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 静 左芝梅
从6 月份秧苗的移栽到10 月份水稻抽穗,汶河幼儿园大班种植水稻的活动已经持续了3 个月有余。我园三楼平台“水培种植区”的水稻生机勃勃,稻穗正一天天成熟,稻谷颗粒越来越饱满,五块“稻田”黄澄澄的,仿佛是五块金黄色的地毯,还隐隐地散发着稻花香。幼儿们总喜欢在那里驻足观望。
10 月的一天,幼儿们像往常一样来到了种植园,细心的桐桐发现:一根稻穗上的稻谷少了几颗。“稻谷怎么少了?”幼儿们纷纷猜测:“是不是掉到地上了?”“是不是虫子吃了?”“是不是鸟儿吃了?”面对眼前稻穗的减少,幼儿们可伤心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水稻收获的季节了,如何保护我们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水稻?如何把保护水稻的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水稻收获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知识?我们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开展了“稻穗去哪儿了”主题活动。
活动实录一:稻谷怎么少了?
这天,幼儿们像往常一样来到了种植园,奇怪地发现了稻穗的变化。
桐桐:“这稻穗上面的稻谷好像少了呢!”
晓妍:“是的,这根上面好像也少了。”
奇奇:“对的,原先我这根上面的稻谷最多,现在一颗也没有了。”
木子:“那稻谷到哪儿去了?怎么会没有了呢?”
桐桐:“大家快来看,稻谷在地上呢!”
幼儿们捡起稻谷,捏了捏,发现全是稻壳。
活动实录二:稻谷去哪儿了?
教师带领幼儿们进行了讨论。
教师:“今天早晨,木子和几个小朋友发现我们的稻谷少了,还在地上发现了许多稻壳。那么,是谁搞的破坏,偷走了我们的稻谷呢?”
可儿:“可能是老鼠吧,我在乡下奶奶家就发现,老鼠会偷吃瓜子,然后留下一堆壳。”
柠柠:“是不是昨天大风刮的呀?”
乐儿:“应该不是的,若是大风刮的,怎么会只留下壳呢?”
辰辰:“难道是小鸡吃的?”
大宝:“我觉得不是小鸡,幼儿园没有小鸡。”
小宝:“外面的小鸡也飞不进来。”
杨杨:“会不会是小鸟呢?”
幼儿们觉得杨杨说得有点道理,老师也点头赞同。
活动实录三:侦察稻田“敌情”
讨论过后,大家每天都特别留意我们的水稻田。终于有一天,老师和幼儿们发现了“敌情”。
砚砚悄悄地来到老师跟前说:“我发现一只麻雀站在水稻田旁边的栏杆上。”
老师提醒幼儿们不要接近稻田,在远处蹲守,注意观察。
砚砚继续说:“老师,那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着什么。”
于是,老师带领幼儿们躬着身体,慢慢地靠近水稻田旁,发现了栏杆上竟站着一排麻雀,幼儿们数了数一共有十一只。真相终于大白了,原来是一群麻雀偷吃了我们的稻谷。
活动实录四:商讨秘密武器
怎样保护我们的稻穗,赶走麻雀呢?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有的说用声音赶走麻雀;有的说大家轮流看护;有的说用稻草人吓走麻雀;有的说用玻璃房或帐篷罩住稻田……
活动实录五:动手扎稻草人
经过幼儿们的投票,我们发现用稻草人赶走麻雀这一方案的支持率是最高的。于是,我们就启用了这个方案——扎稻草人,并将稻草人插进了稻田里。
幼儿们继续观察,发现稻草人这个秘密武器有明显效果,稻谷不再减少了,幼儿们顿时喜笑颜开。但三天过后,麻雀又来了。原来麻雀很聪明,它们发现了稻草人是“假人”,幼儿们失望极了。
活动实录六:搭建帐篷
再过几天水稻就要收割了,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稻谷没了,幼儿们焦急万分。于是,我们启用了第二个秘密武器——搭建帐子。大家分工协作,插竹篙、撑蚊帐,齐心合力地将一顶废旧的蚊帐搭建在我们的五块稻田上。
第一天,幼儿们听到不少麻雀的叫声,看到一群麻雀着急地在蚊帐四周盘旋。
第二天,幼儿们观察发现:偶尔还有几只麻雀光顾我们的稻田,但它们逗留的时间不长,很快就飞走了。
又过了两天,幼儿们发现麻雀再也没有来,大家欢呼雀跃:“我们的第二个秘密武器是最棒的!”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种植是幼儿既熟悉又陌生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接触各种植物,且会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极易产生强烈的种植愿望。因此,我园在三楼平台西南角设置了种植园,并将其分成三块,让每个年级组均拥有一块“绿色种植区”。大班“水培种植区”培养了多种水生植物,有马蹄莲、莲藕、荸荠、香蒲、菖蒲、菱角、水稻等。让幼儿经历种植过程,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丰富了幼儿的经验,更促进了幼儿的成长。
以水稻种植为例,幼儿们全程参与了水稻的插秧、灌溉、施肥、开花、抽穗、收割,见证了水稻成长的全过程。幼儿们置身于种植天地,探索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奥秘,收获植物成长时的喜悦。种植活动中,老师始终是观察者和支持者,紧紧跟随幼儿种植的过程。当幼儿在种植过程中提出“稻穗去哪儿了”的疑问时,老师适时地给予启发和鼓励,让幼儿们自己探索与发现,在一次次的探索后体验成功保护水稻的乐趣。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只有让幼儿自己动手,他们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才能提高探究能力。面对幼儿的疑问“稻穗去哪儿了”,我们有针对性地为幼儿创设环境,发放调查表,根据幼儿的奇思妙想,在水稻田里尝试使用扎稻草人、搭建帐篷等方法保护水稻,让幼儿带着问题与猜想,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灵活调整策略,丰富和发展认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种植活动是一项自主活动,应该让幼儿更多地自主选择,自发实践,自由体验。幼儿亲身经历了“稻穗去哪儿了”的探究过程,在实践经验中获得了“真知”,为保护水稻想方设法,合作搭建了“爱心帐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种植活动中,灵活调动幼儿对种植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更好地投入其中,在“躬行”中积累经验。种植水稻的这段经历,尤其是保护水稻这段插曲,是幼儿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也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