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2020-03-24 08:52:13赵婧李红闪王佳等
健康之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

赵婧 李红闪 王佳等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颈动脉外段斑块、颈动脉外段狭窄大于50%的发生率较高,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颈动脉外段软斑数、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等与对照組相比,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有13例出现颈动脉外段血栓,对照组未出现,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扁平斑数、硬宽数量、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等方面,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较高,常规的颅外段超声彩色检测,可评估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可为病因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091-0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诱因是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的硬化程度和病变特征,能够为临床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本文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组: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76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为(64.26±9.36)岁;病程1小时-2周,平均病程为4.2天。所有患者的症状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经过头颅CT或MRI证实。将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心肝肺等疾病患者排除在外。对照组:32名,20名男性,12名女性;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为(65.32±9.26)岁,均为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者。对两组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差异分析,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故两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检测时间为就诊后1-3周,对照组颈部脑血管彩色超声检测的时间为体检的当日。采用二维超声检测,主要显示颈部动脉、血管形态、内膜情况、斑块的数量,大小等指标。

1.2.2动脉粥样硬化判断指标

(1)IMT:颈总动脉内膜表面至颈总动脉中层外面的厚度即为IMT。

(2)斑块相关指标:IMT值大于1.2mm、比邻近部位厚度大于0.5mm、邻近部位MT值的1.5倍,当出现上述任何一个指标时,即为出现斑块。当动脉检测到斑块时,不论斑块的数量多少,均标记为1条斑块(+)动脉。未检测到斑块时,标记为1条斑块(-)动脉。依据超声情况,将斑块分为扁平斑、硬斑、软斑和混合斑四类。

(3)斑块积分法:利用Crouse计算斑块积分,忽略斑块长度,将斑块的最大厚度(cm)累加,即为该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总积分为两侧积分之和。当斑块积分介于0.11-0.5分之间时,判定为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介于0.51-1.0分之间时,判定为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大于1.1分时,判定为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

1.3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软件整理、分析数据,均数±方差(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及各指标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颈动脉外段斑块、颈动脉外段狭窄大于50%的发生率较高,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颈动脉外段软斑数、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等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有13例出现颈动脉外段血栓,对照组未出现,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扁平斑数、硬斑数量、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等方面,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诱因是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的硬化程度和病变特征,能够为临床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本文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

本次统计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颈动脉外段斑块、颈动脉外段狭窄大于50%的发生率较高,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颈动脉外段软斑数、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等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有13例出现颈动脉外段血栓,对照组未出现,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扁平斑数、硬斑数量、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等方面,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较高,常规的颅外段超声彩色检测,可评估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可为病因评估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
帕金森病伴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给予辛伐他汀联合美多芭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41例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23期)2016-12-22 12:46:12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上海医药(2016年23期)2016-12-22 12:37:08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分析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医学信息(2016年29期)2016-11-28 09:20:2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