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慧
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自然是必要的,读写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也应该有它值得重视的地位。
学校、家庭、社会都希望孩子们能成材,“文以载道”也是我们语文课应有的功能,如何在语文中使学生受到人类美好品德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我产生极大困惑。在努力中,我探索着,《爱的教育》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教学的典范。
此书属日记体作品,由作家模拟小学生的视角精心设计、构思而成的文学作品。全书共100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穿插而成,一个是恩利科的记事,写了从10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整个一个学年中各种各样的学习与生活内容,这是这部作品的主体;二是由老师讲述给同学们的“每月故事”,一共九则,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中富于教育意义的故事;三是父亲、母亲、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但内容各有侧重,体裁也有所不同。
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对此,在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很难找到很恰当的对应之处,只能寻觅和课文相关的契合点。
一、爱国是一种责任
《帕多瓦的爱国少年》(每月故事)一个九岁的意大利少年,因家庭贫困被父母卖给一个街头卖艺的班主,辗转法国,来到西班牙,一直遭受班主打骂虐待,两年后他再也忍受不了挨打和饥饿,从班主那里逃走,来到意大利领事馆请求保护,领事馆将他安排到从西班牙到意大利的轮船上,这时,他,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衣衫褴褛,体弱多病,再加上不幸的过去,船上的人们纷纷捐助他许多钱币。他脸上第一次露出笑容,躺在床上幻想着用这些钱吃一顿两年来的第一次饱饭,幻想着买件新衣服穿着回家,幻想着把钱带回家让父母高兴高兴……他乐滋滋的憧憬着,突然听到一个人说“意大利是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一个说“是一个肮脏不堪的民族”,一个说“小偷”刚刚说出“小”时,这个十一岁的少年把所有得到的钱砸向他们,说:“拿回你们的臭钱去!谁辱骂我的祖国,我就不接受谁的钱”。
这个十一岁的少年,祖国并没有为他做多少事情,而他维护祖国的荣誉,抛出改变生活希望的钱币。在高中必修课本里,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解国家危难;廉颇、蔺相如抛开个人恩怨,和好的的基础是为了国家安全;苏武滞留匈奴19年,坚守民族气节。这些都是要不惜个人的得失,维护国家的荣誉、民族的尊严。中国古代的爱国,如何将爱国教育和现代结合起来,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帕多瓦的爱国少年》给了我启发,在开放发展的现代社会,爱国是做人的一种责任,爱国也体现在对本国的自信自豪,不媚外。
二、生命在于奉献
《火灾》消防员在大火中英勇救人的高尚职业情操,《我父亲的老师》柯罗塞提先生勤恳执教六十年,直到81岁高龄生病不得不离开学校;《伦巴第的小哨兵》中的男孩为了探得敌情失去了生命;《达达的看护人》里的少年把照顾病重的陌生人当成一种责任,还有《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十二岁的朱里奥为了减轻父亲的疲劳,悄悄分担抄写工作……这些人不论所做事情是大是小,都以自己的付出赢得人们称赞与敬仰,在奉献中实现生命价值。在选修课本《都江堰》为什么作者在开篇便肯定的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因为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都江堰则永久的灌溉中华民族,只知奉献。因而,人们千年传诵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
这就是生命在于奉献,有价值的生命值得我们敬仰。
三、热爱劳动,内心安和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人总是一个劳动者,人要热爱劳动。关于这方面,有两篇文章我感触最深,《小泥瓦匠》小泥瓦匠到恩利科家里拜访。他穿了父亲穿旧的衣服,上面沾着泥浆与石灰。我看见小泥瓦匠上衣粘着的白灰沾在椅背上,就想用手去擦。父亲忽然拦住我。过了一会儿,父亲自己偷偷地擦净了。后来,父亲告诉儿子原因:首先,他不是故意的,其次,是他父亲的衣服弄脏的,而他父亲的衣服是在劳动中沾上泥浆的。凡是从劳动中沾上的任何东西,比如灰尘、石灰、油漆等都不是肮脏的。劳动本身并不脏,也不玷污任何东西。一个工人劳动回来时,你绝不能说:“真脏!”你应该说:“他衣服上的痕迹是劳动的标记。”你要牢记我的话,要爱小泥瓦匠,因为他首先是你的同学,其次是个劳动者的儿子。
《我的同学科列帝》恩利科看望科列帝,发现科列帝在家里边劳动边学习,甚至和“我”聊天的时候也不忘记动词的语态变化,他不但没有任何抱怨反而精神焕发,快乐无比。看到这些,面对科列帝称赞他是幸福的人时,恩利科感叹:“真正幸福的不是我,而是你!因为你既学习又劳动。你对父母最有用,你了不起,你比我好,比我能干一百倍,我的同窗好友科列帝啊!”
只有这样尊重劳动的人热爱劳动的人才能理解在《葡萄月令》里作者为什么能从劳动中发现美,在被下放到干校,依然平和喜乐生活,就是因为热爱劳动的人,内心安和。
四、尊重人,从家人做起
在《爱的教育》中有三篇文章《我的母亲》《我的姐姐》《我的父亲》,这是恩利科对家人无礼之后,家人在伤心之余写给他的话。孩子们常常会对陌生人做到彬彬有礼,而对家人则缺少应有的尊重。在必修课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们知道,在中国,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努力便可获得。孩子们往往忽视家人的感受,恣情任性,从而对家人爱的心理产生极大伤害,但家人的爱恰是我们最应该最需要保护和回馈的,因而,要做到尊重家人,关爱家人,必然会尊重别人。
五、別只盯着学生的毛病,要看到优点
晋武帝时,李密多次拒绝离家做官,不被当权者理解,上书《陈情表》,使得皇帝明白情由。在《爱的教育》里有一位不被理解用生命证明了自己心灵之美的人——菲鲁其奥。(《菲鲁其奥的血》)十三岁的菲鲁其奥常常与人打架斗殴,还有赌博的恶习,家人对他很是失望。可当歹徒挥刀刺向瘫痪的外婆时,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凶手的砍杀。菲鲁其奥是爱外婆的,家人也应该爱他,表面的放荡,内里有颗金子般的心。实际上,一些有明显小毛病的孩子,往往有其闪光之处,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进步。
在爱的教育中,我汲取了《爱的教育》的营养,其实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爱的教育,需要长久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