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平
摘要:面对新教材和新高考,高中语文老师要选择什么策略备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从较广的视角看,语文备考策略有:高中语文的备考应在平时,教师精心研究和学习教材;学生广博阅读,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具体的备考策略当然是精要有效的考前训练。
关键词:语文素养;新教材研究;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学习更加注重学科能力素养的提高。2016年秋季,山东省开始使用新教材,2017年重新使用全国卷I。面对新教材和新高考,高中语文老师要选择什么策略备考?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语文备考的基础——教材的研究与学习
教材学习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首先在于教材的学习。教师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语文知识面的拓展,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提高,与研究和学习教材有密切关系。部编新教材编写有很强的目的性,每一个单元是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有重点教学内容,而这些教学重点和考纲要求基本上是吻合的,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单元、任何体裁文章的学习,这些课文都可能是考点。比如第一单元“青春励志”篇,既有古体诗词,多篇现代诗歌,还有两篇小说,我们要从每一种题材中选择代表性的篇目进行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能力,并要求学生尝试着去仿写。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小说阅读能力有一定提高。新编教材第一单元的小说内容,篇幅明显加长,容量明显增大,这也锻炼了同学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与新考纲中再三强调增加阅读量是吻合的。新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主题是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这一话题正是2019年的高考作文的话题内容。课文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更是劳动的典范: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全国劳动模范敬业爱岗的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张秉贵,时代楷模、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探界者”钟扬……这些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人物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文章的学习为学生写作指明了方向。教材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老师研究透了教材,给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在考试时就不会畏惧。
对教材的学习,除了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高考中还有一项直接出自教材的考题就是古诗文名句名篇考查,这项内容更需要同学们长期的积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们要从语文的基本功——书写能力开始训练,这个基本功从小学就要培养,在高中阶段更要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必须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从字的意思去理解篇章的意境。
二、备考能力的提升——课外阅读和实践
语文能力的提高绝不仅仅是几本教材所能解决的。无数成功的例子说明没有大量的阅读作支撑,就无从谈语文成绩的提高。部编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很多省市也早已把整本书阅读列入了高考的范围,2017年北京卷考到了《平凡的世界》《红楼梦》《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以及鲁迅的作品;2018年江苏卷附加题中出现了15分的名著阅读题,涉及《三国演义》《红楼梦》《欧也妮·葛朗台》《茶馆》《家》等名著,考题对人物形象分析,具体情节都做了考查,这些高考题的出现把名著阅读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名著阅读已经成为高考备考的重要内容。
为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举行了“书香校园”启动仪式,制定了学校阅读方案、年级阅读方案、班级阅读方案三级模式;班级阅读方案中制定了学期阅读计划,学年阅读计划,高中阶段阅读规划。班级都有一个关于“阅读”的名字,比如“轩墨书院”“阅微草堂”“三味书屋”“阅读越美”等,班级要求建立读书小组,阅读指导教师,班级阅读讨论群,班级阅读督导员。学校给每一个学生配备了书籍,要求学生和老师共读一本书,共写一本书(读书时要写评论,写批注,写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班级,还制定了“1+2+3+4+5”活动,“1”就是我校建立的“五个一工程”:每个同学手里有一本书,一个读书笔记本,一个作文本,一个日记本,一个读书讨论群。“2”就是每天写200字的读书随笔;“3”就是每天要积累3个成语,3句精美的句子,早讀背诵3段精美的描写段落。“4”就是学校每天抽出40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这节阅读课要求学生至少30进行阅读,10分钟写读书感受。“5”就是每一周要有五个学生在读书展示课上进行读书分享的活动,分享自己读书的精彩内容,读书感悟和心得。课堂展示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通过读书,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审美鉴赏,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读书,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汲取书中传统文化精华,提升思想境界,道德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在选择书籍时,选择经典书籍,学习里面的正能量,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读《边城》,教会学生欣赏湘西的自然风光之美,人物形象之美,风土人情之美;读《平凡的世界》,教会学生欣赏孙少安、孙少平一家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之美;读老舍的《四世同堂》,从阅读中体会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在战争中经历的苦难,懂得落后就要的道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
除了读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求学就是一种体验过程,它能超越经验而达到理性。超越知识而获得价值,超越价值而达到恒久。”[2]在学习语文教材、大力倡导阅读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活动,读书节活动,演讲活动,每学期进行传统文化大型诵读活动,每学年举行60华里远足活动,重阳节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感悟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道德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备考的能力。
三、备考具体方法指导——语文试题的训练
除了课堂上积累,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考前的训练和指导以及经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基础也不尽相同,每一类考试题都有自己的解题规律和方法,阅读和写作时间的分配也要有一定的比率。考前训练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试题的把握程度,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用时分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一般考试训练分为三步走,一是考前精练。老师要精心选择试题进行精讲训练,对试题的题型,解题方法做一定的点拨,这个点拨是在学生对考试题做完之后老师做的分析点评,尤其是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比较多的题目进行细致分析,必要的情况下做成微课。二是考时标记,学生在考试做题过程中,遇到自己确实不会做的题目,或者得分比较低的题目,一定要标记下来,考后立刻查找原因和并总结,在老师讲述的时候认真思考,准确记录,并进行拓展延伸,做到举一反三。三是考后反思,考试后一定要注重总结反思,尤其是在失分严重的地方,并让学生把这些内容进行存档,建立反思总结本。这些反思总结不是把答案简单地抄在纠错本上,而是总结自己的答题内容与参考答案的不同,分析失分的原因,争取下一次遇见类似的问题不犯同样的错误。
生活即语文。如果语文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欲望,回归语文,繁华落尽,大道至简,让学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学习语文,语文备考就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高中语文备考就是在平时,教师精心研究和学习教材,学生广博阅读,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认真思考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这应该是一种广义的高中语文备考之道吧。
参考文献:
[1]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慧河、李韫琬:《情怀—智慧—境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
(作者单位:山东省莘县第二中学)
[责编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