的两条线。

六、教师可以做的艺术刺激

前文提到的艺术刺激是指,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能够促进幼儿在创造力与心智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引导内容与方法称之为艺术刺激。比如幼儿的内隐经验,幼儿画面中的表现符号、空间、人物都可以通过恰当的艺术刺激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恰当的艺术刺激呢?既然幼儿与环境的各种接触与联系都是经由自我建立起来的,那么首先要刺激的是孩子们去感受自我的这个部分,其次刺激的题材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比如我和我的妈妈,我和我的玩具,我和……

举个例子说明教师应该怎样刺激幼儿感受自我的每个部分。笔者发现,刚开始幼儿画面上人物的嘴巴都是一条线,就想通过一定教学方法刺激他们去感知嘴巴。比如,笔者在口袋里装了糖果,走进教室后,故意把糖果包装纸弄出哗啦啦的声音,问孩子们口袋里可能装的是什么?他们都猜到了是糖果。笔者又继续问道:“你们猜猜它是硬的还是软的?”孩子们从声音判断是硬糖。在他们猜到以后,笔者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块,给孩子们讲了这些糖果是从哪里买来的。他们吃糖果的时候发出咔哧、咔哧的清脆声音。在这之后,笔者让幼儿们画一幅名为《吃糖》的画,结果几乎每个孩子都画到了牙齿。这个实验就是通过艺术刺激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感受体验自己身体的部位,如嘴巴、牙齿,这样再去作画的时候,画面中的表现符号自然发生了变化。

老师要想知道自己刺激的结果怎样,有没有成功地开发孩子的内隐经验,只要在同一命题下去比较刺激前后孩子的作品就可以知晓。

艺术刺激最好从何时、何地、是什么、怎么样、如何等方面进行。比如,今天早上在家里的卫生间刷牙,如何刷的呢?可以增加一些表演互动,增强幼儿的感受。最好的刺激是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刷牙这件事情的每个细节。

参考文献:

[1]弗莱克-班格尔特.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M].程巍,许玉梅,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2.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5,10.

[3]方卫平.享受图画书:图画书艺术与鉴赏[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2:36.

[4]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4

作者单位: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

猜你喜欢
线条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线条之美
中外文摘(2020年11期)2020-06-29 00:38:54
线条的秩序美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0
创享空间
精致线条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海峡姐妹(2016年7期)2016-02-27 15:21:38
烧脑的线条
知识窗(2015年7期)2015-05-14 09:08:20
舞出线条之美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