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年初这几个月,因为要防控疫情,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少出门”成了咱老百姓能做的最大贡献。出入不便自然带来一些生活上的麻烦。但这些小麻烦却让人与人的心走得更近了。那些陌生人之间的关心、体谅与帮衬,成就了这个春天最温暖的画面。
今天2月初,小区被“封”后,每两天只能一人出去购物。我俩抢着出去,怕对方有危险。可能是我笨吧,基本上每次赢的都是我老公。可今天不同,我获胜了。我去换衣服,老公像背口诀一样碎碎念:“钥匙、手机、出入证。”我的口罩用过几次了,他不放心地说:“要不,换个新的吧,超市人多,新口罩防护性好些。”言语切切,像离别似的。我嘴里嘟囔着麻烦,却在扭头穿鞋的时候悄悄笑了。
小区里静悄悄的,几乎不见行人,间或能看到几只小鸟飞过。偶尔能看到一两位同样肩负家庭采买重任的行人,拎着超大号购物袋。超市里没有喧闹的人声,没有了电动喇叭的广告声,大家默默且有序地挑选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我去取食品袋,在伸手的刹那,我看见了另一双手。“嗖”地,两双手同时缩了回去,人也退到一米开外。抬眼,对方是个小伙子,隔着口罩,我看到他眯起了眼——他笑了。他抬了抬手,让我先。我点点头,算作回应,迅速撕下几个食品袋,转身让他撕。
买菜的时候,我的余光看到有位男士很奇怪。他想要拿菜,卻犹豫,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头,一会儿伸手,一会儿缩手,颇有些可疑。后来我才明白,他手上有个小纸条,上面记满了需要买的菜品。我在心里暗自笑了笑。他的家里应该有一位贤妇吧,惯出了这位不沾油烟的主儿,怕他记不住要买啥,一一写了下来。不过这位先生也不错,能在非常时期出来买菜,挡在前面扛风险。
满满一筐东西坠得我的肩一高一低。排队过称,大家自觉地相隔一米左右。一位路过我身边的工作人员将一个空的购物车推向我,然后他指指我的筐,说了句:“嗯!”我一愣,随即明白,回答:“哦!”没等我一个“谢”字从口罩里吐出来,他已走开。我将筐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到手推车中,再将空筐送到最近的指定地点。我轻手利脚地排队,真要感谢这位同志。
我们小区每栋楼都建有一个微信群,便于物业日常管理。某天,群里一住户说,疫情隔断了销售渠道,乡下亲戚种的沙糖橘眼看就要烂了。问大家有没有团购的。他亲戚负责送货到小区门口,大家去自取。“当然买了!”响应者众。我们每次到超市,能拎的东西有限,很少买水果。不一会,群里就订了好几十箱,每箱5斤。到了约定的时间,邻居们定好间隔时间,穿戴严实下楼取货,遇见眼熟的也只默默地挥下手。小区门口停着一辆小货车,旁边已经卸下几十箱沙糖橘,物业同志给箱子做了消毒喷雾处理。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按照付款金额自己拿橘子。走前,我朝货车车厢里坐着的驾驶员挥手致意。突然,货车的驾驶室里展出一张红纸——是农村的那种自己裁的门对纸,上面写着四个字“谢谢爱心!”我的眼眶不由得一热。其实,对那个受损的果园来说,我们的购买能力简直是杯水车薪。
沙糖橘多汁香甜。我们在群里商量,让那位果农留个联系方式,我们各自发发朋友圈,为他义务做广告。疫情当前,我们能帮多少是多少。后来,听果农的那位亲戚说,附近真的有许多人联系买呢,她代表亲戚谢谢大家。
我的包中随时装着两张出入证,一张是自己小区的,一张是父亲小区的。拿到沙糖橘的当天,我就拎了两箱朝父亲家走去。一箱送给父亲,一箱准备送给在父亲小区值守的工作人员,感谢他们以人为本的仁爱之心。
小城通知各个小区封闭时,我就焦虑父亲咋办。父亲八十多岁,母亲离开后,他一直坚持一个人住,说是一日三餐简单随心,常备药品拿取方便。两个妹妹离得远,每天晚上,都是我回到父亲那里,带去点蔬菜物品,再陪他说说话。父亲生活能自理,搁在平时也没什么。但疫情来了,我担心父亲体质差,担心他散步时忘了戴口罩……小区封闭时,我把家里情况跟工作人员解释,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发我一张特别通行证,但一天只能进出一次。我还是有些顾虑,害怕“万一”降临到自己头上。一位志愿者热情地对我说:“放心吧,虽然限制出入,但我们会关照老爷子的。要不,我俩加个微信,随时保持联系。”“那太谢谢了!”我备注下父亲的具体单元楼号,放心地离开。一天上午,那位工作人员给我发来照片,是父亲戴着口罩在小广场散步,周围没有什么人,阳光温暖灿烂,像那位工作人员的笑脸。
因为值班或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期间我并不能天天待在家里。立春后,阳光格外明媚,步行往返单位和家,令人恍惚间忘记了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这个春天是寂静而哀伤的,但是,它又让我们遇见了另一种光芒。这种光来自每一个人的内心,凝聚着一股股暖流,同心协力阻击灾难。内心有爱,万物生情。这个不寻常的春天,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伤痛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