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 胡雪霁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微创剔除术应用于子宫肌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同时评定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于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期间接收的子宫肌瘤患者62例,采用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微创剔除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记录两组临床手术情况以及临床应激指标。结果: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治疗用时有所增长,肠功能恢复用时有所缩短,手术中出血量下降,手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以及感染率降低,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研究组各项应激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更好恢复。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应激指标;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081-01
作为临床多见的一种育龄女性中发病率较高的病症,目前子宫肌瘤发病率逐年提升。同时年龄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病灶也会逐渐增大。因此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针对于此,文章将62例患者纳入研究中,评定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价值。
1.1临床数据
在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子宫肌瘤患者62例,采用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均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1)。入选依据:满足子宫肌瘤诊断依据。排除依据: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病症,子宫内膜癌,凝血障碍。
研究组中,年龄均值(34.25±4.50)岁,对照组中,年龄均值(34.41±4.35)岁。基线资料对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开腹手术,下腹部正中予以手术,找到肿瘤后切除,而后予以0号线伤口缝合。
研究组予以静脉—吸入麻醉,脐部上方气腹针穿刺,腹腔内压力13-15mmHg气腹后,放置在腹腔镜中。而后在腹腔镜指引下,腹部右下方穿刺,而后将助手钳放入其中,进行操作。最后30%垂体后叶素注射。腹腔冲洗,缝合穿刺点。
1.3观察标准
记录手术指标,应激反应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62例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计算,两组围术期基本情况以及应激反应纳入(均数±标准差)处理,行t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纳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证实有差异性。
2.1研究组和对照组围术期基本情况分析
表1录入结果说明,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治疗用时有所增长,肠功能恢复用时有所缩短,手术中出血量下降,手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以及感染率降低,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对照组中,1例(3.23%)膀胱损伤,1例(3.23%)因伤口脂肪液化延期愈合,2例(6.46%)切口感染,1例(3.230/0)局部血肿,1例(3.23%)肠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380/0。
研究组中,1例( 3.230/0)肩膀酸痛,总发生率为3.23%。两组对比x2=4.0260,P=0.0448。
2:3研究组和对照组应激反应情况分析
表2数据证实,经过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本身为一种应激源,会导致患者围术期阶段体内的激素合成,同时血糖以及血样飙升,严重应激反应出现。研究证实,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术期患者体内的高炎性应激状态会导致体内自我修复减缓,以此机体恢复能力加快。通过本次研究数据证实,和对照组对比来说,研究组手术治疗用时有所增长,肠功能恢复用时有所缩短,手术中出血量下降,手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以及感染率降低,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差異性(P<0.05)。研究组各项应激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建议对子宫肌瘤患者予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