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松,张 宏,2*,贺 媛,2
(1.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2.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124)
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三农”问题成为党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世界上地膜需求量最大、使用面积最广的国家。众所周知,地膜具有提高土壤温度、促进作物早熟、保持土壤水分和增加有效养分提高产量及品质等利用价值,但目前生产地膜的原料主要是聚乙烯基高分子材料,它具有难降解、阻止农作物根系对水和肥料吸收而造成的减产、破坏环境等特性[1]。农田残留的地膜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农田残膜的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不仅会影响农田区域,还会污染周边农村的水域。只有采取有效手段治理才能建设美好新农村,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调查农田残留地膜回收处理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把握当地农村使用处理残留地膜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去治理,所以农村地区残留地膜回收处理的情况有必要进行反复深入调研。本次调研走访了张掖市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当地农田地区及相关部门,了解当地农田废旧地膜的回收时间、回收加工方式、回收奖惩等相关情况,了解现行地膜产品的生产标准及实际使用的地膜是否符合要求,并对部分生产部门生产的地膜进行性能检测。
被测样品来自生产单位为吴信和的PE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实验仪器包括电子万能试验机、电热鼓风干燥箱、测厚仪、制样机等。
按 GB/T1040-2006, GB/T6672-2001, QB/T1130-1991标准对该单位送检的样品进行了厚度,拉伸负荷,断裂应变,直角撕裂负荷四项检验。
吴信PE地膜和鑫银环可降解地膜相关项目检测结果见表1及表2。
检验结论:
检验结果表明厚度,拉伸负荷(纵向),断裂应变,直角撕裂负荷均达到GB 13735-2017标准的技术要求。
表1 昊信PE地膜检验结果
表2 鑫银环可降解地膜检验结果
检验结论:
检验结果均达到GB/T35795-2017标准的技术要求。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等,种植面积较为广泛的是玉米,为全国最大的县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截至2016年张掖市农田地膜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甘州区2014-2016年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由表3可知,该地区的地膜使用面积每年呈上升趋势,逐年增高。到2018年年底,甘肃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地膜回收率保持在80%以上,安排资金2.192亿元。在投资上加大力度支持农田地膜的回收。2019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任务清单中下达甘肃省“创建45个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通过建立示范地带动其他地区,从而提升全省回收利用率,此方法有效防治农田残留地膜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省内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回收地膜网点,做到应收尽收,健立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现张掖市各乡镇均已建立地膜回收站点,回收点开放时间一般为8月中旬至10月底。奖励回收政策上面,张掖市下辖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以山丹县为例,实施以新交旧政策,2017年投入奖励资金298.3万,2018年投入奖励资金500万,逐年大幅度增加。现拾净率可达90%,消除视觉污染。
甘肃省相关废旧农膜回收条例中已经规定,在农田或者其他农业用地不按照规定处置农田地膜造成污染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若拒绝处置地膜,将对其农户按照每亩100元进行罚款,若第二年地膜回收达到相关要求时,罚金可予以退还。张掖市甘州区、民乐县、山丹县农田地膜回收补助政策情况见表4。
表4 张掖市甘州区、民乐县、山丹县农田地膜回收补助政策情况
废旧农膜回收采取人工回收、机械回收或其他方式,其中,主要以人工回收方式为主。人工回收方式主要有人工回收地头焚烧、人工回收集中填埋、手工拾捡和手工拾捡与卷膜机结合等。一般农户会优先考虑作物收获,收获结束再处理地膜。农户主要采取手工拾捡和卷膜机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废旧残膜并将自己拾捡来的废膜拿到回收点集中处理,但仍存在极少数人采取焚烧和填埋措施甚至不处理。机械回收主要以卷膜机回收为主。虽然该类方法大大减少人力,但由于实际情况无法大面积普及,张掖一般农田区域还是以人工回收为主。
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将回收的地膜粉碎、清洗后,通过热熔、挤出生产再生塑料颗粒,用再生颗粒生产铝塑板、聚乙烯管材、塑料容器、滴灌带等深加工产品,探索形成了“废旧地膜—再生颗粒—深加工产品”这一旱作农业区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设置了废气、废水处理装置,实现污水循环使用,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而对于河西灌溉农业区,废旧地膜—地膜粉—深加工产品加工模式较为盛行。因为该地区使用的地膜较为薄,碎片化程度高,加之灌溉条件使得大量秸秆、根茬和土块等杂质混在里面,地膜粉碎是较好的解决办法。生产出适用于城市市政工程中供水、绿化等的下水井圈、井盖、树篦子等再生产品。这样解决有效解决了废旧地膜杂质多、难以清洗造粒的难题,并使得地膜得到二次使用。
研究表明农田残留地膜回收率的高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的质地、覆膜农作物的种类、地膜的厚度和覆盖年限等。调查研究表明,土壤质地为壤土的地块回收率最高,黏土次之,沙土的回收效果为最差;不同的覆膜农作物也会表现出不同回收率;农用地膜的厚度是影响回收率的主要因素,张掖市相关部门大力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mm的标准地膜以降低回收难度;地膜的使用量并不能决定地膜的回收率,但根据调查发现,当地膜的使用量较低时,相应具有较高的地膜残留量,这可能是因为地膜量太少,难以回收,或者是膜的厚度不够,在回收的过程中,容易破损,达不到较好的回收效果;覆盖年限越久,地膜残留量越大,这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叠加,农田地膜回收处理难度相应增加。
1)农民对残膜危害认识不足,回收积极性不高。
人工回收残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机械回收残膜投入成本高、混杂率高;收购价格不高,对于农民来说,回收效益微薄;有些地膜碎片化严重,加大了捡拾难度,影响了农民群众收集、交售残膜的积极性。
2)回收加工技术粗糙,程序控温不稳。
部分塑料加工厂加工时温度控制把握地不准确,温度较高时可能造成材料的结构被破坏,生产过程中,地膜抗拉强度和完整度逐步下降,回收费时费工。
3)残膜加工企业加工原料不足,影响生存。由于农民对于残膜回收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机械化回收工作效率不高致使残膜加工企业原料供应不足,远低于实际生产能力,影响到加工企业的生存,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没有残膜,加工企业残膜的回收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1)加强宣传教育。解决农田残膜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劳动人民全力参与。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农田残膜危害的认识及环境意识。
2)加大降解地膜的研究开发力度。开发新型降解地膜材料是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如今的降解地膜还未得到大规模使用,处于试验阶段[2]。相关部门应该鼓励该方面的科学研究。
3) 加大对地膜生产部门质量的监察力度,严格控制生产出的地膜各方面的性能符合回收要求,对于还流通于市面上的不合格产品进行销毁重新加工。
4)公民应以身作责,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自觉将自家的地膜等塑料制品从农田中回收干净,坚决反对焚烧等危害生态环境的方式来处理农田残膜,有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