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舟 饶胜
(新乡市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00)
元均,字世平,北魏宗室大臣,淮南王元显之次子。元颢北伐攻占洛阳后,元均死于洛阳,新乡市博物馆现藏有元均墓志拓片。元均作为北魏后期的历史人物,其墓志对元均的历任官职、死亡过程和死后哀荣记载详细,对北魏后期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元均研究较少。因而,本人以元均墓志为基础,再结合相关史料,对元均的生平事迹进行探究。
据墓志记载,元均为太祖道武皇帝之玄孙,凉州使君、淮南僖王之次子。但根据《魏书》中关于道武帝子孙的记载,元均为道武帝三子广阳王拓跋熙的嫡系子孙,为道武帝的五世孙。
元均的父亲为淮南僖王元显,根据《元显墓志》的记载,“诏赠使持节、都督梁州诸军事、安西将军、梁州刺史、散骑常侍”。元显的赠官为梁州刺史,而不是《元均墓志》中的“凉州使君”。元均之兄元世遵为淮南僖王元显世子,后袭爵,先后外放幽州、青州、荆州、定州等四州刺史。元均之弟元禹,因投靠尔朱荣,显赫一时,后为叛民王恶毡所杀死。元均还有一弟元菩萨,早卒。
元均之妻出身州郡望族京兆杜氏,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周之后。北魏宗室出身的元均与州郡望族京兆杜氏的婚姻,也充分说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宗室和汉族世家大族的融合,体现出北魏宗室贵族化和胡汉融合的历史规律。根据《元均墓志》记载,元均子嗣不在少数,“故以所诞育,七男六女等”。而《魏书》中称“均六子”,并对元忻之、元庆鸾、元庆哲三个儿子进行记载。元忻之初“以河渚起义之勋,赐爵东阿侯”,后协助孝庄帝亲手诛杀尔朱荣、元天穆,“临事之日,乞得侍立,手斩二人。及荣之死,百僚入贺,忻之独蒙劳问”。孝庄帝死后,元忻之投奔齐献武王高欢。后被樊子鹄叛军所杀,“追赠使持节、都督定殷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定州刺史,谥曰文贞。”393对于元庆鸾、元庆哲二人,《魏书》记载简略,“忻之弟庆鸾,武定末,司徒谘议参军”;“庆鸾弟庆哲,终于司农少卿,赠中军将军、济州刺史”。
《魏书》中对元均的生平记载较为简单,“累迁通直常侍、征虏将军。以河梁立义之功,封安康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除散骑常侍、平东将军”。392而其墓志除对元均历任官职记载详细,还记载其一生经历的诸多事件。元均墓志在记载其生平之前,介绍元均“公理识渊长,风宇清润,学不为人,行必求己。故千里之誉,缙绅同集。万顷之高,通人共计。”该墓志通过这些褒赞之词,表明元均天赋异禀和才华出众,进而体现出元均出仕为官的合理性。“年未弱冠,除员外散骑侍郎。”由此得知,元均应在20岁左右,出仕为官,任员外散骑侍郎。后因元均为皇室中才能出众之人,任关右慰劳大使。“以公宗英秀令,为关右大使。”关右慰劳大使为北魏官名,“每于兵兴之际,或其后向兵兴之地派遣慰劳大使或吊慰大使,以慰劳、安抚、处理善后。”“凡大使皆非常设官,临时遣他官任之。”在慰劳大使任上,元均“黜恶旌善,誉发皇华”。随后,“还拜员外散骑常侍、宁朔将军,寻转冠军将军”。在此之后,元均任关中大都督。北魏时期,“重要的方面军统帅,称大都督。”《魏书》中曾载,“诏司徒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步骑十万西伐”。因而,推测元均曾参与平定关陇起义。后因“庄帝钦咨茂绩”,元均转任征虏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永安二年(529年),投靠南梁的北魏宗室元颢率军北伐,攻占洛阳。墓志载,“天未悔祸,衅钟王室。元颢肆逆,敢弄神器”。元颢作为北魏宗室以梁臣的身份北伐,不能为北魏宗室所容忍,留在洛阳的元均则率领子侄在洛阳河梁起事。墓志载,“投袂而起,有怀匡复。乃缮甲河梁,迎返鸾舆。至是论功,封安康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寻加散骑常侍、安东将军。”虽然在墓志中未记载此次起事的过程和结果,但却直接载出元均“方当克壮难老,补兹黄阙。谁谓与人,遽同过牗。以永安二年六月廿一日,春秋五十二,薨于洛阳里宅。”元颢率军应于永安二年四、五月间攻占洛阳,元均死于当年六月,河梁起事的结果不言而喻。《魏书》中关于河梁起事也有简单记载,“元颢入洛,庄帝北巡。敬先与叔父均等于河梁起义,为颢所害。”由此得知,元均与兄长元世遵之子元敬先一同于河梁起义中遇害。但元均之长子元忻之则在事变中逃脱,“以河渚起义之勋,赐爵东阿侯”。元均死后,“诏赠使持节、都督冀沧幽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