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动

2020-04-29 03:26:44
甘肃畜牧兽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肉牛养殖农业

瓜州:牛棚变“课堂” 冬闲变冬忙

近日,瓜州县河东镇结合冬季集中教育政策宣讲,从张掖奥林贝尔生物科技集团聘请肉牛养殖专家就品种介绍、饲养技术、饲料配方、病害防治、繁殖技术等方面为全镇肉牛养殖户、合作社技术人员进行肉牛养殖技术集中培训,并在现场为大家就肉牛养殖中的难题解疑答惑。

为了提升培训效果,瓜州县河东镇还把培训课堂搬到了大场大户的养殖圈舍,让专家为大伙儿进行现场指导。

今年,瓜州县河东镇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聚焦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大力推进“125”富民产业发展,通过良种繁育、育肥出栏、饲草综合利用,采取统一调引、统一贷款、统一保险、统一管理、统一出售、分户散养的“5+1”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做大肉牛养殖规模。同时,以草畜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为载体,不断加快种植业与养殖业融合发展,延伸“种、养、加”产业链,推进饲草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全镇肉牛饲养量达到1000头,养殖户户均增收7 500元至10 000元,全镇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6 900亩,初步形成了“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产业链条。

冬季集中教育开展以来,瓜州县瞄准产业发展,把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放在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养殖圈舍,把冬季集中教育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富民产业培育、谋划明年重点工作相结合,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教育,提升广大群众知识素养,通过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行动、技能技术培训“充电”行动,极大地提振了群众发展信心,确保城乡冬季集中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临泽县沙河镇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促增收

临泽县沙河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基地规模,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激活农村经济发展。

在严控3万亩玉米制种基地的基础上,依托市三分地农牧科技公司、百惠果蔬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在化音、兰堡等村连片流转土地2 500亩,联手打造了沃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等高原夏菜标准化示范基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适度规模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探索“企业+基地+网店”或“协会+基地(合作社)+网店”新模式,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结构,落实高原夏菜1.5万亩左右,饲用玉米、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和特色林果1.5万亩左右,订单花卉、瓜菜制种2 000亩以上,“村成片、社成带、户联户”的“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山丹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山丹县围绕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畜禽养殖规模日益壮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初见成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该县按照稳粮强特的思路,巩固和提高提质增效,马铃薯、小麦、油料、啤酒大麦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中药材、高原夏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62万亩;打造以清泉镇寒旱区、大马营镇圈沟村、李桥乡巴寨村为主的食用菌基地7个,累计建成各类设施大棚5 414座,一批丝路寒旱农业基地初步形成。加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力度,累计建成规范化畜牧养殖园区4个,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295个。着力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公信力,全县“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达到47个,完成山丹羊肉地理标志认定,山丹羊肉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2019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众品牌“好中优”目录。依托寰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成全县农产品交易服务中心,将山丹羊肉、山丹四珍、南瓜、黄参等百余种农副土特产品以“山丹百花池”品牌商标销往全国,网上销售额达到2 739万元。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要求,引导小农户从分散生产转向有组织有规模生产,把“一家一户”的小产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 184家,家庭农场累计达到1 494家,带动土地流转30.4万亩。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带动贫困户通过参与发展、吸纳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全县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

凉州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新样板

2019年以来,凉州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和出口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循环节约、生态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造生态农业新样板。

该区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推广种植低耗水、高效益作物,提高单位用水效益,继续调减籽粒玉米面积,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中药材、马铃薯等作物面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农业。着力打造以食用菌、高原夏菜等为主的沿山特色产业带,以设施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的沿川特色产业带,以戈壁农业、枸杞、沙生作物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带,加快建设高标准生产基础,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推行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高效生态循环生产技术种养模式和标准化种养等清洁生产技术,全区综合利用畜禽养殖粪污250.6万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有机肥种植、农家肥腐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引导农民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农药零增长行动,建立蔬菜病虫害绿色融合与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示范区10个,示范面积2万亩。推进废旧农膜回收与尾菜处理利用,建成废旧农膜加工企业4家,专业化回收网点8个,回收废旧农膜3 925吨,尾菜11.06万吨。推广沼肥利用技术,在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配套推广玻璃钢沼气池,形成“畜禽养殖废物收集+沼气池处理+沼肥就近就地高效利用”的户用沼气“进棚入园”模式,累计建成示范点15个,安装玻璃钢沼气池1 300套,通过沼肥的利用,推进了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

漳县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和发展工作

近年来,漳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念好产业脱贫带、全、活、链、稳“五字经”,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和发展工作。

壮大经营主体,在“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动效应,通过扶持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对发展规模小、发展实力弱的合作社,按业务关系和发展需要成立联合社,实现抱团发展。漳县740家合作社吸纳社员2.23万人,带动群众2.77万户。鼓励扶持产销龙头企业、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形式流转农村土地,并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辐射带动武阳、新寺、武当、马泉、盐井、三岔6个乡镇3 200户农户种植蔬菜,带动户均实现年增收6 000元以上。

扶持“五小”产业,在“全”上下功夫。在培育发展“中药材、果蔬、草畜、蚕豆”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坚持“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加快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短平快”小产业发展。同时,在产业扶贫中对“五小”产业进行了政策倾斜扶持,实施了中药材晾晒场、中药材库房、贫困户农家乐建设等项目。共投入资金160.25万元,扶持“五小”产业160个。

盘活资源资产,在“活”上下功夫。通过狠抓农村“三变”改革,盘活社会资产、资金。并建立“三变”改革综合示范点40个,参与“三变”改革经营主体174家、农户1.2万户,实现分红429.28万元。漳县85个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0.976万元,村均达到2万元以上,50个非贫困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注重培训指导,在“链”上下功夫。结合漳县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户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工作的开展,从“种—养—加—贮—销”等方面对贫困户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培训项目涉及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链条建设等各个方面,有力提升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能力,为漳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漳县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37期,培训农民1 4069人。

落实农业保险,在“稳”上下功夫。2019年,漳县共落实产业保险保费1 020.36万元。通过积极落实补贴政策,鼓励引导贫困户为7万亩马铃薯、3万亩冬小麦、2万亩当归、1万亩党参、4 834箱中华蜂、2 306头基础母牛、4 761只基础母羊以及黄芪、高原夏菜、设施蔬菜、马、驴等购买了保险,实现了有意愿参保贫困户主导产业保险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贫困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

礼县:农业保险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2019年以来,礼县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礼县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工作,品种由原来的11种扩大到14种,下达种植业保险任务13.9万亩、畜牧养殖2.94万头(只)、中蜂养殖0.6万箱,现已超额完成任务。截至目前,共承办农业保险理赔案件907件,理赔金额1 249.81万元,受益农户6 873户(次)。

文县:培育多元富民产业 176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

文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坚中之坚”加以推进,大力发展“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176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全覆盖。

近年来,文县紧紧围绕《文县牛、羊、菜、果、薯、药6大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及《文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内容,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政策项目精准到户工作,建成了22个农业特色产业片带、202个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示范点。

在蔬菜产业上,在白龙江流域川坝河谷区建设露地蔬菜基地3.95万亩,高半山蔬菜基地1.73万亩;建成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0.68万亩,全县蔬菜总面积达到7.85万亩,2019年蔬菜总产量达19.625万吨,鲜果总面积达到2.897万亩。

在茶叶产业上,在碧口、中庙、范坝等乡镇,通过政府扶持、农户自筹等方式新建茶园1 532亩,2019年文县茶园面积累计达到8.97万亩,年加工茶叶59.1万公斤,实现产值2.29亿元。

在中药材产业上,建成中药材产业片带及示范园点23个,2019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71万亩,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7.58万亩。

在马铃薯产业上,2019年完成脱毒种薯推广任务6.8万亩,产量达13.6万吨。

在畜牧产业上,2019年全县肉类总产量5 585.89吨,禽蛋产量860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9 334.96万元。中蜂养殖2.89万箱,百花蜜产量231.2吨。

正宁县肉牛养殖业产值达5 600万元

2019年,正宁县坚持把肉牛养殖产业作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养殖规模和品质有了大幅提升。

正宁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武威顶乐集团在永正镇堡住村投资1.5亿元,新建正宁县鑫乐农牧有限公司5 000头肉牛养殖场,采取“合作经营建规模基地、金融合作带群众养殖、投母回购促整体发展”的合作模式发展肉牛养殖。同时投资6 500万元改扩建富方圆5 000头肉牛养殖合作社,新建养牛合作社15个,新发展规模养牛户3 000户。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四郎河、支党河、嘉峪河川区以及子午岭林缘乡镇为主的肉牛养殖产业带,建成养牛合作社15个,发展20头以上养牛大户1 000户,1 000头以上养殖场2个,全县牛存栏达2.8万头,肉牛养殖业产值达5 600万元,人均养牛纯收入2 545元,辐射带动4 100户1.4万人脱贫致富。

环县羊羔肉荣获2019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

1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2019中国绿色农业发展年会暨《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报告2019》新书发布会上,环县羊羔肉荣获2019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

据了解,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是由中国绿色农业联盟、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报告编委会和中国绿色农业发展年会组委会共同认定的。环县羊羔肉以膻味轻,脂肪含量低,口感鲜美,给广大消费者及经销商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环县整合全县羊产业资源,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羊产业发展水平,建成了集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基础母羊繁育、育肥羊养殖、屠宰深加工、冷藏、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全产业链,产品销往北京、南京、广州、厦门、西安、兰州等一、二线城市。

猜你喜欢
肉牛养殖农业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11-17 05:22:27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58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48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当代水产(2021年9期)2021-12-02 01:35:00
肉牛口炎咋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