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绍敏
(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21)
现阶段,水下炸礁技术已经成为航道疏浚等领域的重要技术形式,但施工作业后易出现浅点,通过何种方式有效避免该浅点尤为关键,也是施工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1]。通常,工程中以二次炸礁的方式处理浅点,此举应用效果较好,但存在成本增加、工期延长等问题,且在清理不全面的情况下,不利于港区船舶航行安全。
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本次整治建设范围为以西江三桥中轴线上、下游各200 m。西江三桥位于浔江龙圩水道河段,跨越浔江,上游距离长洲水利枢纽大坝轴线4.52 km,距长洲船闸下游引航道出口2.36 km,下游距离梧州西江大桥2.64 km。水下炸礁约12.92万m3,控制爆破约11.75万m3。水下爆破环节选用具有较好防水效果的乳化炸药,经塑料袋包裹后形成Φ100 mm、长400 mm的药卷,重量3.5 kg。击发单元选用8#防水金属壳工业电雷管,以非电导爆管作为传爆元件,并通过非电毫秒延期雷管顺利起爆。
不同于常规施工环境的是,水下地形地质较为复杂,岩石性能成为引发炸礁浅点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物理力学性能、内部构成以及岩石风化程度等多个方面,若岩石内部软硬分布不均且节理发育明显时,经爆破处理后极容易出现浅点。于本工程炸礁区,含有大量中风化板岩等多种类型的硬质岩石,经爆破施工后极容易出现浅点。
爆破参数若与实际施工状况不符,除了产生大量浅点外,还会加大挖礁难度。在工程中,重点考虑水的影响,以水下钻孔精度要求为准,必要时适当加大孔深与分布密度。炸药性能取决于各组分的用量情况以及抗水抗压效果,就水下爆破而言,必须选择性能良好的炸药,此举是控制浅点的必要途径。
水下炸礁施工环境复杂,若装药位置不够合理或是防水措施未到位,均难以确保炸礁效果,同时也容易产生大量浅点。
水下钻孔爆破的难度较大,质量控制并非易事,在水文、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极容易出现盲炮[2]。多孔爆破过程中出现盲炮,意味着炮孔间距随之加大,对爆破效果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的爆破石块过大,将无法有效处理残碴,也容易产生浅点。
在指定的房间内(必须铺设模板)完成药包加工作业,要求各药包长度均在2 m内,基于所用材料的不同选择最为合适的加工方法。具体加工流程为:使用3条竹片,通过品字形的连接方式将药柱夹紧,为此增设2个导爆雷管,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胶带与吊炮绳连接起来。在设置导爆雷管时,具体的段别需要交由技术人员确定,综合考虑自由面、施工作业环境等因素,段别布置的基本原则为:尽可能减小爆破振动,从而确保爆破效果[3]。
装药过程中,药包进入套管的过程中应遵循缓慢、匀速的原则,且要拉住吊炮绳,在竹竿的辅助下将药包有效置入孔内,通过对竹竿长度的分析确定装药情况,无误后使用粗砂填孔,避免药包浮出炮孔。
本工程钻孔环节以钻机船为基础平台,使用到100型中风压钻机,各船舶均适配6台,在边锚与主锚的共同作用下,控制船舶的移动(船尾主锚主要发挥出备用的作用,在库区与回流区的使用频率较高)。不同区域钢丝缆长度存在区别,前后主锚约400 m,左右边锚约200 m。
水下钻孔过程中,以电子图上设计的钻孔为基准,合理调度钻机船,引导其驶向指定的设计孔位处。钻进施工且到达指定深度后,压紧套管并将内部石碴清理干净,随后方可提钻,在套管的引导下将炸药柱平缓地置入孔内,为确保装药密实性,需使用撑炮竹篙进一步处理,使其进入孔底。
确定合适的网路连接方式是确保顺利起爆的关键,若各孔(排)之间的导爆管长度无法与后续孔合并时,此时需采取并联连接的方法,技术人员将其他导爆管尾端合起,随后在导爆管雷管周边设置导爆管(遵循的是均匀分布的基本原则),并有效包扎,通过防水胶布提升紧密性,要求包扎层数至少达到6层。
技术人员全面检查整个网络,在不出现漏接或错接现象后,便进入到起爆环节。为确保整个爆破过程足够安全,需遵循如下流程:发出预告信号,通过多次短哨声告知施工区域内的所有人员,做好警戒工作,将无关船舶与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内。发出起爆信号,此时需持续响起三次长哨声,且在现场安全工作完全到位后方可起爆。解除警戒信号,完成爆破施工后交由专员检查,在现场不存在安全隐患后方可解除,即响一次长哨声,钻机船随即关闭警戒笛。
经爆破施工后若产生浅点,将采用裸露爆破的方式加以处理,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辅助性爆破方法。若炸层厚度<0.7 m,直径>2.5 m,此施工情况下以水下裸露爆破为宜,否则需采取钻机船钻孔爆破的方式。关于单药包用药量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Q=△H×a×b×q0
式中,Q为单药包用药量,kg;△H为炸层厚度,m;a为药包间距,m;b为药包排距,m;q0为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
综合考虑石头形状以及浅点发生位置,合理加工药包后,将其安装在对应的石头上,使用预先准备好的砂袋(需使用细砂)压于药包之上,连接网路并采取安全警戒措施,在现场无误后方可起爆。结束爆破后清理杂物,技术人员检验爆破效果。
3.6.1 水下控制爆破布孔形式
为最大程度上控制爆破振动,工程中针对主爆孔至保护物这一区间采取了减振措施,布置主炮孔后,在沿线分别设置减振孔、预裂孔。施工中,减振孔共布置2排,预裂孔1排。注重爆破顺序,预裂孔需优先于主爆孔,具体有:顺利起爆预裂孔后,便进入到主炮孔爆破环节,由于在预裂孔爆破的作用下,会在主炮孔与保护物之间产生一条隔离带,同时减振孔具有优良的减振效果,因此,可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不会对其造成影响。钻孔施工中,遵循减振孔→预裂孔→主炮孔的流程,具体布置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水下控制爆破布孔形式
3.6.2 爆破参数
以陆上预裂爆破参数为基本参考,在水下预裂爆破施工环境中,设置有1排预裂孔,各孔间距均保持为1.25 m,控制好径向不耦合系数,以2~3为宜。不同深度装药量存在差别,底部加强,逐步向上所用药量随之减少,划分三大装药段的长度,加强段、中部段与顶部段三者的长度分别为装药段总长的0.2倍、0.5倍与0.3倍。控制好起爆顺序,预裂孔需优先于主爆孔,具体超前时间为100 ms。确定合适的线装药密度初值,具体计算方法有:
q′=0.127σ压0.5а0.84(d/2)0.24
式中,q′为线装药密度,kg/m3;σ压为岩石极限抗压强度,MPa;а为炮孔间距,m;d为炮孔直径,m。
通过松动爆破装药量的计算,确定合适的主炮孔用量
Q松=0.5×q×W3
式中,Q松为松动爆破装药量,kg;q为炸药消耗量,kg/m3;W为最小抵抗线,m。为确保爆破质量,需在爆区周边试爆,以所得结果为准合理调整爆区药量等参数,在试爆过程中需使用测振仪持续监测,掌握精确的爆破振动速度。关于本工程各爆孔的装药结构,具体如图2~3所示。
图2 主炮孔结构分布图
图3 预裂孔结构分布图
水下炸礁是整个港航疏浚工程的难点,其对于爆破技术提出较高要求,稍有不当将出现炸礁浅点。对此,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立足于现场地质情况,为之创建合适的施工方案,确定好爆破参数,选择性能较好的炸药等,顺利完成整个爆破施工作业,有效控制水下炸礁浅点,确保炸礁质量,给港口与港航疏浚工程创设良好的施工环境。
[ID:00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