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探索
——以四川旅游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型建构为例

2020-05-29 06:23:10杜丽洁
黑河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创四川学院

王 鹏,杨 娟,杜丽洁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610100)

2014 年5 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鼓励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此后,有600 余所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所谓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即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后文简称“双创”教育)成为高等学校大力推行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教育指的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等为目的的教育。而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1],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双创”教育改革探索中,由于各大高校起点不同、定位差异,纷纷发展出适合自身的“双创”教育模式。

四川旅游学院于2013 年正式升格成为本科院校,在转型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2014 年提出“坚持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坚持走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之路”,同时开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相比其他本科高校,“双创”教育起步较晚,但四川旅游学院办学思路明确,定位于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旅游本科高校,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双创”教育改革探索中,四川旅游学院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1224”“双创”教育模式。

图1 四川旅游学院“双创”教育模型

一、“双创”教育培养目标及其导向

(一)以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四川旅游学院在“双创”教育改革中,坚持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双创”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作为全国唯一的旅游类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走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之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紧密结合国家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全国创新改革试验区、天府新区的建设中,配合旅游强省战略,主动对接四川旅游产业链、创新链。从人才培养上,紧跟社会经济发展与大旅游产业需求。

(二)两大培养导向:创新精神与“实战”能力培养并重

1.创新精神培养导向

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的人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包括了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等因素[2]。

如在人才培养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除了需要掌握食品加工技术以外,同时要具备新产品开发与设计能力,提出新产品概念、研发与上市方案,具备新产品设备选型能力,市场信息和食品发展动态的资料收集能力。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除掌握烹饪加工技术外,需具备菜点设计与创新能力,宴会设计能力,营养配餐能力,餐饮活动策划与营销活动策划的能力等。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能够在“大旅游”产业背景下,进行符合工业4.0 发展潮流的创新旅游产品设计,包括旅游特色纪念品、旅游特色产品、旅行体验用品、旅游地餐饮器具、旅游环境设施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

2.“实战”能力培养导向

创业教育关注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3]。四川旅游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能力为本、重在应用”的课程体系,将实战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四川旅游学院各个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的学分(学时)占专业教学总学分(学时)的比例在30%以上。有50%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为例,大一学生通过校内外认知实习,了解原料选材、食品加工、贮藏、综合利用和物流管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兴趣;大二开始生产实习、专业见习、教学实习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三开始综合性实验,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四开始研发生产实习基地实际训练,强化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提升学生实战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和爱岗敬业精神,逐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双创”教育两大平台建设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平台

四川旅游学院将“双创”教育有效纳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1.通识类创新创业必修课程

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是指在本科生中开设与“双创”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蒙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的课程[3]。四川旅游学院开设的通识类创新创业必修课课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共计4 学分,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教授学生有关创业团队组建、创业项目调研和选择、创业计划书撰写、新创企业成立模拟、新创企业经营模拟、大学生创业园实地参观。

2.专创融合课程

四川旅游学院目前开设有20 个本科专业和多个专科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的是大旅游人才,其中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是优势专业。四川旅游学院实施差异化战略,在“双创”教育上要凸显特色,就得结合学科优势,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经过教学改革,四川旅游学院结合专业教育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见表1。

表1 四川旅游学院结合专业教育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

?

3.通识类选修创新创业课程

面向有创业潜质和意向的学生开设创新与创业孵化选修课程,包括SYB 培训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术》等课程。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为学生未来创造职业、专业和事业统一之“业”埋下种子。

(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图2 四川旅游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1.创意性实验教学

实验室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建于2013 年6 月的智慧旅游技术应用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后文简称“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智慧旅游复合型人才。中心成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优质平台,中心围绕各专业、课程和实验项目目标,构建智慧旅游“学科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工作室训练、见习实习”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应用创新智慧旅游技术,训练学生创新创业、开展校企合作与服务社会。

其中的工作室训练是以特有的公司化运营管理机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业能力、业务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运营等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在工作室进行企业化的运作训练,孵化各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现有的实验教学环节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能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通过引入真实的产业外包项目,在工作室训练时,由企业项目经理指导学生构成的开发团队完成外包项目。通过外包项目的开发,促使学生向工程师转化,学生在工作室的最后阶段从事大型外包项目开发工作或直接到行业企业工作。

图3 四川旅游学院实验教学的产学研联动

2.社会性实践教学

“双创”教育应当跳脱出书斋式教育的藩篱,建构成为研究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的综合载体[4]。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多数处于创新的前沿。学生在校参与科研工作,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学生能够学习、领悟市场的巨大魅力,甚至可以直接充当科研成果转化的骨干力量,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3]。

以特色专业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通过在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见习,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增强对社会及相关岗位工作的直观认识,了解相关工作以及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实践中看到的联系起来,进而对所学专业有更深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各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设计、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课外创新实践教育

依据《四川旅游学院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生须获得不少于4 学分的课外创新实践学分,为了获取创新实践学分,学生须广泛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专业技能比赛,文化、艺术、体育比赛,发明专利、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公开发表学术作品,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创新创业竞赛及实体经营活动,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YB 培训,各类考试,职业资格证书等。

(1)以赛促创

学校组织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将学科专业竞赛与课程平时成绩挂钩,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系级和校级专业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省市地区以及国家级相关专业大赛。同时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在2018 年“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四川旅游学院总体得分全省排名17,获金奖2 个、银奖5 个、铜奖14 个、优秀奖1 个。在2019 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斩获国铜两枚、省金3 枚省银5 枚省铜12 枚。

(2)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学校按教育厅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每年有100 个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省级立项,超过50 个项目获批国家立项,所有立项项目,四川旅游学院配套1 万元/项的专项建设经费。四川旅游学院对立项项目进一步遴选,将有潜力的优质项目挑选入驻校内创业孵化园进行培育。每年有多于30 个项目通过实践,成为了实际运作的公司,甚至还有所盈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不仅能让学生真实体验到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风险,总结出适合项目的销售模式。还能在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公司注册、工作室运营等流程,使其创新、创业及管理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学生通过科学研究,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及发表文章等的能力。

(3)创业预孵化平台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是创业预孵化平台由四川旅游学院与成都市龙泉驿区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共同创建,是大学生的校内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基地,具有孵化器的产业功能。

俱乐部以“校内创业项目+校内平台预孵化+校内平台孵化器孵化+校外创业园区”为项目发展路线。依托四川旅游学院专业特色,重点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为主,建立专业化的孵化服务体系,推动创业项目顺利落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拥有专家导师团为创业者做技术辅导,企业家导师团为创业者做实践指导,投资人导师团为创业者打通融资渠道,政府咨询导师团让创业者政策更好地服务创业者。

(4)创业孵化平台建设

2017 年建立的四川旅游学院产教融合智慧就创业平台占地面积1200 平米,是四川旅游学院就业(创业)实习指导中心领导的一个面向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和项目孵化的专门场所,也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平台。产教融合智慧就创业平台由创研空间、创富空间、创教空间、众创空间四种功能构成,如图4 所示。

图4 四川旅游学院产教融合智慧就创业平台功能

每学年遴选优秀项目入驻众创空间,并给每个项目配套1 万元的启动资金,对成功入驻的创业项目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设备,向入驻创业项目提供免费的专业创业培训,包括项目投资对接、创业导师面对面指导、专业创业学术论坛(沙龙)、公司运营管理培训课程、法律法规、融资理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协助申请办理相关地方性创新创业补贴,入驻的团队更有机会获得专业天使投资人(我校毕业生创客成功投资人)的投资。

三、落实“双创”教育的四大保障

(一)高精尖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保障

四川旅游学院把教师送到行业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培养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定期邀请各界成功人士、创新创业专家对教师“双创”教育能力培训,推动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将创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能力。

四川旅游学院引进外部教学资源,聘请了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开展学术、技术讲座,感召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创新创业指导。

利用校友资源优化创业指导教师结构。四川旅游学院在餐饮、酒店行业培养了诸多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些宝贵的校友资源构成了四川旅游学院“双创”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以无形和有形支持。

(二)校企合作平台资源保障

校企合作能实现人才、知识与资金的有机结合,为在校学生的知识成果转化和创业实践探索提供优质服务。比如烹饪学院与宜宾碎米芽菜公司、成都友联兴达实业有限公司、汉源三九黎红有限公司、邛崃市政府、瑞云集团、成都经济电视台、长宁县政府、彭州涌泉冷水渔业有限公司、成都珪一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大蓉和餐饮有限公司等广泛合作,开展咨询服务及产品研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川旅游学院以应用学科建设为基础进行国际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直接的表现是建立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的四川旅游学院-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与希尔顿酒店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相关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基于工作本位学习方式对希尔顿酒店管理核心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在教学开展上,给学生提供了为期一年的企业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延伸到企业一线。

(三)激励政策保障

学校大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面向对象包括全日制大学生和毕业5 年内的校友。具体措施包括,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省级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前期孵化补助、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吸纳就业奖励、青年创业基金贷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税费减免、创业典型补助、科技创新苗子补助。

(四)四维联动的机构组织保障

学校“双创”教育采用分权式扁平化管理,就业(创业)实习指导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和团委、院系等多个主体相对独立又分工协作地分头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四维联动机制。

创新创业中心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承担全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心同时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创业技能培训、创业条件保障等全方位服务,确保每一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实施都能得到优质、高效、细致、深入的指导。

教务处牵头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修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学生处和团委则负责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和创新创业苗圃项目。同时,各院系也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培育创新创业典型,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

四、继续深化“双创”教育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改变过去将“双创”教育简单理解为为缓解就业压力而进行的教育的思想观念,“双创”教育蕴含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创业能力两重含义。明确“双创”教育在高校“正规教育”的地位,将创新创业落实到教育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努力。

不能短时地看待“双创”教育的成效,不能单纯地以得了多少竞赛奖项,创办了多少企业为判断标准,而是重人格和精神的塑造,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这不仅是育成创业行为,更是将这种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注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5,6]。

(二)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改革

创新创业教学方式应该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五新”。新认知,教师是一个可以影响他人,并可以创造更大价值的人;新思想,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新方法,基于体验的教学方法,先行动,后学习;新工具,借助智能化工具,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新场景,适合创新创业教学的新环境,一边动脑(产生新想法),一边动手(做出可视化的原型)。

(三)将创业孵化基地升级为创业园

四川旅游学院的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就创业智慧平台目前规模较小,占地面积不足3000 平米,每年投入的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不足200 万元,能够惠及的学生有限。学校下一步将创业孵化基地打造为创业园,申报省级大学生创业园,获得更多创业基金。通过运营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基地,引进优秀创业导师,建立规模庞大的导师智囊团,推动大学生创业氛围的形成。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信息资讯等多样化的延伸服务,为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进行全面培育,对接政府和社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优惠政策[7]。

猜你喜欢
双创四川学院
A gift I treasure
初等教育学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