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满
【摘要】目的:探究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80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进行药物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80例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研究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6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42.5%结论:采用药物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289-01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其中的高发性病症。AMI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造成损伤或坏死,严重影响AMI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命安全。目前,在临床中常使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溶栓和介入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在AMI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不尽相同。介入治疗法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狀态,但不是所有AMI患者都有接受该治疗的条件。和介入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才是患者广泛接受的,且临床疗效较佳。AMI具有发作迅速且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如不及时治疗,极易造成患者猝死。因此,对AMI正确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生命和病情有重要作用。本次对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了药物治疗AMI的方法和疗效,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在(55~79)岁,平均年龄为(67±12)岁。发生前壁梗死患者11例,侧辟梗死患者9例,正后壁梗死患者21例,后下壁梗死患者28例,广泛前壁梗死11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不存在恶性癌变情况;③同意参与本项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患者;②长期患有慢性脏器病变的患者;③对相关药物禁忌的患者。两组间性别、部位、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方法。实时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其脉搏、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防止患者便秘造成血压升高,给予患者缓泻药;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提高血氧饱合度;进行抗血小板凝聚及抗凝,静脉注射硝酸甘油,推注肝治疗,提高血氧饱合度;进行抗血小板凝聚及抗凝,静脉注射硝酸甘油,推注肝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1.2.2研究组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维生素保护心肌,50 mg/d;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β-受体阻滞剂,逐步增加剂量,直到患者运动心率达到100~110次/分钟,静息心率为55~60次,分钟,逐渐减少药量至停药;使用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减慢患者心率;患者口服卡托普利,12.5 mg/次,3次/d。
1.2.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心电图检测趋于正常,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疾病发展得到控制;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各项生命体征趋于正常;无效:心电图未见改善,临床症状没有缓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出血、心源性休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和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和采取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P<0.05,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42.5%,P<0.05,见表2。
在抢救治疗AMI患者的时,应把保护心脏功能、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处理好各种并发症作为原则,争取在最佳救治时间迅速开展治疗,避免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AMI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促进心肌供血、阻滞梗塞面积、保护心脏功能等,对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溶栓等治疗。主要是为了抑制体内凝血分子功能,使血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力减弱,改善血液循环使阻塞心肌的血流量增加。本研究主要探讨药物治疗AMI的临床效果,对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维生素、β-受体阻滞剂、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等药物给予治疗,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疗效确切,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远远低于对照组,在药物治疗过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有所好转。综上所述,在临床上使用药物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