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四川省商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对“微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如何采取有效方法与策略,切实改进与提升“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备受关注。
在“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发展形势日趋复杂,必须从宏观角度审视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与方法,充分运用“微时代”的各项工具与方法,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升。“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微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广覆盖,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信息传播影响力更大,多数信息更加短小精悍,且内容丰富,意味深刻,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及行为趋向具有重要影响;信息传播与接受人群更趋年轻化,现代年轻人是参与“微时代”信息传播与互动的直接实施者,其能够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现代“微工具”,将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进行定向传播。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在思想政治工作标准化、实施过程规范化、效果评价系统化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高质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向引导,在“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执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对“微工具”操作应用技能的高低与思想政治工作最终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应定期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其讲解“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全面了解与掌握“微工具”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认清“微工具”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关键作用,熟练掌握“微时代”下微信、微博等“微工具”的应用技能。同时,应注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更高级别、更高水准、更高效率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1]。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求,强化突出“互联网+”的开发与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有序实施提供基本载体。在此过程中,应首先从软件开发角度着手,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管理、学员管理、过程控制等作为“互联网+”的关键构成要素,提高“互联网+”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与各功能模块的衔接与沟通,将其充分整合为一个集中而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应突出“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资源整合,以思想政治工作受教人员为主要面向对象,设置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打造云端理论高地,对“互联网+”的实际操作进行动态化调整。
“微时代”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不同的受教人员在学历、阅历、工作需求、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注重“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材施教,探索实施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及时倾听与了解受教群体的需求和反馈,搜集整理其现实需求及期望,强化互动交流沟通,进而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措施,进行优化完善。根据受教群体类型、需求、接受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策略,增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可接受性,并在倾听与分析学员意见的基础上,优化思想政治工作基础载体,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经典模式(如图1所示)。
推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是“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在线上,应通过运用“微工具”,完成特定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确保充足的线上学习、交流、沟通时间,将辨识能力培养、心理学知识教育、思想政治品质提升等作为“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内容。在线下,应通过“微工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等,要求受教群体实时关注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政策,搭建拉近员工之间关系的桥梁与纽带。应用心思考,寻找适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随时研究各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对以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取得的实效进行总结分析,为后期思想政治等工作策略改进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受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理念、效果评估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微时代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微时代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