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读课文的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

2020-05-30 19:54:59姜水丽
学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部编版初中语文

姜水丽

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可见自读在阅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自读课文的处理存在误区。实际上,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阅读,学生可借助阅读提示、单元导语、课文旁批、合作学习等,切实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阅读自主权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单元阅读课文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这两种课型在编排上有很大的区别,教读课文是由“预习”“课文”“页下注”“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六个部分构成,而自读课文省去了“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部分,增加了“旁批”“阅读提示”等助读系统。教读课文更注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而自读课文更突显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根本没有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课型,都当成教读课文来上,结果花时多,收效微;要么索性完全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这种没有效率的盲目阅读,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自主权”回归。

一、借助阅读提示明白阅读方向

部编版的自读课文后面都有“阅读提示”,旨在给学生自主阅读铺设台阶,指明阅读方向,降低阅读难度。如七年级上册《动物笑谈》,针对很多学生对题目一知半解的情况,“阅读提示”中首先解释了题目的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当然提示中还指出,透过课文风趣的文字,还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内容上实现了由表及里的过渡,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阅读方向,抓住了文章主旨。又如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初次阅读,不少同学仅仅把它当成一篇状物类的文章,但“阅读提示”给出了这样的信息: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自己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至此,学生明白原来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桃树既是物又是人,小桃树的“身世”与作者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难怪作者饱含了深沉的感慨和寄托。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关注“阅读提示”,学生借助阅读提示明白了阅读方向,开始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二、借助单元导语掌握阅读技能

部编版教材每单元开篇都有两段单元导语的文字,一般第一段诠释本单元主题内容,第二段则是阅读技能的指导与要求。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语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因此,在学习本单元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根据单元导语指导,对学生明确提出了自主阅读时的要求:一、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二、画出悬崖上的那一课给“我”启示的语句。要求一旨在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进而复述文章主要内容。要求二则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和提炼,通过抓关键语句完成这两个任务,也就完成了对这篇自读课文的自主阅读。再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于是在学习本单元自读课文《溜索》一课时,笔者就从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给学生布置了自主阅读任务。分别设置为:概括一个故事、认识一群汉子、致敬一种精神。概括故事比较简单,没有任何障碍。分析人物形象是重点,由于前面的教读课文《孔乙己》和《变色龙》中,在分析人物形象上讲解和训练较多,这不仅给后面的自读课文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巩固了之前学习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能。可以说教读课文是“渔”,自读课文是“鱼”,教师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得之以“鱼”。学生分析汉子形象比较全面而完整。对课文主题的提炼是后面讲到的合作学习,发散思维,丰富而深刻。对于自读课文,教师根本无需面面俱到地讲授,时间不允许收效也不明显,而让教师根据单元导语,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侧重点地进行自主阅读,学生通过掌握阅读技巧,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三、借助课文旁批提出阅读疑难

部编版教材中大多数的自读课文都有旁批,归纳起来分为两种,一种是点评,起到提示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第一处旁批: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另一种则是发问,如这篇课文中的第二处旁批:如何理解“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句话就属于第二种。学生看到问题类的旁批往往会引发思考,如果无法解答,往往会在预习作业中或课堂上直接提出来,引发集体讨论。也有学生会从旁批中的问题生发开去,提出更多更深刻的疑难问题。如九年级下册自读课文《溜索》中有一处旁批:想象溜索的画面,体会“小”字的精妙。不少学生在预习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难:“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溜”或“飞”,而用“小”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课堂上引发全班同学的思考。当然我们发现少数自读课文没有旁批,自读时笔者也要求学生给这些课文加上旁批,可以是点评,也可以是发问,笔者觉得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阅读自主性极有帮助。如学习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时,有学生就在旁批中提出这个问题:为何文章取名《梦回繁华》而不是《清明上河图》?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更深处。

四、借助合作学习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提出了疑难问题并不意味着只等老师去解决,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绝不是“一言堂”、“一人堂”。如上面提到的《溜索》中对“小”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先抛砖引玉,“小”这里是活用,可以理解为“变小”的意思,那用“小”而不换成其它字有何好处呢?小组之间可以各抒己见,然后再派代表发言。经过小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结果发现学生的答案完全超出笔者的预设范围,真正做到了课堂生成。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理解:一、说明怒江大峡谷很宽,两峡之间的距离很长,所以有变小的过程。二、“我”站在岸上,从观察者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汉子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越来越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三、表现了汉子的矫健勇敢,身手敏捷。四、写出了“我”内心的忐忑和担忧,更加反衬了汉子们的淡定与从容。同样,对于本文主题的概括和提炼,也有多种答案呈现。有人想到了敢于藐视困难的乐观自信,有人想到了敢于挑战自然的无所畏惧,有人想到了永不服输的坚定信念,也有人想到了精诚团结协作……毋庸置疑,学生的阅读素养与阅读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得以提升。再回到刚刚提出的《梦回繁华》中的疑难问题,本文是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清明上河图,那为何不以说明对象作为题目呢?由于这个问题确实存在难度,笔者先设置了另一个问题:课文作者仅仅是为了介绍清明上河图吗?可以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思考。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终于明白本文通过介绍清明上河图,不仅要表达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还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盛世的期待。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打通了阅读的关键处,可以向阅读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可见自读在阅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自读课文是教材建设、单元阅读文本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读课文是实现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发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既不可“满堂灌”的包办代替,亦不可放任自流,而是要充分利用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单元导语以及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參考文献:

[1]郭娟:《“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类型分析》,《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3期。

[2]诸定国:《自读课文的教材定位与施教策略》,《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年第3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责编李平]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部编版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考试周刊(2018年16期)2018-01-24 13:43:27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前线(2017年10期)2017-11-09 09:36:45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