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浙江省镇营兵制下海防建置探略

2020-05-15 02:10:06肖立军张汉青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总兵游击正统

肖立军,张汉青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浙江为明代东南海防重要阵地,明初便于其地设置都司卫所进行防御。嘉靖时期,倭寇肆虐,浙江省镇营兵制的海防建置得到发展。目前学界有关明代海防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①参看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上)》,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赵树国:《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张金奎:《明代山东海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何孟兴:《闽海烽烟:明代福建海防之探索》,台北兰台出版社2015年版。陈博翼:《明代南直隶海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1年。尹泽凯:《明代海防聚落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6年。黄友权:《明代海防同知初探——兼论明代镇戍权力格局》,《历史档案》2018年第4期。专门研究浙江地区海防的论著也颇为丰富。②参看苏勇军:《明代浙东海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宋烜:《明代浙江海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张亚红,徐炯明:《宁波明清海防研究》,宁波出版社2012年版。钟铁军:《明代浙江海防战区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6年。何乃恩:《明代浙江备倭官制与职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芮赵凯:《嘉靖“大倭寇”与浙江海防建设考论》,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施剑:《试论明代浙江沿海卫所之布局》,《军事历史》2012年第5期。其他有关明代浙江海防研究成果恕不一一胪列。然关于浙江省镇营兵制下海防建置的专文似未见到,本文拟对相关问题略加考察。

一、明初浙江沿海备倭都司设立

明代浙江为沿海抗倭重要阵地。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曹国公李文忠奏准设置浙江杭州等卫。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杭州都卫,八年(1375)十月改都卫为浙江都指挥使司,治杭州府城。洪武二十六年(1393)颁行的《诸司职掌》记载,浙江卫所包括:“杭州右卫、杭州前卫、台州卫、宁波卫、处州卫、绍兴卫、海宁卫、昌国卫、温州卫、临山卫、松门卫、金乡卫、定海卫、海门卫、磐石卫、观海卫、海宁千户所、衢州千户所、严州千户所、湖州千户所”[1]198。后来,又有所增加。③《明一统志》卷42还提到金华守御千户所(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23页)。嘉靖三十一年八月辛亥,巡按浙江御史奏:“国初建卫、所四十有一,设战船四百三十有九……”(《明世宗实录》卷388,第6821页)。郭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指出,(万历)《明会典》颁行时期,浙江16卫、36守御千户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57页。

洪武、永乐时期偶派功臣或总兵巡海备倭。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明廷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止居民入海捕鱼,以防倭寇。永乐六年(1408)十二月,命丰城侯李斌充总兵官,统率官军,“自淮安抵沙门岛缘海地方,剿捕倭寇”。同时,命都指挥罗文充总兵官,率军“自苏州抵浙江等处缘海地方,剿捕倭寇”。如两军相遇,后者听前者调遣。[2]1146

永乐以后设立了备倭都司官。永乐十五年(1417)九月,“命都指挥谷祥、张翥往直隶府州及浙江、福建缘海巡捕海寇”[2]2025。一开始二人负责三省直防倭,没分省份。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谷祥因杖死指挥等“有罪下狱死”[2]2248。浙江等省份沿海防倭就由张翥一人负责。至迟英宗继位初的宣德十年(1435)十月,张翥专门负责浙江防倭,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浙江巡海都指挥同知张翥奏,奉敕整点缘海城池、军马,独员任重,请增御史一员分理”[3]186。正统四年(1439)八月,“命提督备倭官浙江都司都指挥同知张翥提督福建,都指挥佥事吴凯提督浙江”[3]1120。

备倭都司等武官,至迟在《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1436)六月壬子日纪事提到“提督备倭”[3]360,正统五年(1440)七月壬子日下提到“总督备倭”[3]1339。

正统七年(1442)六月,明廷命户部侍郎焦宏往浙江,“整饬备倭”[3]1884。同年七月,“兼理苏松沿海备倭事”[3]1893。八年(1443)正月“兼理福建备倭”[3]2013。大约在正统八年十月前后还京。同月,“增置浙江布政司右参政一员,督巡海道”[3]2213。

焦宏往浙江、福建和南直隶“整饬备倭”,为中央临时外派大臣到东南沿海整顿海防。明前期浙江省级防倭文臣、武将,可能只有“总督备倭”和海道参政或副使沿袭下来。浙江总督备倭官自正统以后长期设立,到嘉靖时期,浙江总兵、参将等省镇营兵制将领出现,明朝便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裁革了浙江总督备倭都司。①《明世宗实录》卷433,嘉靖三十五年三月丙子,第7472页。在总兵、参将等设立后,总督备倭也一度隶属其统领,王世贞在提到嘉靖时期山东情况时,认为兵备应当统参将,参将统备倭。王世贞:《议防倭上傅中丞》,《明经世文编》卷332,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44页。

二、正统末至正德间浙江镇守文武内臣主持一省军事

镇守武将的设立是该地成镇的主要标志,当然浙江镇守武将只是在正统末到天顺间一度设立。

浙江镇守武将设置。正统末年,浙江因爆发了叶宗留起义,除了征伐总兵官的派遣外,②正统十四年二月辛未,命锦衣卫指挥使徐恭为都指挥佥事,“充总兵官”,工部尚书石璞参赞军务,率浙江官军、民壮讨叶宗留(《明英宗实录》卷175,第3376-3377页)。较为固定的镇守将领始于都督同知李信。正统十四年(1449)十一月,命掌浙江都司事都督佥事张真镇守浙江,兼掌都司事务[3]3706。景泰二年(1451)五月,命署都督佥事李信协同镇守[3]4379。景泰三年(1452)十月,命都督同知李信镇守浙江,张真掌浙江都司事务[3]4803。天顺元年(1457)十一月,“命镇守浙江都督同知李信,兼提督海道备倭及处州等处银场”[3]6085。天顺二年(1458)八月,从李信之请,令李信“总督军务兼巡海道”[3]6278。到天顺四年(1460)九月,李信去世[3]6653。

天顺五年(1461)三月,“命浙江都指挥同知王政镇守浙江”[3]6728。然《明宪宗实录》纪事中多提“都指挥王政”[4]393,699。可能景泰、天顺时期,因为浙江等地“群盗”频发,所以一度设镇守武将和文臣。

浙江镇守武将之外,还设立了省级文臣和镇守内臣。

浙江省级文臣设置。早在洪熙元年(1425)八月,“命广西按察使胡概为大理寺卿,同四川参政叶春,巡抚直隶及浙江诸郡”[5]206。在此稍前,派“布政使周干”往浙江“巡视”或“巡抚”[5]100。此后到正统间偶尔往浙江派驻巡抚。但这时的巡抚主要职责是抚安军民兼理税粮,不以军事为重。

景泰帝继位初,明廷派文臣镇守浙江,负责浙江军政等事务。正统十四年四月,命新宁伯谭璟、大理寺右少卿张骥镇守浙江[3]3414,为时不长。景泰二年四月,敕“兵部左侍郎孙原贞镇守浙江”[3]4339。当时浙江“群盗”频发,孙在浙镇守数年,天顺初致仕[4]2538-2539。成化、弘治期间偶尔设巡抚或巡视。此时巡抚已负责军事,但嘉靖中期以前浙江巡抚不常设。

浙江镇守内臣。《明英宗实录》宣德十年正月庚寅日提到“比遣内官张达等往彼镇守,特为抚安军民,堤防贼寇。近闻军民皆已宁帖,今取达等回京”[3]23。《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九月甲午日提到“太监李德”镇守浙江[3]3579。此后,浙江镇守内臣,据《明实录》记载,先后有阮随、卢永、李义、张庆、麦秀、刘璟、王堂、毕真、浦智、梁瑶、邓文等人,有的任期还比较长。嘉靖十年(1531)闰六月,“诏革镇守浙江”等地内臣[6]3024。

正统末至正德期间,明廷在浙江一度设置了省级镇守武将、镇守文臣、巡抚或巡视文臣。特别是景泰帝在位前后,镇守文臣负责军政事务,发挥作用较大。成化到正德期间,随着浙江“群盗”之患缓解,镇守武将和镇守文臣当不再派设,巡抚或巡视文臣偶尔设立,似有镇守太监综领全省军政之势。

三、嘉隆万间浙江总副参游等抗倭营兵将领设置

嘉靖期间,倭患猖獗。浙江的省镇营兵制体系一度是巡抚统领分守参将。

浙江所设防倭文臣有:巡抚浙江都御史(一度以总督浙直者兼任)、巡按浙江御史(兼纪功)、督察浙直军务侍郎(临时设置)、巡视海道副使(统理浙江“沿海兵粮”,驻扎宁波)等[7]391-392。

嘉靖间,浙江主要巡抚有朱纨、王忬、胡宗宪、赵炳然等。嘉靖二十六年(1547)六月,嘉靖帝命令说:“浙江天下首省,又当倭夷入贡之路,如议设巡抚,兼辖福建福、兴、建、宁、漳、泉等处提督军务。”[6]6014嘉靖二十六年七月,“改巡抚南赣汀漳都御史朱纨巡抚浙江,兼管福建福、兴、建、宁、漳、泉等处海道。”[6]6019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令浙江巡抚朱纨“仍改巡视,事宁回京。凡一切政务,巡按御史如旧规行”[6]6167-6168。嘉靖三十一年(1552)七月,“改巡抚山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忬提督军务,巡视浙江,兼管福、兴、泉、漳地方,仍敕许便宜调发兵粮,临阵按军法从事,巡按御史毋得干预挠沮。”[6]6818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升巡按浙江御史胡宗宪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6]7338。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赵炳然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巡抚浙江。”[6]8460浙江地区省镇营兵武将,先设参将,后设副总兵、总兵。浙江在嘉隆万时期设有四参将:杭嘉湖参将(驻海盐)、宁绍参将(先后驻定海、临山、舟山)、温处参将(驻温州)、台金严参将(当驻海门卫)。①关于台金严参将驻扎地,(光绪)《黄岩县志》卷12《职官志·兵志》(《中国方志丛书 · 华中211号》,第872页)、(民国)《临海县志》卷9《兵防》(《中国方志丛书 · 华中218号》,第769页)等,均记载为海门卫。

其间,嘉靖三十一年七月,在浙江巡抚王忬之下,“并设分守浙、直参将各一员,以琼崖参将署都指挥佥事俞大猷、中都留守司管操指挥佥事汤克宽为之。大猷温、台、宁、绍等处,克宽福、兴、泉、漳等处,俱听忬节制。”[6]6818也就是说,浙江温台宁绍参将和福建福兴泉漳参将均属王忬节制。

浙江温台宁绍参将辖区后来被分解,分别设立了宁绍参将和温处参将。

宁绍参将和温处参将。分设时间不会早于嘉靖三十一年,也不应晚于嘉靖三十五年。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兵部议准,“浙江参将俱随时创设,职守未明,请以杭嘉湖为一道,温处为一道,宁诏(绍)为一道,各给敕符旗牌”[6]7472。据《明世宗实录》等所记相关参将在任事例,温台宁绍参将汤克宽后任为卢镗,卢大约到嘉靖三十五年升副总兵。嘉靖三十五年,戚继光升任“宁绍台参将”,而非温台宁绍参将[8]17。可能温处参将和宁绍参将分设,是在嘉靖三十五年。②明代第一任温处参将,当为梁凤,于嘉靖三十五年出任,对此笔者将另撰文考证。

宁绍参将有时称“宁绍台参将”。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命署都指挥佥事娄宇充参将,“分守浙宁绍台等处”[6]7966。(万历)《明会典·镇戍二·浙江》作者称,宁绍参将,“嘉靖三十一年添设宁绍台参将,三十九年(1560)改设”[9]1822。

浙江的另外二参将,杭嘉湖参将和金严台参将,分别设于嘉靖三十二年和嘉靖三十九年。

杭嘉湖参将。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增设浙西杭嘉湖参将一员,分守其地”[6]7030。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增设参将一员于“浙江会城”,即省会杭州[6]7256。原杭嘉湖参将“改为嘉湖参将”[9]1822。嘉靖三十五年三月,恢复“杭嘉湖”参将[6]7472。

金严台参将。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更定浙江防区,于浙东添设金严台参将[6]8026,以原任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充新设金严台分(守)参将”[6]8030。台州、金华、严州三府合为一个防区。宁绍参将不再辖台州。

总兵。在嘉靖末以前的数年间,浙江一度与南直隶合设副总兵及总兵。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命分守福兴泉漳参将汤克宽,“充海防副总兵,提督金山等处”[6]6995。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南直隶抚、按等奏准,“杭、嘉二府添设守备一员,属金山副总兵节制,备倭都司驻扎定海,兼辖定海、海宁二把总,屯兵控御。”[6]7032浙直副总兵又称浙江海防副总兵,《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月癸丑日纪事提到“革浙江提督海防副总兵汤克宽”[6]7125。总之,嘉靖三十二年设提督浙直海防副总兵,节制浙江杭州守备等将领。

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始设浙直总兵,命“刘远充总兵官,总理浙直海防军务”,此为第一任浙

直总兵[6]7403,[10]51。该总兵设立后,总兵称为镇守,副总兵称为协守。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兵部尚书许论上言,“请如各边例,总兵则曰镇守,屯临山;副总兵则曰协守,屯金山。遇警则不拘水陆,皆得从宜调度。其体统视巡抚,得节制各路参将;参将视兵备,节制守备以下。州县佐贰不得与副、参抗礼。”[6]7466世宗下诏如议实行。

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月,浙直副总兵改为南直隶总兵[6]8576,浙江与南直隶各设总兵,此后两省直分镇。浙江将领系统是:总兵统四参将(罢副总兵),参将统把总。据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三所记[11]245,248,263,277,343,347,365,可列表如下:

① 后临山统兵把总裁革。

浙江游击,据(万历)《明会典》卷一二七《镇戍二·将领下》记载:军门标下左营游击,“旧有标下游击,万历二年改,八年革,十年复设”。军门标下右营游击,“嘉靖三十九年添设坐营中军都司,万历二年改设”[9]1823。

(万历)《明会典》的解释比较含混,其一是浙江军门标下游击始设时间,提“旧有”,指何时呢?《明世宗实录》关于浙江游击,曾提到外地游击到浙江增援抗倭,如嘉靖三十三年七月,“起原任贵州总兵白泫及广西都司都指挥邹继芳俱充游击将军,往田州、归顺、南丹、东兰、那地调狼兵五千人,各帅至浙直御倭。”[6]7178可能嘉靖时期一度设浙直总督、浙直总兵,浙江未单独设立游击,而是在南直隶设立了游击,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添设金山卫游击将军一员,从巡抚应天都御史翁大立请也”[6]8013。《明穆宗实录》倒提到浙江游击,隆庆元年(1567)十月“浙江军门标下游击将军署都指挥佥事艾升”,充分守台金严等处参将。[12]357

至于浙江设军门左、右营游击的时间,《明会典》卷一二七《镇戍二·将领下》,给人印象是很早设立了标下两营,万历二年(1574)改设左、右营游击统领。

但据(万历)《杭州府志》记载,“标兵自有倭患召募客兵以充备御。至嘉靖四十二年总督(当为提督军务)都御史赵炳然始立标兵二营教练”,设有“左游击将军”、“坐营右游击将军”[13]2621。可见,浙江军门左、右营游击应设立于嘉靖四十二年。

四、结语

综合上文,浙江卫所主要设立于洪武时期,防守制度形成于洪武、永乐时期。但省镇营兵制形成于嘉靖倭寇猖獗之际。浙江省镇营兵制在北边以外地区较为典型。抗倭劲旅戚家军便是在浙江练成的。明代抗倭有功的省镇营兵将领是一个群体,有的虽未必十分知名,但也值得关注。如嘉靖三十五年上任的第一任温处参将梁凤,屡有军功,被观海卫立颂德碑,受到朱纨、王忬、胡宗宪等赏识。后因积劳成疾而去世。胡宗宪祭文中称梁凤“名威于久胡,志决于军劳”[14]122。另一任温处参将张鈇,嘉靖三十七八年(1558—1559)间护卫乐清县城并御倭有功,本县及原籍观海卫立生祠祀之[15]1234。在这些抗倭武将中,戚继光是其佼佼者。

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被任命为浙江都司佥书。第二年,升为本省分守宁绍台参将。此时浙江抗倭军队除了本地卫所和民兵外,还从外地征调了许多客兵。因为本地军队战斗力有限,而客兵劳师靡饷,军纪败坏。于是戚继光积极倡议募练军队。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矿徒和农民4 000余人。这支军队经过训练后,便投入到了抗倭前线,大展神威,被人们称为“戚家军”。不过,据初步检索,明官方记载中很少见到“戚家军”的提法。明朝戚家军等抗倭军队,经过浴血奋战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嘉靖四十一年和四十二年,戚家军两次增援福建,嘉靖四十二年冬,戚继光升任福建总兵。戚家军在刘显、俞大猷所部的配合下,平定了福建的倭寇[8]1-2,[16]2-82,[17]62-211。经过抗倭战争后,浙江军民颇具战斗力,隆庆三年(1569)闰六月,两广督、抚大臣因广东“山海之寇”出没,奏称,只有募浙江义乌兵五千人为前锋,“庶可决胜”[12]876。

总体来看,第一,戚继光是以海防起家,后移至北方,镇守蓟门。第二,戚继光是在浙江海防前线的台州,因抗倭成名。第三,戚继光能致胜的原因之一是编练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戚家军,这是属于明代省镇营兵制范畴的军队。第四,戚继光编练的戚家军极富战斗力,反映他善于带兵,治军有方。第五,他治军的独到之处,除了善用兵法、改进兵器、与文臣较好地合作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充满爱国情怀,对士兵加强卫国保民的情感教育。

猜你喜欢
总兵游击正统
游击专家 张正坤
β−-Decay Half-Lives for Waiting Point Nuclei Around N= 126∗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50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明辽阳副总兵黑春事迹考略
开原老城明辽东副总兵孙文毅墓志考略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00:46:49
《游击英雄》战火中的铿锵玫瑰
电影故事(2015年26期)2015-02-27 09: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