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旋旋
老视俗称老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产生老视的原因是由于晶状体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收缩能力降低导致调节力下降,近点远离,故而发生视近困难的现象。针对老视,需要进行与年龄相关的验配,在远用屈光全矫的基础上加上与年龄相应的度数,或根据其调节力来确定附加度数。但在实际的验配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在该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以确定最后的处方。其中使用试镜架试戴可以有效评估患者的实际戴镜情况,帮助验光师调整并确定最终的附加处方。
案例一
男,44岁,从事玉石雕刻。
主诉2个月前在医院做了准分子激光手术,现在视近困难,无法工作,多次配镜,效果不好,来医院进行屈光检查,想解决视近问题。
眼前节裂隙灯检查无异常。
屈光检查结果:
裸眼远视力R:1.0,近视力0.3
L:1.0,近视力0.3
显然验光R:PL 1.0
L:PL 1.0
ADD:1.50D/40cm,3.00D/25cm,4.00D/20cm
让患者戴上1.50D的老视镜看报,随后让他在雕刻玉石时先试戴3.00D的老视镜,再在同样的场景中试戴3.50D的老视镜。
处理:经过试戴后与患者的沟通,患者选择1.50D的老视镜在阅读时使用,选择3.50D的老视镜在雕刻玉石工作时使用。
分析:根据患者自述,可以判断出患者的屈光状态为正视眼。从使用老视镜的年龄来看,可以判断患者的视近困难属于调节力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患者过往对老视镜矫正效果不满意的根本原因是在于验配人员忽视了对其实际工作情景需求的了解,没有考虑患者希望在何种场景下配戴老视镜,只是给出了通用型的配镜处方。而正常人的视近距离通常在30cm~40cm,但该患者作为玉石雕刻家的视近距离在10cm~20cm,这就是他无法配到满意老视镜的原因。
本例患者的案例说明在验光配镜时不但要求验光结果要准确,还要对患者戴镜后所使用的工作场景和心理预期给予足够的关注。
案例二
女,50岁。
主诉2个月前在外院配了一副老视镜,但戴上后感觉头晕、恶心,甚至有时会头疼。
屈光检查结果:
裸眼远视力R:1.0,近视力0.3
L:1.0,近视力0.3
显然验光R:PL 1.0
L:PL 1.0
ADD:+1.50D;PD:58mm
处理:进行屈光检查后发现结果与之前的配镜处方相同,给患者试戴30分钟后没有任何不适。检查患者的原镜度数发现没有问题,但瞳距变成了62mm。沟通后发现患者拿着医院的处方到眼镜店配镜,由于选择的框架较大,于是配镜时将瞳距改成了62mm,导致患者戴镜后的不适状况。最终让患者重新挑选镜架后配镜。
分析:屈光不正情况下,透镜光心应对准瞳孔,若光心偏离瞳孔位置,透镜移心会产生棱镜效应。对于凹透镜来讲,镜片的水平中心距大于瞳距会产生底超内的棱镜效应,双眼的发散会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眼位会随之改变,进而产生视疲劳。对于凸透镜来讲,镜片的水平中心距大于瞳距会产生底超外的棱镜效应,双眼的集合程度增加,长时间视近会产生明显的视疲劳,这与患者的调节力、集合力、屈光度、移心距离有很大关系。如果患者的调节力和集合能力特别好,患者可能会适应,因此在现实中也存在许多年轻患者使用了多年的错误瞳距,但并没有不适反应。如果患者的调节能力和集合能力特别差就会很难适应。本案例中,患者的瞳距为58mm,而实际配镜瞳距为62mm,产生了底朝外的棱镜度,为了保证视近双眼单一视,患者必须多用集合,然而患者自身的调节力和集合力都在下降,从而导致了患者的不适感。
本案例中的患者配镜处方没有错,但是在镜片加工上出错,导致了患者戴镜不适,印证了验光配镜中每个步骤都十分重要的理论。
验光配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验光师不仅要验出准确的度数,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使用需求,才能为患者出具适合的配镜处方。在拥有正确的配镜处方后,患者还需要到正规的医院、眼镜门店配镜,避免在镜片加工上出错,因此建议患者在同一机构验光和配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