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罂粟之家》论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写作

2020-06-22 13:00:21蓝天翔
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苏童

蓝天翔

摘 要:新历史主义小说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种新的小说题材。新题材的兴起对传统历史主义小说和旧形式主义小说发起了冲击,新历史主义小说具有创新文学观念。苏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鲜明地展现了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文章以研究苏童小说《罂粟之家》的特征来总结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写作特征,参考了其他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并且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对比,从叙事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比较其与传统历史革命题材小说的区别。解读苏童新历史主义写作特征,从而对新历史小说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罂粟之家》;苏童;新历史主义

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他用自己特有的主题话语,取代以往传统小说的主题话语,使得他的小说与以往传统历史小说具有明显的区别,他的小说中的意象鲜明地体现出苏童特有的颓废的审美观与其自身的历史价值观。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精神上想回到故土,逃避现实生活。在苏童的作品中,“逃亡者”的形象随处可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身处现实世界还是置身历史长河,到处都可以看到苏童笔下描绘的“逃亡者”的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城市的狰狞和乡村的温柔重叠交替,他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一直努力地寻找自己或人类生命中的某些东西。二是人性中暴力的一面和温情的一面,也可以说人性中恶的一面与善的一面。在苏童的很多小说中,人性不再如传统小说中描绘得那么神圣,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他认为人性是罪恶和麻木的,他在小说中把人性中的私欲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的生命的过程不再完美和谐,变成了一种残缺和矛盾。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人性的卑贱与恶意。三是面对死亡时的生命关怀和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究。苏童在其小说中描写了生命的扭曲、卑贱、躁动等,以此激发世人重塑中华民族灵魂的愿望。

一、《罂粟之家》独特叙事手法的虚构化

(一)叙事手法的虚构化

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理论认为,文学和历史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文学作品反映历史真相,历史真相又被文学作品反映,在这两种关系中,历史真相占据绝对的主动性,两者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没有谁主导谁、谁为谁服务,并且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这一命题。在这一命题中,文学与历史在文本的这一层面变成了平等关系,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历史主导关系,这消除了他们之间的鸿沟。学术话语不再对历史进行积极的讴歌赞美,作家可以随意想象历史,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构、重构。新历史小说作家们在此命题的影响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具有很强的虚构性。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苏童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那个年代,土地是地主阶级无法抵抗的诱惑,同时也是欲望滋生的源泉,所以《罌粟之家》其实就是讲述土地的本质。在苏童看来,自己对枫杨树村土地的叙述其实就是对旧社会地主阶级在土地改革后争夺土地所有权的叙述。这些地主阶级一生都在为争夺自己的土地而斗争。刘老侠弟弟刘老信在外浪荡多年,最后因染上梅毒不得不回家,他将自己仅有的资本作为筹码与刘老侠交换,作为回家的条件,兄弟之间争夺土地的战争就此拉开。从苏童的描写中不难看出,土地战争的结局并不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而是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

(二)多重叙事指向

在《罂粟之家》中,苏童熟练运用三种人称来叙述故事,写作手法变化多端,这种三种人称贯穿全文的叙事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见。首先,苏童用第一人称来描述枫杨树村的历史变迁。读者可以透过“我”的视角看到枫杨树村刘氏家族的变迁。“我”时事件的见证人,但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游离在事件之外,但是苏童又不时用一种提示性的语言来显示“我”与事件的关联。比如将“我看见”“我发现”“我听见”等句式作为叙事的开头,而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我”便消失了, 把角色的活空间让位给另一个“他”。比如读者可以通过“我”的见闻来评价陈茂这一人物,但是陈茂这个人物更复杂的性格需要另一个视角的“他”来交代,“我”这一视角随之销声匿迹。“我”只是以一个有限的姿态介入故事文本,只起到引导作用,真正充当文本角色的是“他”。在小说中,苏童更多地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第三人称的叙述直接对人物进行塑造,展现人物内心活动。第三人称叙述使文本不会出现太多作者的强烈主体意识,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取而代之。白痴演义这个角色,虽然交代得模糊,但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小说中带有与生俱来的杀人欲和饥饿感,从演义这一性情怪异的角色的视角来看,变态的刘家不再变态,生活的逻辑也变得正常起来。恰是这一白痴得不能成为叙事视角的视角,更能反映出地主刘氏家族衰落悲凉的历史必然性和地主阶级丑陋残酷的人性。苏童把自己对刘氏家族兴衰的历史变迁的价值批判和复杂的情绪寄托到一个个第三人称的叙述中,读者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主体参与意识,才能挖掘文章的深意与主旨。苏童关于叙事视角的选择是多重性的,他处理这些多重叙事角度的能力是纯熟的。《罂粟之家》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我”占主导地位,也没有“他”角度叙事的单一枯燥,这种自由转换的多角度叙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苏童对形式的突破和创新的热情,也源于苏童对叙述语言的简洁化的追求。

二、《罂粟之家》历史观念的民间化

苏童小说的叙事场景也有很大的突破与创新,大部分都是民间化的场景,如系列作品中的枫杨树村,南方的茶馆妓院等。《罂粟之家》这部小说描绘了一段关于土地争夺、人民饥饿从而反抗地主阶级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斥着老百姓的贫困、被地主压榨、被剥削和欺凌,也展现了地主阶级因历史变迁所经历的社会沉浮。小说中的人物就像一面镜子,无声地反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病态的欲望、衰落的地主阶级以及地主阶级和劳动人民间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苏童用他独特的民间化的叙事场景向读者诠释了中国历史现代化本质发生转变的原因。小说的场景大多是刘老侠家和刘老侠的土地周围,其中还穿插了土匪下山掠夺刘家的情节,这些都是偏向民间叙事的描写。在小说中,刘沉草被视作故事的叙述人,读者通过刘沉草的经历看到当时社会地主阶级的兴衰,同时也了解到家族衰败和阶级瓦解的历史进程。用民间化的叙事场景反映出对历史发展的无力抗争,给读者一种悲凉无奈之感。虽然先锋小说对于历史的叙述比较虚幻,但是《罂粟之家》紧紧抓住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所具有的某种现实性意义,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转型与历史发展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书写,通过对枫杨树村民间村落故事的描写,映射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现状,特别是展现了中国最后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最后的历史岁月。小说通过跌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麻木的态度,描绘了一个主观感受十分强烈的虚构的新时期的中国。小说对阶级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进行了悲剧性描写,具有不同于其他小说的独特魅力。

三、结语

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罂粟之家》的出现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新历史主义小说展现出崭新的活力。《罂粟之家》通过刻画地主刘家的人物及跟刘家有纠葛的人物,以人物真实的性格映射出社会变革时期中国的历史面貌。苏童的新历史小说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人物的宿命安排以及对历史观念的民间化等手法体现出新历史小说对传统历史小说的更新与发展,展现出中国新历史小说的发展,一改传统历史小说恢弘的叙事场面,自此在中国文坛有了立足之地。苏童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对之后文坛的文学创作也具有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苏童.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苏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新历史主义苏童
《群众来信》小说集:苏童笔下的人性与宿命
浅谈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中的创伤书写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29:19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四川文学(2021年8期)2021-11-11 14:16:48
论《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宗教权力关系
《亨利四世》中的颠覆与抑制解读
直面历史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29:16
新历史主义分析《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批判视角下小说《灿烂千阳》的研究
现代交际(2016年12期)2016-07-09 02:29:02
莫言小说的浪漫主义
被冤枉
读者(2016年11期)2016-05-11 08: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