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的光阴

2020-06-10 04:45:48许文舟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20年4期
关键词:加德满都尼泊尔红茶

◎ 文 | 许文舟 编辑 | 吴冠宇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摄影/视觉中国

尼泊尔北部紧邻海拔8000多米的世界屋脊,南部是接近海平面的冲积平原,南北海拔地势递降急剧,造就了尼泊尔丰富多变的气候和自然美景。再加上,地处亚洲文明交叉地,这里拥有各色印度教、佛教、皇家建筑。走在街头,如身处几个世纪前。尼泊尔人的热情单纯,让人更加想要将自己交付给这片土地。

从吉隆到加德满都

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从中国过去需翻越这段山脉。 摄影/视觉中国

车到吉隆口岸时间尚早,我便在小镇上转了起来。沿着新区开发的街道,不用抬眼便看到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希夏邦马峰有合抱之势,吉隆小镇像是雪山怀中的婴孩,显得特别安静。

吉隆小镇的街面总有大咧咧的牦牛,车到它面前,它干脆就不走了。打扮得十分花哨的尼泊尔大货车沿街摆放,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从小店里飘出。在吉隆开店铺的尼泊尔人很多,颜色鲜艳的纯羊毛围巾,是这些店的主推商品。

当年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时,吉隆就是公主踏上西藏的第一站。彼时,为了消除公主的思家之苦,松赞干布在吉隆镇修建了尼泊尔风格的镇边寺。距吉隆镇不远,有一个吉浦村,据说尺尊公主当年就是在这里含泪与送亲队伍告别。好客的吉隆人为了迎接尺尊公主,编排了一种尼泊尔风情的舞蹈——“同甲”,表演者一手戴白海螺,一手戴银镯,两手相撞发出悦耳之声。正是由于这种友好的氛围,从尼泊尔而来的经贸活动日趋活跃,成就了吉隆的“商道”之名。

从吉隆口岸到加德满都不过160公里,汽车却走了10个多小时。在喜玛拉雅山脉间来回盘绕,从河谷到山梁,再从山上下行谷地。山上得加衣服,喜马拉雅风雪肆虐,还好没有雨水,据说过了这个四月,雨水就会到来,那时除了寒冷还有泥泞。到了谷底,那种热叫炙烤,会烤得你头昏脑胀。这路让我想起老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公路,一会儿得进泥潭,一会儿得上石坎,如果两车狭路相逢,必须得有一个师傅先礼让,否则便堵成长龙。公路边没安装栅栏,一眼望下去是深壑,从中国流入尼泊尔的吉隆藏布只闻水声。

加德满都这座有着1000年历史的古城,到处充斥着历史遗留。图为加德满都巴德岗。 摄影/视觉中国

走了一段终于出现柏油路,断断续续的柏油经阳光暴晒直黏车轮,汽车轮子每一转都像是从发软变稀的柏油里拔出来。车子拐进一户人家,停了。一位系着花围裙的女人向我们招手,我才知道这是定点就餐的地方。语言不通,只能靠手势指点菜单,用计算器完成交易,这一餐咖喱饭吃掉了一千多元,当然是卢比(折合人民币60元),我才感觉昨晚换到的大款其实也经不住花。

吃完饭,车子继续在河谷里行驶,青秧泛绿,正在拔节的水稻或许由于缺肥有些枯蔫,公路依旧很窄,路面有所改观,开始有众多摩托车与小货车加入。离加德满都越来越近,尼泊尔开始向我展示它的现世:人户很多的村庄,从茅屋到石棉瓦房,再到水泥砖堆出的“新农村”,新辟的集市规模不小,应季而熟的水果,刚刚出壳的小鸡,滴着鲜血的牛肉,一脸彩妆的苦行僧,瘦骨嶙峋的背柴老人,咬着旱烟锅的妇女,滚着车轱辘的男孩,他们的脸上堆满对一车又一车中国游客的好奇。有时候车停下来,胆大的男孩会主动靠近旅游车,如果你有糖果送给他们,他们也不会客气,但不会主动跟你索要什么。每个村庄都有寨门,简单地立几根木头,木头经年雨淋,竟然长出了很多蘑菇;大一些的寨门像庙,上面有着佛祖的拈花一笑。

进入加德满都,就开始考验驾驶员的技术,没有红绿灯的城市里,恰遇下班高峰,车辆挤在路上根本无法正常行驶,好在我所乘坐的这辆吉普车的驾驶员技术一流,胆量不错,才得以快速地从三环钻进二环,再从二环开到这座古老城市的中心泰米尔区。地接海瑞开着一辆吉普车等候在车站,他一眼便认出我了,我也认出了他,那张印度籍的脸有种特别的坚毅与硬朗,还有那微微卷曲的头发与比夜色还黑的浓眉。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四面环山,巴格马提河和比兴马提河在这里欢呼雀跃地会师。走在这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厚重感扑面而来。街巷逼仄,没有划行归市一说,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黄金和围脖、棉裙、香水、丝绸交织在一块儿展出。抬头满眼皆是历史的现代的蛛网般的电线,那是整座城市通往外面的联系。有些电线老化了,有些电线估计已经废弃,但似乎也没有人考虑为其松绑。走着走着,便见到汉语了,那些店的门楣有重庆火锅江苏家乡菜的招牌;走着走着,就见到许多跟我一样来自中国的游客。

到了客栈,海瑞的助手从已经磨破了皮的沙发上站起来,给了我揽腰一抱,从未有此待遇的我,略略有些别扭。“请喝茶。”我接过,喝了一口才发现满嘴都是泥味,倒不是水的原因,而是10个小时的尘土路总还是给我留下了些礼物。

加德满都市区里便捷的通行方式——人力三轮车。 摄影/视觉中国

苏瓦扬布拿寺庙——猴庙,佛塔。 摄影/视觉中国

寻古加德满都

公元723年,主持建城的古那加玛德瓦帝王,也许是觉得对一座城市的命名该有积极的思想,便给这座城市起了“康提普尔”的名字,梵语中意为“光明的城市”。公元16世纪,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市中心用一棵大树修造了一幢三重檐的塔庙式建筑,起名为“加斯达满达尔”,在梵语里意为“独木之寺”,后来简称为“加德满都”,在尼泊尔语中意为“独木大厦”。独木大厦算是现在所说的标志性建筑,于是在它周遭陆续有人修房建屋,并沿着这个大厦的圆心渐渐向外扩展。

尼泊尔历朝历代的王或者寇都没有为难这些建筑物,所以我才有幸看到仍旧保有原始建筑的城廓,以及密布其间的庙宇。

加德满都是访古的好去处,可以先列出清单,理出重点进行拜访,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重要的古建筑上。我是从哈努曼多卡宫开始的,三天时间,才勉强转完纳拉扬希蒂宫、中央政府大厦、狮宫、比姆森塔等地方。而所到的每一处古建筑,在没有专业导游的情况下,都得自己请百度帮助做些功课。说来都是雕龙画凤的木头与石块,但载体之上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只能一知半解。

加德满都鲜花市场一角 摄影/许文舟

加德满都是寺庙之城,不管是市中心还是城郊,走三五分钟就是一处佛门净地,帕斯帕提那寺、博达哈大佛塔、巴德岗杜巴广场、巴特萨拉女神庙、尼亚塔波拉塔、苏瓦扬布拿寺、帕坦……庙多,神灵也多,除了佛教印度教外,还有数不清的原始宗教信仰。几乎每条小巷的尽头,都有说不上名字的神,或怒目圆睁,或拈花微笑。信教的市民每天起来的头等大事不是早餐,而是买花添灯打扫神殿,那是他们的早课,然后才是读报早茶与聊天。

我不懂如何礼佛,在诸多神灵面前,我想磕个头作个揖总不会错吧。

在加德满都,人人都喜欢花,女孩子发辫上有花,老奶奶衣领上别花,就是老爷爷也会把米粒大小的茉莉放进上衣口袋,或是泡进茶杯,还有成串的鲜花用来礼佛。加德满都的鲜花消费就成为一个产业,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是这个花环中一个链,运转从泥土来到都市的鲜花,也让花香熏染神坛。

在尼泊尔有些神还活着,比如库玛丽女神。她就在女神庙的雕梁画栋里,喝人间的清泉,听扰攘的市声,每天下午才有几秒钟的时间窥看人间。我有幸在女神每天的几秒里目睹到她的尊容,她才八九岁的样子,清瘦、美丽,但她的脸上没有八九岁女孩该有的神情,她是神。据说只有每年几次全城出游的那天,才可能在她脸上看见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笑意。2015年那场大地震,让杜巴广场诸多古建筑受损,只有女神所在的女神庙丝毫无损,也许就是因为女神,才挽救了一幢古建筑吧。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神庙,2015年大地震时留下的创伤依旧还在。 摄影/许文舟

在尼泊尔,还有猴庙,原本是神灵的地盘,但佛系的尼泊尔人,从不伤害动物,结果人一忍让,山上的猴子们就纷纷来到庙里,偷食供果,抢夺斋饭,完全控制整座寺庙,加德满都人干脆就也把这座原名叫“苏瓦扬布拿”的寺庙改名为猴庙了。猴庙建在加德满都以西的山顶上,登顶后马上有一览众山小的效果,这时候看谷地里的加德满都,每一幢房子像是密植在大地上的积木,鲜艳而拥挤。猴子常以家庭为单位在高墙上休息,小猴顽劣,趁人不注意时撩起池塘里的水泼向人群,大猴实在看不下去了,一巴掌把小猴拉下来,扔到一边去。

除了访古,更多的时间里,我在加德满都古城的小巷里消磨时间,这里可以置身从前,密匝匝的电线,到处拉屎的鸟,老是打瞌睡的猫以及多得不可胜数流浪狗。街巷逼仄,人们也不会为难一棵树长得碧叶纷披,让一根藤自由得柔蔓蜿蜒。转角,有盆栽的葱蒜,借一寸光,也能让生命娑婆。

很多古老而传统的建筑,淹没在众多民宅中间,雕着大象的窗户后是设计精妙的佛台,一截枯木的另一面是叫不上名字的神灵。我在离加德满都12公里的巴德冈所见到的建筑,不过就是民间古建筑的放大版,摩拉王朝宫殿总是有民间匠人的手艺与影子。那些石雕咧嘴而笑,整块石头便有灵魂。手艺需要安心,生活更需要安心!

在这些小巷里行走,谷歌地图都帮不上你的忙,因为这是尼泊尔,网速与信号同样考验着人的耐心。有时候借助这些工具只会帮倒忙,前一步还在正确的方位,后一步它就提示你与目的地相差几里。我没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超强的方向感,在尼泊尔终是尝到了苦头。叫了辆三轮人力车,我犯了一个错误——比手划脚只能解决吃饭与睡觉,问路这样的活计靠手势,再神通广大也会走歪。三轮车夫将我拉到了个小巷,耸了耸肩,付费的时候,我根本就看不见杜巴广场的半点踪影。好在这时候我遇上了两个中国人,他们是去摆摊的,身上悬挂着小商品、手里拎着小凳子。在他们的引导下,我终于来到杜巴广场。站在炙热的烈日里,这个囊括了尼泊尔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古迹建筑的广场,仍旧可以看见2015年大地震留下的创伤。

到加德满都旅游的中国人很多,特别是首都加德满都泰米尔区。这个热闹得不像话的地方就是尼泊尔的一幅长卷。

如今,这里挤进了许多中国餐馆,八大菜系都有专门的餐厅。三条互相贯通的长街,组成无数谜局一般的小巷,旅馆,旅行社,餐馆,酒吧,书店,外币兑换点,手工艺品和民族服装店,包揽了三百六十行。

如果再年轻十年,说不准我也会在加德满都为自己的人生寻租另一种可能。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鸽子 摄影/许文舟

喝一杯喜马拉雅红茶

在加德满都闲逛,无意间就遇上了喜马拉雅的高山红茶。这是我期待中的收获,却也感到有些意外。

茶店就在我住宿的宾馆旁的一条窄巷,摩托车来往穿梭,行人如织。一阵茶香引得我抬起头,便与喜马拉雅茶的店铺迎面相逢。年轻的姑娘正在给客人泡茶,沸水冲入盖碗,泛起丝丝缕缕的香气,我似乎闻到了故乡蒲门滇红功夫的味道。落座,便有刚刚蒸煮过的茶杯摆到我面前,姑娘笑盈盈地给我倒了一杯,示意我尝尝。姑娘告诉我,这是一款产自喜马拉雅的上等高山红茶,她加重了“高山”两字的语气,我一方面惊叹她能把普通话说得那么地道,地道得就像她泡的红茶;一方面深感在一杯红茶面前坐下来,所有的疲倦就都云散烟消。

姑娘名叫张乃馨,来自中国台湾。源于与喜马拉雅茶在台湾的一次邂逅,她便丢开在台湾已经起步的事业,跟随一片叶子,把青春抵押给了加德满都九平方米的门面,开始经营喜马拉雅高山红茶。当然,这里面有爱情的原因,不过先爱上喜马拉雅红茶还是先看上尼泊尔小伙子,肯定有前因后果,但确实是茶坚定了她来到这里的信心。

张乃馨说,茶店所有的茶叶来自距离首都加德满都大约700公里的喜马拉雅地区南部,那里是尼泊尔面积最大以及产量最多的茶叶产地之一,特别著名的是一种叫“伊拉姆”的红茶。印度大吉岭声名鹊起的当下,消费者也渐渐认同了尼泊尔高山红茶身上喜马拉雅得天独厚的日照与雨水,认同了尼泊尔传统的红茶制作工艺,些许做工方面的小缺点都变得合乎情理。

其实,尼泊尔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早在1863年,尼泊尔首相Junga Bahadur Rana访问中国的时候,特意用尼泊尔的上等丝织品在中国皇帝那里得到了茶种。回国后,这位首相立即命令开辟农场广为种植,在他的后花园,也有他亲手所植的茶树。这位首相性急,而茶始终长得很慢,他只好托人又到中国弄一些茶供他享用。他应该是尼泊尔喝中国茶的祖师爷了吧,现在与尼泊尔茶人聊茶,总绕不开这传奇的开始。中国茶在尼泊尔扎根,实际是中尼两国情谊延续的故事。所以端起喜马拉雅高山红茶,历史的滋味似曾相识,一片茶叶有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基因。

自1997年开始,尼泊尔政府规定每年Chaitra 15th(4月下旬)为国家茶叶日。尼泊尔神多,对于这么重要的茶叶,会不会有茶神呢?张乃馨告诉我,她的合作人家里就贡奉一尊,每年春茶开采或结束,在这尊茶神注视下,都有祭神谢神的古老仪式。就是家人每次喝茶,都要先献一杯给茶神。至于尼泊尔的茶神源起,我不得而知,想来也是一种寄托吧。

尼泊尔喜马拉雅高山红茶店 摄影/许文舟

尼泊尔茶叶种植面积约2600公顷,年产量为23000吨左右,每年都有红茶出口到印度和欧洲。一片绿叶子上升到了国家节日的层面,自然就为茶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尼泊尔每当国家茶叶日,虽然没有统一安排放假,但确实也因为茶放宽了休息时间,比如下午如果手头没有要紧的事,就都去喝茶啦。尼泊尔人的收入很低,而物价却非常高,但是他们依然生活得优哉游哉。他们每天5点起床、祷告、喝茶,然后才考虑去哪里打钟点工做些事情。尼泊尔人早餐没有油条、白粥与面包,他们只会喝一杯加了糖的红茶,再去做活。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活计,他们会在一杯茶面前聊上半天。他们不聊汽车、赚钱与政治,谁任职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聊茶,聊生活的乐趣。除了餐厅,尼泊尔人喝茶似是不分场合,在女神庙里,也可以席地而坐,一边喝茶一边等活女神库玛莉出现,当然他们得备一杯茶,在活女神出现时捧在手里,举过头顶。

经过数年努力,在1999年第四届亚洲国际茶叶大会上,尼泊尔被正式列入世界茶叶生产国之一。然而就茶叶发展史层面来讲,尼泊尔红茶制作历史非常短暂,1977年成立了国营红茶开发协会,才使红茶的年产量超过千吨。尼泊尔红茶虽然与大吉岭红茶相似,但是它娇嫩的香气和独特的温柔口感更富有自然风情。

张乃馨与她的合伙人经营的茶店不过20平米,却荟萃了差不多能代表尼泊尔的茶叶。我问她何为高山茶,她说茶叶本身的质量和风味取决于茶树品种、茶树所处的海拔、生长季节,而喜马拉雅山麓恰好具备了生产优质茶叶的先天因素。无污染就是尼泊尔茶的取胜法宝。喝完张乃馨亲自冲泡的顶级有机黄金嫩叶茶后,我也取出随身带的蒲门滇红功夫红茶,借她的地盘也冲了几泡,当蒲门滇红功夫红茶与尼泊尔顶级有机黄金嫩叶茶相遇,比不出高低,却品出共同的优点,那便是红茶天性成分里的回甘与香醇,两种红茶之间可以互补的空间与各自妙趣横生的滋味。

我们聊天,不时被客人到访打断,看着茶店生意这么忙,我只好告辞了。我给她送了一罐从中国带来的蒲门滇红功夫茶,本没有想与她交换的意思,哪想她早已让助手给我准备了两大盒高山红茶。精致的紫檀木盒子镶有大象与孔雀,我想开箱肯定得选一个有意义的日子吧,盛事与喜马拉雅红茶应该是绝配。

蓝毗尼的传灯 摄影/许文舟

朝圣蓝毗尼

蓝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蓝毗尼专区鲁潘德希县,距加德满都360公里。

在蓝毗尼,阳光滋养着万物,也分界着明暗,人沐光而生,痛苦与孤独便如影随行。公元前565年的一天,迦毗罗卫国的玛雅·黛维王后在回娘家的途中,路过蓝毗尼花园时,看见紫藤蔓延伸出绵软的触须,菩提挺拔,饱满的花瓣有凛凛之气,而水塘仿佛蓄起了一池仙雾。王后愣住了,她的心不可避免地耽于美景,仿佛多日的苦闷也随之消弭。王后决定住下来。就这样,王后在蓝毗尼花园里枕花而眠。第二天入夜后,圆月挂在空中,月光洒满花园,玛雅·黛维王后沉浸于这美景之中,扶着园中的娑罗双树,毫无痛苦地生下了王子悉达多。

如今,那个洗浴过玛雅·黛维王后的水池还在,不过加了些现代的磁砖而已,就是这水涤浴了王后的身心,也滋润过悉达多的童年。年轻时的悉达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知人间疾苦。直到偶然的一次出游,悉达多接触到了四种人,一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为病入膏肓者,一为待葬的死者,一为贫苦僧人。这些给悉达多以震惊,他不曾想到世间还有这样的苦难。因此,在他29岁那年,悉达多抛弃了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儿,剃掉须发,遍访名师,以求解脱人生的痛苦。他的整个中年时期,差不多都在一棵菩提树下,仰望星空,叩问天道,终于大彻大悟。

悉达多创建佛教后,蓝毗尼就被视为佛教圣地了,因为,圣人是在这里诞生的。蓝毗尼没有訇然轰响的大河,但成为佛教圣地后,世界各地的朝圣者汇聚成了一条大河。

时代变迁,已无法顺着书中的线索找到蓝毗尼的寺院僧舍,1500多年的光景无法吞噬白纸黑字,但1500多年的人世沧桑足以让改变成了可能。菩提的枝头碧叶纷披,无名藤蔓攀菰援苇,志满意得地生长。

蓝毗尼没有峭壁千仞,这让中国与蓝毗尼不仅在地理上相连,在心灵上也早就相通了。东晋时期的法显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到达过尼泊尔的中国人。翻开法显呕心沥血的《佛国记》,开门见山,就能读到蓝毗尼非常接近生活的真实面貌,素净温情的色调下,法显的每一步都算得上奇迹。随后627年,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决定去佛学发源地拜访名师和读原版经书,就开始栖踪烟霞的传奇之旅。当时的唐朝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玄奘偷渡出关,单人匹马踏上西行之路。当玄奘着青衣戴斗笠站在这块土地上,迎接他的却是凄风苦雨。现在想来,恐怕只有忍辱负重,不屑于功名利禄,才有这么大的抉择,也不清楚他当时是否也像普通人一样有过后悔。

十八年,很多人都以为玄奘可能在异国结厦安居,念佛、持咒、参公案,早已把长安忘了,就像忘了贪、嗔、痴、慢,甚或加五彩云升天,坐莲花台受万人朝拜。然而长安就是故乡,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之后回到了长安,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机会让他得到重用,但他一直以身体不适为由,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翻译佛经。如果“留学”归来的玄奘从仕入职,那么就不会有接下来连续工作十九年,译出佛经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的机会了。

蓝毗尼园区中华寺里的玄奘像 摄影/许文舟

玛雅·黛维洗浴池边的菩提树 摄影/许文舟

蓝毗尼不过是一个村落,到派勒瓦这样的小城须得乘坐要价150元人民币的出租车,实在不太方便,但正是这样才有了必要的安静与朴素。在释迦牟尼出生处,后人建造了别具一格的玛雅·黛维女神庙,庙内供奉着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着娑罗双树的枝干,新生的悉达多端立在近旁的莲台上。庙南有后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墙壁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缤纷的壁画。我端看了半天,故事线索清晰,却没有我要的答案。当我走过那些在阿育王柱下坐禅的信众面前,我突然想起在来蓝毗尼的路上,一位僧人给我说过的话:如果一个人平时孽障深重,他坐禅坐一辈子也没有境界。是啊,我想只有“诸恶莫作”的人,才有资格来到蓝毗尼与无忧树成为浑然一体,独处求法,静中觉悟。

在这里,一拨拨朝圣的人中,不乏神情悲怆的人,人间的嘈杂戛然而止,心灵的噪音依旧杂芜。他们不像是拜谒瞻仰,而像是求解。在菩提树下,有人陷入缅想,有人穿越往事,有人揣摩命理,有人泪水盈脸。我不悲不喜,不求解也不奢望什么,只是观瞻,沿着一条线索,不难知道从蓝毗尼到大唐,从法显到玄奘的路是多么艰难!

在玛雅·黛维洗浴的池边,那棵娑罗双树树身粗大,原树在法显著作中曾有记载。玄奘法师来到蓝毗尼圣地时,同样见过无忧树和夫人沐浴过的水池,《大唐西域记》第六卷记载道:“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清澄皎镜,杂华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

但此时,我无法确认此树是不是当时的无忧树,确凿树的户籍,那也不过是华而不实的求证,人可以华发苍颜,树有何不可?

大象骑行 摄影/许文舟

在奇达旺遇见世界

奇达旺国家森林公园在尼泊尔的西南部,约160公里的平原上。在烈日炙烤中,车轮与柏油路面黏糊糊的,每走一步都听见如火烘着糍粑开裂的声响。这才进入四月,我不敢想象接下来的盛夏会是怎样。

接站的男人穿着短袖短裤,用他被阳光反复打磨的手臂,动作迅捷地帮我从车顶取下行李,再跳上敞蓬的军绿色吉普车,做出请的手势。吉普车进入村道,不时有穿着色泽艳丽的服装的女人迎面走来,还有大象驮着男人,似是到田间劳作。接待我的男人名叫成龙,显然他喜欢中国功夫,为表示他的热情抑或功夫过人,他在伸出手之前做了一个空翻,然后微笑作揖施礼。

感觉世间的喧嚣到车站就为止了。清晨起床,阳光早已透过树荫的罅缝,蝉声嘶力竭地叫着,温度再次飚升。洗漱完毕,旅店早已备好早饭,咖喱饭与老挝的不尽相同,多了一些野菜的茎与叶,看上去烹调得五彩缤纷。

成龙家所在的村子叫塔奴村,这里的多数房子以草与泥巴覆盖,再用木头装修,粗糙而拙朴。逛了一圈,才发现这个村子没有超过两层的建筑,但每家都有可以当足球场的院子,栽种着棕榈、芒果、草果、八角等植物。有些人家干脆就把院子改成菜园,足不出户便可完成三餐的菜谱。户与户之间没有围墙,最多也就是竹篱笆斜杵在那里,用途好像是供牵藤的花攀援。男人骑着大象往村头走去,戴着一顶宽檐帽,感觉像美国西部的牛仔。

在奇达旺开阔的平原上,像塔奴村一样的村庄很多,貌似有些原始,却对接上了我的期许。它不属于未来,而是过往,初来乍到便有多呆些时日的打算。

尼泊尔奇达旺国家自然保护区里的犀牛 摄影/许文舟

著名的娜普娣河在村子附近流过,清澈得让我有想扑进去的冲动。应该说乘坐独木舟在娜普娣河上漂流,就是与这片热土的亲密接触了。小舟由一颗木棉树制成,中间一排小板凳,一个个登上小舟坐好,船工这才用力一撑,就把一根木头连同六个人推向激流。娜普娣河就成了观光长廊,低诉的鸳鸯,窃窃私语的翠鸟,舞姿曼妙的孔雀,歌声婉转的百灵,着华服的红腹锦鸡,处处都能寻见它们绰约的身影。独木舟顺水而下,引得在树林里嬉戏的猴子哄闹,以它们丰富的表情表达抗议。独来独往的犀牛白天陷在泥潭里陶醉,夜间上岸觅食。野象举家迁徙也在夜晚,不出声却令草木颤摇,白土生烟。小熊猫选择高高树洞产子,自是经过一番考虑。这片深褐色的土地雨旱不均,但不管是暴烈的秋阳,还是稠雨的夏季,它都展开胸怀拥抱。这里有熟后可食的野果无数种,也有可啖的芽叶万万千。

村子里的女人,都喜欢在河边对波弄影,临水整妆,捣衣浣洗。这里有诗人喜欢的枯藤与老树,但我不知道有没有诗人对着西沉的夕阳轻歌曼吟。

奇达旺的河水像烧过一样,有可能晚上才会冷却吧。酷热让我也忍不住跟年轻人一样跃入河里,融入奇达旺。干脆来一场游泳比赛吧,末了,在宽阔的娜普娣河河畔,喝上一杯醇香的咖啡,欣赏日落,再燥的风也会凉爽下来。

奇达旺九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河流就是森林。骑着大象在丛林中穿越,比独木舟有更宽阔的视野。在奇达旺国家森林公园里有见人不惊的麋鹿,也有猛虎。当地的人也常骑着大象来到密林,并不是去观渺渺逝水,而是摘菜。成龙说,国家给他们围了一个天然的菜园子,四季都有野菜可采。

回客栈的路得经过密林,在一棵棵树的枝杆上,我发现了许多黑熊的体毛与爪印。成龙说每天清晨,母熊都会带着幼崽来到这里练习攀爬,学会攀爬才能摘到野果充饥,然后再练习从树上跌到地上,据说黑熊也恨自己不知不觉中长肥藏膘,而跌跤是它们控制身材的有效手段。麋鹿不甚喜欢密林,总是在青草铺满的空地上埋头吃草,然后做几组飘逸的弹跳。鳄鱼乐意在犀牛身上午休,两种本性凶狠的动物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有时候猴子率领家族成员来到成龙家里蹂躏花圃、制造杯盘狼藉,成龙也没有去伤害猴子。奇达旺人的内心,是有更深刻的包容心的。

在奇达旺总会有一些有趣的偶遇 摄影/视觉中国

我在奇达旺的每一天傍晚,都会见到成龙七十多岁的父亲在不停地薅草施肥除虫子,开始我还以为是成龙安排的,后来听成龙说,奇达旺的每一名老人都不会甘吃闲饭,甚至要劳动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这拨动了我怀念母亲的那根弦。如果母亲不走,她也一样闲不下来。奇达旺的老人有国家适当的补助,不会老无所依,但走遍塔奴村,我都没有见到摇着蒲扇在大树底下闲坐纳凉的老人。

在奇达旺,不管白天劳动多么累,晚上一定有原住民的民族歌舞表演。表演的地方是一个光线昏暗非常简陋的小剧场,有奔放热烈的狩猎舞,幽默搞笑的孔雀舞,以及飘逸妩媚的爱情舞,还有惊险刺激的火舞。末了,热情的舞者会邀请游客上台联欢,感受一番热情奔放的异国风情。

离开奇达旺的前夕,为了表达对成龙一家的感谢,我与另外六名中国游客亲自到菜场采购,在成龙家做了一席由十五道菜组成的中国餐,这位把名字改为成龙的奇达旺人竟然带领全家向我们鞠躬。他一再让我给他唱首中国歌,我唱了一首云南民歌,他命令他的儿子好好记着,总有一天要唱着这首民歌去中国。酒喝到夜沉下脸,星星瞌睡。留影,说话虽然带着醉意,但真诚的心一点不含糊。

如果有人能赠我一盏阿拉丁神灯,我所能提出的愿望不过是让我再来一次奇达旺,因为我清楚,离开奇达旺不容易,做到不想更不容易。

猜你喜欢
加德满都尼泊尔红茶
《幸福的红茶时光》
食品界(2022年11期)2022-12-12 08:04:44
蜜香红茶
贵茶(2019年3期)2019-12-02 01:47:22
看好了!
畅谈(2019年8期)2019-05-27 05:51:57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加德满都的风铃
学生天地(2016年31期)2016-04-16 05:16:08
红茶与绿茶有什么区别?
尼泊尔系列
文化与传播(2016年3期)2016-02-03 03:28:55
尼泊尔的忧伤
环球人物(2015年12期)2015-09-10 07:22:44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
立顿红茶等50多种产品保健效果未通过验证
食品与机械(2010年2期)2010-01-13 0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