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清 郭敏磐《潭西客夜图》67厘米×31厘米濟南市博物馆藏
泉是济南的魂,有水就有灵气,泉水孕育着这一方沃土。走到哪里,济南人都以家乡的泉多为荣。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潭西客夜图》手卷,记录了济南第73泉和清代潭西精舍的来历,极为珍贵。
自金代以来,对济南72名泉的记载多有不同。其实,“72”只是个泛指数,形容济南泉水之多,难以计数。清代乾隆年间的文人盛百二在《听泉斋记》中便作如是说:“历下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泉奚啻百数。”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著名学者桂馥与友人在济南圣境之一的五龙潭西侧修建“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之时竟挖出一个泉眼,泉水汩汩喷涌,水势甚佳。桂馥及友人甚喜,并为此泉起名为“七十三泉”。桂馥还乘兴赋诗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数五龙潭。为劳算博士,筹添七十三。”之后,其弟子清代书画家郭敏磐,绘制传世名作《潭西客夜图》,将乾隆五十六年涌出第73泉的故事记录下来。
《潭西客夜图》手卷,纸本,全卷总长518厘米,共分十段。卷一为清代桂馥命题并隶书题跋“潭西客夜”四个大字;卷二为其弟子郭敏磐依题作“潭西客夜图”;卷三是桂馥依潭西精舍中的八景为题,自撰诗文《潭上杂咏八首》;卷四至卷十均为桂馥之友的填词和韵。
桂馥于《潭西客夜图》卷首题写的“潭西客夜”四字。
郭敏磐所绘《潭西客夜图》设色,纵67厘米、横31厘米。图卷由前至后分写泉水、小桥、人物、山石、草亭、环廊和屋舍等。近景描绘一窟“波汹涌而雷吼,势顼洞而珠垂”的甘泉,其水涌若轮,呈湍激之势,使人“未到泉边数百步,早闻虢虢轰雷怒”,这就是新出的“七十三泉”。涧曲泉清,淙淙泉水沿山石驳岸的溪涧,过桥、绕屋再穿过绿荫满蔓的藤萝长架,潺潺汇入古龙潭之中。而在波光粼粼溪涧桥畔的是三位高士。三个人物分别是桂馥、明轩、释研虑。据此可知除桂馥以外,潭西精舍的重要人物应是陈明轩和僧人释研虑。三人好似被清澈的月色、喷涌的泉水和明丽的景致所陶醉,他们或凭几而坐,或站立原地,神态怡然,高谈阔论。
画幅后面具体形象地绘出“潭西精舍”的主体建筑及周围艺圃的景致。图中圆月当空,清幽宁谧,瓦房数椽,虚堂明亮。屋前松槐耸立,屋后垂柳袅袅,四周修竹摇曳。房屋左侧有环廊联至六角草亭,此亭桂馥命名为“谈助亭”。亭旁巨石兀立,秀拔欲动。而草亭傍泉所建,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画面右侧还绘有葡萄长架、琴床、画壁等景观。画面左上方是桂馥为郭敏磐所、画“潭西客夜图”的长款行书题跋,释读为:“癸丑秋冬之际,潭西小筑将成。余栖息其间,明轩幞被就宿。是夜,月色清澈,而风雨之声不绝,盖新出七十三泉也。余有诗一篇,明轩继和阅得,小华闻之,乃作是图。图凡三人。凭几者,明轩也。旁坐者,余也。斜立者,释研虑也。二诗录附左方,渎井复民记。”
郭敏磐,济南历城人。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官益都教谕。工诗画,长山水,善隶书,为桂馥弟子。清阮元《小沧浪笔谈》日郭小华为“未谷弟子,于隶犹得其传”,并称郭的山水为“山东第一”。
《潭西客夜图》卷后的桂馥题跋。
桂馥是清代著名文字训古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识,能诗善画,尤工八分,以隶书与篆刻雅负盛名并世皆宝之。
旧时济南城内的河畔民居老济南城因其地形、地貌诸多原因,地下伏泉较多,泉水随地涌出。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乾隆五十六年,桂馥与陈明轩、沈二香、何梦华、陆古愚、吴秋鹤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在五龙潭西侧择其圣境,共议并集资修建了一处人文景观,取名“潭西精舍”。“精舍”内建有“谈助亭”“倚杖桥”“画壁”“琴床”“七十三泉”等,该组建筑建成后曾名声四起,一度成为当时名人学士云集辐辏、咏诗吟赋和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有诗赞誉:“天然成结构,曲折使人迷。花径窗三面,茅亭水半溪。芳林入幽处,画壁尽留题。倚杖桥边立,听泉日向西。”桂馥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暮春书写《潭西精舍记》,其刻石至今犹存。
该图卷由桂馥命题并题跋,弟子依题作图,诸多文人填词和韵而成。据考证,此卷共收录诗词文赋61首(篇),其中除桂馥的“潭上杂咏八首”见诸于《桂未谷诗集》和《续修历城县志》外,其他53首(篇)均为首次发现。这些诗词文赋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众人紧扣“潭西精舍”与“杂咏八首”这一主题,以潭西精舍中的七十三泉、谈助亭、琴床、倚杖桥、芳林、画壁、水槛等所建景致为蓝本而创作。可谓书精诗美,为潭西精舍及“七十三泉”增添了丰厚的人文内涵,记录下真实的历史故事,且流传至今保存完好,并编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国古代书画图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博物馆现存郭敏磐绘画作品仅此一件。
今天展卷探究《潭西客夜图》,真实地映衬出200多年前“潭西精舍”这处人文自然景观的明丽多姿,形象地再现了古人依山傍泉而居和对泉水、泉城眷恋的情致。七十三泉现在位于五龙潭西南侧葡萄架下,泉池玲珑别致,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汇入五龙潭,也沁入人们的心脾。如同元代赵孟頫诗中所咏:“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