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人书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03-14 03:57:38卢宇
中国书画 2020年11期
关键词:研究馆员国博学人

◇ 卢宇

2020年11月13日,“清代学人书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此次会议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主办、书画研究所承办,于国家博物馆办公区会议室召开,为期一日。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书画研究所继2019年“宋元碑帖暨明清书法研究”“以形写神:明清肖像画研究”学术研讨会后,根据学界前沿动态与国博馆藏特点举办的一次专题研讨,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期待。

本次大会围绕“清代学人”和“清代书法”,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藏品,展开了深入研究与讨论,其中部分文献藏品为首度公开。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丁鹏勃在开幕致辞中引用唐代张怀瓘书论《书议》的“先文后墨”说,概括总结出清代学人书法的特点与影响,明确是次研讨会对国博业务工作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学术价值。国博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陈煜介绍了国博馆藏清代书法与文献的收藏及研究概况,指出相关馆藏达万余件,系统丰富。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能促进以国博馆藏为基础的清代学人学术与书法研究;希望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博物馆业务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与具体参考。会议邀请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书法杂志社等近20家文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社会团体的20余位专家学者。应对北京市“加强秋冬疫情防控”的要求,研究所最终拟定18位专家学者代表就“清代学者书法的宏观考察”“清代学者书法的个案研究(上、中、下)”两个议题发表演讲。朱天曙教授、邓宝剑教授、陈志平教授、叶培贵教授主持四场分议题。会议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馆藏清代学人作品研究

学术研讨会现场

《清代学者象传》与“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人书法不仅是馆藏清代学人作品代表,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学者象传》是一套以图像为主题的清代肖像画合集,是了解清代学者形象的重要文献。国博研究馆员朱万章聚焦于该作,从第一集作者叶衍兰的书风,作者对张照、王学浩、翁方纲、伊秉绶、黄易、黎简、邓石如等清代学人书法作出的评骘,晚清民初学人题签等方面对该件文物作出了系统性阐述,深度解析了清代学人书风与学人书法在晚清语境中的影响与传播,全面彰显出该件文物对呈现清代学人群像的重要价值。“小莽苍苍斋”是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的书斋名。田家英一直对清史具有浓厚的兴趣,为了收集资料,撰写一部新清史,他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十余年不辍地搜集清代学者墨迹,至20世纪60年代,其收藏已具规模,成为多方认可的个人辑藏清儒翰墨之最。这些藏品的时限以清朝为主,跨越300余年,涉及的人物有学者、书家、官员、文士,500余位,除了中堂、楹联、横幅、册页、手卷、扇面等形式的墨迹,还有大量清代铭墨、铭砚和印章。国博副研究馆员陈庆庆通过《“小莽苍苍斋”收藏清代学人书法管窥》主题演讲对此批馆藏情况与已经获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整体介绍。国博首批博士后郑博文依据其中的《吴伟业致梁维枢》书札,通过详细分析文本内容以及国博等单位收藏的其他作品,纠正了学界对吴伟业书风的刻板印象,指出吴伟业书法风格中苏轼的成分并不多,更接近于学习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的路线,仍是清代初期比较重要的一种风格类型。

会议也不乏围绕馆藏其他作品的研究。国博馆员晏小飞借由回顾康有为的碑学理论和书法实践历程,首度公开了数件馆藏康有为墨迹,获得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博士后卢宇通过对王文治《行书梦楼诗翰卷》进行考述,从学人交流、乾嘉科举试律等角度展开讨论,为相关领域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清代学人书法风尚研究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在总结清朝学术的演变过程时说:“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清朝学人书法研究大体与这种学术风气相颉颃,又有自己的发展路径,整体形成出复古求变的思潮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邓宝剑通过系统性的语义分析,指出清代书家在阐释与运用前人“平腕”“回腕”“使转”这几个笔法概念时发生了误读误用,例如“平腕”从关联于双钩执笔的朴素描述变成一种严格的规定,“回腕”从运笔的动作变成了执笔的姿势,“使转”在包世臣的解读中特别地凸显了“转”而忽略了“使”。进一步得出结论:这些概念在清代书论中发生了意义的歧出,但却发展出清代特殊的书法艺术风尚,比如对篆隶笔意与奋力运笔的崇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教授叶培贵的演讲对清代篆隶北碑书法发展路径作出了重要补充—篆隶北碑自身有“文人化”的发展路径,区别于吴昌硕等偏于“艺术化”的。他认为篆隶的复兴与学人关系本来甚深,北碑兴起后,文人也多有投入。因视为余事,且又随时浸淫于笔墨文章,故实际上篆隶北碑在清代有至少有双线,一线是偏于纯艺术化的,在笔墨表现上的贡献引人注目,长期成为焦点,也使得书法史写作上,形成了“金石”代“书卷”的单线发展观。另一线少有人意识到,即发轫于清后期碑帖融合发展的,在民国时期和当代被发扬了的“文人化”的发展路径。这一发展路径的有效指出,对于理解与重新赋予罗振玉的篆书、梁启超的隶书和北碑、商承祚的篆隶等书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李洪智以岭南学人陈澧书法为例,多维度地揭示出清代学人书法具有群体内互相陶染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出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以身份认同为基础。与会专家们以自身过往研究为例就此达成了共识,认为对这种现象的爬梳有助于更加明晰地认识书法史上典范书家之外的授受谱系,对全面理解清代学人书法审美风尚具有重要意义。其后,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陈澧卷)》作者吴嘉茵对之进行了补充性演讲。值得一提的是,国博副研究馆员谭斐从清末女书家书画助赈这一社会活动出发,在学人书法风尚对社会的具体影响方面以启示。

三、清代学人书法个案研究

金石学在清朝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导致书法领域中的变革。清代学人以全面研究古代遗存为目标,深感于既有文献之不足,遂将先秦、两汉、六朝金石文字实物作为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加以收集整理。金石学的兴盛引发了学人对书法历史材料的全面发掘与把握,以此为基础,学人展开对金石书法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暨南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陈志平聚焦于晚清学人张裕钊,对张氏的书法成就作出了总结。之后用其与邓石如进行比较,在自身论书“邓石如为王羲之、颜真卿、苏轼之后之第四人”理论体系下,提出了张裕钊为晚清碑学之集大成者的论点。一直以来,学界多视晚清学人刘熙载为传统书法理论的总结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据此展开研究,通过刘熙载学习颜真卿书法的三“要”观揭示出其中的思想成因与精神内核,并对刘熙载学颜书法实践和存世作品进行讨论。考据派学术风气对帖学书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考据学讲究考证分析的风气渗透到相关学人的书学取径与具体实践中。活跃于乾嘉时期的翁方纲为此中代表。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尹一梅通过论述、考证故宫收藏的翁方纲两件书迹,从一侧面展现出翁氏是如何审鉴考证、习字书写的。演讲展示出的一系列出于考鉴目的、终于观点的翁氏书于碑帖拓本上的小楷跋文,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金石气息。尹一梅认为:翁方纲积淀深厚的学问、勤恳认真的态度、坚固扎实的书法功底也于字里行间显露,在稳重平正中展现出个性风采,是乾嘉学人书法的代表性案例。清代碑帖鉴藏风气的兴起,是乾嘉以来的金石学和考据学兴起的必然结果。清末民国书坛中曾熙为一代表人物。国博副研究馆员王高升指出曾熙是为数不多五体兼擅、融会碑帖的“全能型”书家,时人对“颤笔”笔法的误读和后人的穿凿附会导致长期以来曾熙的艺术成就和研究价值被学界低估。他通过总结分析曾氏“求篆于金、求分于石”和以大篆统摄各体的书法实践和书学观念,对其书史地位以重新审视与探讨。就此,是场主持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教授叶培贵即席提出了“曾氏后世书史地位不高是否即是因书法主流与‘颤笔’的疏离造成的”推测。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李洁冰关注到清代徽州地区书家善篆隶者众多,精篆刻者也甚众的地域风气,她围绕巴慰祖展开的个案研究引起了关注。

四、以清代学人隶书为主的研究

清代是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学人群体在继承汉隶基础上加以创新,创作出不同风格的隶书体势,使得隶书书写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汉隶碑刻的取法从清初受制于帖学书风趣味,到乾嘉金石学者通过对“隶”与“八分”的探讨,促进了篆、隶、八分、楷诸体笔法的贯通性理解,碑学帖学由分而合,互为补益。王澍、金农、陈鸿寿是此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学人,在隶书方面取得了公认的书史地位。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明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国家二级美术师王赫赫,分别以《王澍<积书岩帖>看清初隶书观念的冲突与发展》《金农漆书之外的天真烂漫》《陈鸿寿书法的趣味》为题进行了演讲。

王澍隶书观念基本涵盖了清初隶书讨论中的核心论题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乾嘉以后讨论隶书的重要参照与依据,其思考、阐释的范式在北碑倡兴及碑学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授张冰通过《积书岩帖》《虚舟题跋》《竹云题跋》三者勾勒出王澍隶书观念的轮廓,并置之于清初隶书的背景中,明晰了王澍的贡献与成就。金农漆书与陈鸿寿隶书不仅是二人的主要成就所在,亦是清代学人书法的代表性案例。副教授刘明才通过研究指出金农漆书实源于其对自己成熟隶书风格的进一步极端化推演,并提出了金农行草书是以其隶书短促收敛的特点为基调,为金农书法成就的真正代表的观点。二级美术师王赫赫从陈鸿寿艺术整体风格对其隶书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把握,进而揭示出以陈氏为代表的学人群体是如何艺术地营造出闲适文人形象。

结语

学者演讲结束后,多位学者分享了会议感言。国博研究馆员朱万章对研讨会作了总结。他指出,清代学人既善读书治学又善书,具有鲜明的特征。清代学人书法的研究在是次会议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但提出、解决了新问题,而且使用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一定程度地呈现出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清代学人书法的藏品是国家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特色所在,虽然较为丰富,但尚缺乏较为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本次研讨会凝聚了馆内外的学术力量,是针对这一问题作出的一次具体探索,初步构建出可以应对此需求的学术平台,对于国博的研究者和办事人员与主流学界的交流、沟通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今后举办相关专题展览、研讨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与会学者达成共识: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全面呈现清代学人书法研究现状的交流会议,更是一次具有前瞻意义的学术盛会。学者们乐观地表示,在研究人员梯队渐趋合理、学术交流渐趋高效的当下,围绕国博馆藏展开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不断丰硕之未来是可以预见的。

猜你喜欢
研究馆员国博学人
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研究馆员
曲园学人
李开岭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6
中国国家博物馆智慧国博建设的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1:34
国博展出元代瓷器大家族 揭开元代瓷器历史地位
艺术品鉴(2019年6期)2019-09-02 01:36:46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近代史学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36
勘误
李开岭
国博为新入藏文物办特展
中国收藏(2015年10期)2015-11-05 1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