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做好城乡规划工作,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因此在城乡规划工作上,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给予力量上的支持。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是2012年建立的一个新的专业,针对社会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在课程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进行了创新,学校也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构建实用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建设
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是建立在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而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加强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進行了创新。该专业包含了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的相关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该专业在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校应当做好创新和改革工作,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时代的特点,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基础与特色
(一)专业建设的基础
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强有力的师资力量。由于该专业涉及到地理学科的多项内容,具有强悍的学科优势。在学校中,地理学建设多年,能够为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该专业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并详细研究了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趋势。但是原来的专业中涉及到的内容太过于宽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深入的认知,导致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该专业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根据我国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等问题,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时代的背景,大力发展和建设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注重社会实践的培养,渗透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专业建设的特色
1.实用性增强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由原本的资源环境和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中拆分出来的,将专业内容进行细化,课程范围由宽变窄,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也更加明确,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声音,进行课程的创新。在实践应用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改变,解决了以往专业中太过宽泛导致学而不精的问题。学校还为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专业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相比之前的专业,实用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专业地位大幅度提升
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的两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教育部门认识到原专业中的宽泛性和弊端,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才从原专业中分离出来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课程,成立了相关的专业,使得该专业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成立该专业,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进行研究,为我国的城乡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技术支持,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乡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
(一)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为了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情况,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会按照基础、应用和研究三个不同的方向,一般学校会和用人单位进行合作,建设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岗位,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为其输送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学生在这一过程,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成长,明确了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助于解决毕业就业的难题。第二个方向为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建立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基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积极中得到十分真实的创业训练,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创业的成功几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文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发生过程,城乡规划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合理的规划,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应当体现出地理学的优势,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应用性,从人才培养的模式出发,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根据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做好专业的课程构建的工作,使得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能够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学校应当加强和地方的国土规划,土地管理,城乡建设等各部门的合作和联系,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在岗位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为社会岗位输送相关的人才。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建设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进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建设,首先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案。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还要求教师结合学科优势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方向和主要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学科的社会性,战略性和实用性,注重地理基础理论的教学,也需要渗透工程应用性和学科专业技术等研究性的课程。一般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会交由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自由发挥,锻炼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将教学目标渗透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和校外企业单位等进行合作,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见图1)
(二)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地理学科的范畴,在师资力量的选择上也偏向于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教师应当根据现有的师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加强对地理学科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尤其是针对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专业的教师,要制定更为细致的教育方案,使各位教师明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发展。学校应当注重引进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能够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进行课堂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
(三)构建专业实训基地
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专业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学校专门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基地,配备专业实验室。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一些学术研究也可以在实验室中完成,积极和教师配合,参与到教师的一些申报的课题研究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人文地理與城乡规划专业建设中需要突破的瓶颈
(一)开启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这一模式的建设效果并不理想,对人才培养起不到良好的作用,主要还是由于学生的不配合、企业的不重视等,导致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迫在眉睫,也是该专业进行建设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因此高校应当和地方政府相合作,鼓励各个相关的单位企业和高校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践合作,加强单位和企业的重视程度,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
(二)培养专业领域的带头人
就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来看,专业领域中缺乏专业方向的带头人,在师资力量建设上缺乏中坚力量,教师资源比较均衡,缺乏高层次高质量,在专业的理论研究中,难以给予高效的力量支持。因此高校应当引进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的教授,整合校内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教师资源,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专业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且漫长的工程,高校在建设初期需要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办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专业,在不断建设和发展中,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色和社会的需求,做好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改革。学校和教师都应当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力度,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实用性。虽然该专业在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境,但是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专业创新,形成专业特色,通过和政府、企业等合作,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解硕.探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问题[J].农家参谋,2019 (23):260.
[2]陈锡盟.探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问题[J].门窗,2018 (01):133.
[3]张茜凤,薛丽芳,马晓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6 (01):96-101.
作者简介:成珺湫(1999.04-)女,民族:汉,学历:大学本科在读,籍贯:贵州贵阳,主要从事的工作或研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