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还显得很迫切,且可以预见的是这场教育改革将会给学生个人、老师、和学校教育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当然我不否认也存在一些嗜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机遇;挑战
此次改革是教育部提出的,它不仅是教学方法、教材改革的教学改良,甚至可以用“革命”来形容这次改革的力度。目的是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从根本上来扭转传统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能走上合乎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使教育能培育国家所需的人才,这也是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先说个人,社会教育的不公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仅体现在教育资源,同时地区差异大也是重要因素,而这次的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对教育薄弱的区域来说是一次赶超机会-改革后大家在同一起跑线。现今网络资源发达,别人有的,落后地区也能有。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善教育长期滞后,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个人,只要能搭上这班车,就可以避免长期陪跑的角色,我曾经看过一篇权威报告,农村的孩子想要考进名校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城里孩子的几倍。说真的我看到这则消息我也很吃惊,但当我回头时发现,当初同学好像就我一个人读了大学,忽然我又觉得这个数据好像是真实的。一旦这次教育改革被认真贯彻落实,对个人而言机遇不言而喻。
对教师而言,首先是发展生存的机遇。我们今天都知道,教师是要靠成果和经验的,但是一个刚毕业的新秀教师他有什么资格去和那些已经教了几十年书的“教书匠”或者他的领导竞争呢?上次学校组织国培班座谈会时,很荣幸和几位省级教学专家面谈,聊到课改时,我本以为这些大腕人物会提出异议,恰恰相反,他们却说,这对你们来说是天大的机会,别人不愿干你们干,竞争压力小,同时课改当中的理论、问题,你们发现以后还可以写文章评职称,这些都是机会。我听完以后醍醐灌顶,真正的高人站位的確是很独到精准。再者就是有关师生关系的一些感悟。中国古人把尊师重道当做一个人评判品性的价值尺度,这点我是很赞同的,但很多时候把师道尊严看的过重,往往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了隔阂。我欣赏韩愈《师说》里提到的新型的师生观。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师生观可以说相当美好,比如“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等。但是摸着自己良心说,这是现状吗?倘若真是这样哪有那么多的学生打老师,甚至杀老师,师生互殴的事件,虽然这不是时常发生,当我们也知道这绝非个案。我们在抱怨家长教育,社会影响的同时,没有考虑过作为教师,作为与孩子接触时间最多的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为孩子的过失承担什么?老师的职责是教书?对,但也不完全对,教书育人才是我们的职责。而今天我可以说很多人把教师只是当做职业,甚至部分老师连职业水准都达不到,还跟别提事业。在课改先行者中,我能感受到每一位老师他们真的是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倾注了心血的平凡事业。可以说,这次改革对教师而言另一大益处便是新形势下的有利于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一定程度生还有利于破解当下师生矛盾大难题。
对学校建设而言,我们所谓的名校如果不是有好的区位优势,好的生源,更好的基础设施,以及“优秀的老师”才称之为名校的吗?著名课改专家宋永成教授说过:“把一流的学生送进名校时应当的,当把二流的学生送进名校那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当然,我从不把成功跟名校等同起来,但是现在大家都把它作为名校评比的一个核心数据。那很多不算名校的学校在地缘上不占优势,在生源上也不可能与其比拟,在师资方面在基础设施等跟无从谈起,那么在课改中学校想要有建树,这也是绝佳的机会,改革中大家在同一起跑线,现在就比谁跑得快了,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这次课改中走的最快的相反是较落后地区,而发达区域好像没有表现的那么积极。换个角度想想,其实他们在维护他们存在的优势地位,他们已经习惯被人仰视的感觉。所以,如果要增强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和改善提升知名度,这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课改是教育部提出的,但是需学生、教师、学校协同参与。
我可能比起那些提起改革就摇头的保守派要开明,也比那些激进的推崇课改者也更理智。课改的成效其实已经初露锋芒。如推进课改的以来,至少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有促进作用,课堂也有了活力。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质变,课堂上学生的亲身参与,自主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也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找到了学习的快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激励性的语言使得教学在一个相对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很多有想法的孩子的天赋、创意、信心都有了提升这些毋庸置疑都是存在的。并不是那些反对者所说的,改革就是桌子摆放不一样了,老师不讲让学生讲了......但同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人才储备问题,课改需要专家,那谁来领导?我也看见过很多学校搞了课改,但是缺乏指导就流于形式了;其次是经费资源问题,改革需要物质支撑。而我们知道目前课改前列都是欠发达区域,如果经费得不到保障,致使课改效果不明显的话,反而会成为课改前行的累赘;制度化建设问题,目前的课改,都是有牵头人根据当地实际情形摸索发展,能否形成理论化和系统系的指南,以便于待时机成熟而全面推广;还有评价体系的问题,涉及到学生评估和改革评估两个方面,经过课改和未经过课改的学业评价能否仍旧使用同一个,退一步讲其实完全可以引入评估促进机制,利用外力倒逼课改促发展。还有就是如何评定课改成效,能否形可成量化的指标,这些都是教育改革中嗜待解决的问题。但我对这次改革信心满满,翘首以盼下一个教育春天的来临。
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学择校的教育公平问题[J]. 李社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03) .
[2]教育公平视角下“超级中学”现象研究[J]. 周思岐.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6) .
[3]教育改革的信心从何而来?[J]. 杨东平. 青年教师. 2010(05) .
[4]对山区学校新课改现状的思考[J]. 帅必飞. 贵州教育. 2005(09).
[5]教育改革为什么这么难[J]. 团结. 2009(04) .
[6]如何促进教师应对新课改[J]. 王德臣.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4).
[7]“新课改”三思[J]. 张菊荣. 教书育人. 2005(09) .
[8]中国教育改革呼唤理性评议[J]. 王娟娟. 教育科学研究. 2017(12) .
[9]教育改革评估须关注的几个现象[J]. 吴全华. 教育发展研究. 2019(Z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