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设计

2020-05-30 19:54:59王子晨王光龙
学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论语

王子晨 王光龙

摘要:学习文言文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对于《〈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和思想观念的论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探索出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策略,达成语文教学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论语〉十二章》;传承传统文化;活动设计

*浙江省教育厅2019年度一般科研项目“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的研究”(编号:Y201943079)研究成果

学习文言文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作用。学生可以从文言文中领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民俗风情等,感悟古代贤者、君子的高尚情怀与崇高道德,从而积累中华文化常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汲取中华民族智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选文《〈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系列学习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课标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文言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首先在第一段中阐明了此单元的所有文章都与学习生活有关;其次提供了阅读文章的方法——默读,并且具体讲解了默读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关注重点语句。《〈论语〉十二章》选编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学习,如何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对于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具有适切的针对性和深刻的启迪性。

(三)学情把握

在《〈论语〉十二章》学习之前,学生虽然接触过了《〈世说新语〉二则》,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少量的字词,但仍处于初学阶段。此外,多数学生对于孔子和《论语》一知半解,并不熟知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阅读难度来看,本文的生僻字词较少,整体上较为易懂。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全文大意,体悟其中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便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学情相匹配。

综上,明确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重点文言字词,如“子”“说”“有”“新”“乎”“矣”“乐”“君子”“可以”等,解读十二条语录。

2.通过诵读,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思想观念等方面归纳整理语录内容,并联系自身谈谈个人理解。

3.结合实际,探究《〈论语〉十二章》现实意义,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论语〉十二章》是一篇教读课文,按照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阅读的方法,能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因此,可以从课内、课外两方面设计教学活动。

(一)课内活动设计

设计课内活动,传授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根据学情,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自主掌握阅读方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诵读涵咏,品味经典

诵读涵咏,细细品味经典著作中的文化内涵。“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2]。《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深入挖掘其内涵,品味中华文化之美,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如下的活动。

【活动一】积累常识,走进孔子

(1)教师介绍《论语》。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介绍孔子及其相关事迹,明确“子”的含义。

【活動二】初步朗读,纠正字音

(1)传授朗读的技巧。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其读错的字音进行纠正,并总结易读错的字词。

(3)学生齐读。

【活动三】结合注释,翻译文本

根据文章注释,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

【活动四】归纳整理,深入理解

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思想观念等方面分类,进一步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

【活动五】抒发感悟,领悟真谛

(1)区分朗读和诵读。全班诵读《〈论语〉十二章》,认真品味其精神内涵。

(2)小组讨论,交流感悟。

(3)围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展示个人感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态度,领略高尚的修身之道,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六】比赛诵读,训练口语

开展班级诵读比赛,设置奖品,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之魅力。

在上述学习活动中,通过初读—解读—赏读—诵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累丰富字词,理解《〈论语〉十二章》要义,汲取经典著作中的精髓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图画、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动之以情,身临其境,深刻领悟其中的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道德情感。

【活动一】图画——重现情境

利用图画,重现情境,直观感受文本呈现的内容。首先,教师展示相关图画,此图可以使用网络图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绘画,结合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例如,根据“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绘画出主人公吃的食物、睡觉的样子等,阐述自身的感悟。其次,教师鼓励、引导学生搜寻或者创作相关的图画。最后,进行课堂展示,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再在全班上展示,分享个人的感悟。用最直观的感受,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二】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最美妙的语言,直击人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音乐可以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渲染气氛,真情实意地感受到文字背后蕴涵的深意。例如:在教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播放欢快愉悦的曲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时经常复习、接待从远方而来的朋友时的快乐。在讲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播放缓慢低沉的曲子,可以让学生在面对时间的短暂与宝贵时有所感叹和觉悟。在音乐中,感受古代贤人志士高尚的思想道德品德,学习君子之道。

【活动三】表演——体验情境

为了深入体会和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们可以小组合作,改编《〈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设计人物角色、语言、动作、服饰等,创作角色扮演的剧本。在成果展示时,可邀请其他教师作评委,颁发奖品。角色扮演可以促使学生对角色的语言、情感等作进一步体会,提升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深刻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道德要义,多方面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文化。

(二)课外活动设计

设计课外活动,延伸课堂内容,拓宽发展空间。“只要课内和课外相通,教学与活动结合;学校与社会相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能力相结合,才能为儿童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宽儿童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3]因此,要适时提供课外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活动。

1.课外阅读,拓展知识

阅读相关的课外著作,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展积累文学常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4]

【活动一】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论语》的其他内容,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写下自己的感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迁移运用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方法,积累丰富的文学常识,扩大阅读量。同时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活动二】课外搜集由《论语》中的语句演化成的成语,如“温故知新”“诲人不倦”“后生可畏”等。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既全面深入地了解了《论语》,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又接触到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见义勇为、任重道远等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活动三】开展读书交流会,自主选定主题,互相交流学习感悟,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读书交流会的地点可以考虑在室外进行,曲水流觞,在心旷神怡的环境中抒发各自的见解,别有一番韵味。

2.参与实践,传承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与发展是每一代人的历史重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5]《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蕴涵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论语》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上,还应该走出文本,参与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一】围绕《论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在学校及社会开展经典诵读和书写比赛,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二】结合《论语》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主题,在全校范围内,选举“学习标兵”,分享个人学习心得,借鉴高效学习方法,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端正学习态度,。

【活动三】以“修身”为教育主题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优秀品德。在家里,要求学生为父母承担家务等。在学校,要求学生尊敬师长,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在社会,要求学生要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四】参加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在交流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活动五】开展“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以《论语》为学习对象,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活动设计的要点

(一)传承文化为主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活动设计的主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没有繁荣兴盛的文化,就没有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无论在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要以文化的传承为核心,逐渐帮助学生认可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

(二)知识掌握为基础

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知识的支撑,积累相关知识是首要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注释,初步解决疑难字词,了解浅易的文言常识,是知识掌握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字词,读懂文言句式,理解全文大意,是知识积累的第二步。例如,《〈论语〉十二章》中的“乐”,是超脱世俗之“乐”,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需要积累丰富的文言常识,在浩瀚的文字中领悟、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此时,可以借助诵读、课外阅读等活动,涉猎宽泛的知识,掌握常识,传承文化。

(三)活动主题为指引

明确主题,引导活动。主题的确定是活动开展的指明灯。学习活动多种多样,但主题式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都十分明确,可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开展活动,灵活设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通过诵读比赛、主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尊老爱幼、敏而好学等思想,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四)情感体验为主线

以情激趣,主动学习。设计以情感体验为主的学习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况且,学生与文言文所处时代相隔甚远,背景了解甚少,很难与作者产生共情。此时需要根据文言文的不同類型与风格,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相适宜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与古代文化的距离,收获个人阅读感受,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活动,积累文学常识,增强情感体验。拓宽课外学习空间,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自主体验不同主题的活动,享受参与体验的过程。在活动中贴近中华传统文化,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谈有效设计高年级英语阅读活动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活动探究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2:39:42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