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2020-06-23 10:19:12周鸣海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病患者气血

周鸣海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茂名 525324)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约80%的中老年人存在血压升高现象,尤其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控制高血压病的任务刻不容缓[1]。临床常采用西药对症治疗,但久治不愈,且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2]。中医将高血压病分为不同证型,辨证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其中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多见于老年患者,但关于中医治疗该证型的研究甚少[3]。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信宜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内科治疗的104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对照组男37例,女15例;年龄54~79岁,平均(66.49±6.68)岁;病程1.5~11.5年,平均(6.02±1.45)年。联合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55~78岁,平均(66.51±6.72)岁;病程1.0~12.0年,平均(5.96±1.5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高血压诊断标准:正常血压<17.29/11.31 kPa(130/85 mm Hg);Ⅰ级高血压18.62~21.15/11.97~13.18 kPa(140~159/90~99 mm Hg);Ⅱ级高血压21.28~23.81/13.30~14.50 kPa(160~179/100~109 mm Hg);Ⅲ级高血压≥23.94/14.63 kPa(180/110 mm Hg)[4]。②中医诊断标准:面色苍白,精神疲倦,胃纳稍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可伴失眠、形体偏瘦等,属气血两虚型[5]。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无用药治疗禁忌证;知晓本研究内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疾病者;同时服用3种以上抗压药物者;继发性高血压者;非气血两虚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指导,戒烟戒酒,适时进行有氧活动。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口服,每日清晨服用,初始每次5 mg,最大可增至每次10 mg。氢氯噻嗪片(三才石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235)口服,每日25~100 mg,分1~2次服用,并根据降压效果调整剂量。连续用药4周。

2.2 联合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八珍汤治疗。药方组成:党参片、泽泻各20 g,茯苓15 g,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白术、天麻各10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连续用药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水平。②中医证候积分: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进行评估,包括头晕、乏力、心悸,评分标准为0、1、3分,分别代表无症状、症状存在但不影响生活、症状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活。③统计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且停止治疗后无反弹;有效:血压接近正常范围,较治疗前降低10~2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6]。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BP及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及DB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mm Hg,±s)

表1 两组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mm Hg,±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时间 SBP DBP联合组 52 治疗前 165.1±15.2 94.9±4.1治疗后 134.8±8.6△▲ 78.4±6.7△▲对照组 52 治疗前 164.5±15.7 95.2±4.5治疗后 154.3±9.1△ 86.1±7.4△

(2)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52 7.54±0.26 1.43±0.12△▲对照组 52 7.49±0.31 3.97±0.19△

(3)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4 讨论

目前慢性疾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之后,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而高血压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逐年上升。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罹患高血压病的患者占所有慢性病的10%~20%,现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7]。高血压病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会损伤多个脏器功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引发多种合并症,对患者心身健康造成影响。因此,需早期控制血压水平,稳定患者生理功能,目前西医常用治疗药物包括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等,虽有一定降压效果,但也会造成血压快速下降、稳定性差及停药反弹等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临床分型较多,其中以气血两虚型较为常见,多因年老体衰,脾胃失调,气虚血滞,不能健运水谷,以致气血两虚,进而发生眩晕[8],治疗原则以活血补气、健脾促胃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SBP及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效果显著。本研究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加味八珍汤治疗,方中党参、当归、白术、炙甘草即四君子汤,具有补气破积滞、行气健脾胃之效,脾为后天之本,脾健则气血化生有源;茯苓补润五脏,安神定志;泽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脑为髓海,髓为肾中精气化生,川芎、熟地黄、白芍等补充气血,生精促化;“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天麻疏肝平息,兼顾祛痰。诸药合用,旨在健运脾胃、疏经养肝、补气养血,兼能平肝息风、祛痰止眩,一举多得,从而发挥较好的控压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党参、茯苓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利尿、调节胃肠运动[9];白术、泽泻具有显著利尿作用[9];熟地黄可以显著抑制肝脏的出血性坏死及单纯性坏死,促进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10];诸药可补血调经,改善患者生理功能。本研究中联合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佳,用药安全性较强。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缓解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性强,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病例数量少、数据存在抽样误差、研究时间较短,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患者随访时间有限,暂不能对复发率进行临床统计研究。下一步研究可扩大样本,降低抽样误差;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方法,増加研究时间、随访时间,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建立相关的实验模型及研究等。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病患者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14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基层中医药(2021年1期)2021-07-22 06:56:52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6
气血亏虚 日常如何“补”救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6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