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洋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1982年联合国对国际标准的老龄化界定为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占人口总量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十,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七。据国家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为1.2亿,占总人口数的1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8000多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14岁的人口占比22.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为2.49亿,占总人口数的17.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66亿,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1.9%;而0-14岁的人口占比降至16.95,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根据数据反映出我国老龄人口增加速度快且规模大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伴有空巢化、高龄化、少子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及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特点,且在未来20年将是我国老龄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事实表明,我国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社会问题,这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适当有效的应对措施。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政策。201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养老领域要推进“互联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90年代,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优点众多,为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以年轻一代为主,30岁以下的网名超过总体网名的一半。同时,老年群体正逐渐在接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变化,互联网也不断向老年群体拓展。而使用网络的老年人通常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衰老,会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拥有更多的社会联结。据此,互联网在促进老年人积极老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1)通过整理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相关文献,探查我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2)进一步研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使用是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1)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政府或社会应该提供哪些与之相适应的服务。
2)每个老年人生活环境不同,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也不同。帮助老年群体全方位的认识互联网,调动其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以更好的满足养老需求。
本研究着眼于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服务的研究。进而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主观幸福感。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互联网和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服务相关的文献资料,期刊、专著、硕博士论文等,深入研究老年人互联网的使用的现状,以及互联网的使用怎样影响他们真实有效的心理需求,互联网持续在老年人生活的渗透下,社会或国家又该提供哪些与之相适应的服务。
G.koopman-boyden(2009)等指出,老年人使用网络和邮件等会提升主观幸福感,提高社交活动的参与度。Susan K.Green(1984)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应该积极主动使用身边的互联网,通过网络使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减少老年人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等。Godfrey(2009)的研究表明,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老年人与外界的接触度,增加老年人的社交联结,且通过研究指出应该为老年群体开发简单习惯操作的信息化产品。
洪建中等(2015)认为,网络的联结使老年群体感受到了更高的社会联结,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的使用能使老年人更好的共情于他人,有助于老年人因为离退休、身体健康欠佳等带来的社交障碍。孟伦(2013)指出,互联网能使老年人与远在异地的亲人保持联系和沟通,弥补了缺失的社会角色,提高了自我认同感。许肇然等(2017)研究证实,网络的使用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和生活幸福感,满足了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宋士杰等(2019)认为在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可选择的前提下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社交的需要。沈利等(2017)调查发现,使用互联网对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社会联结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耿协鑫等(2014)指出,老年人接触网络游戏,对身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方面都有正面效应。
1)互联网。互联网指将两台计算机或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互联网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查阅资料、社交、玩游戏和网上购物等都是互联网的一大功能。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老年人心理需求。需求反映了个体生理或心理的不平衡状态。而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学者刘颂(2004)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生活安全、行为意义和社会尊重;傅双喜等(2011)在研究中将老年人的需求分为生理与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认同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代巧蓉(2000)指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求助需求、亲和需求、成就需求和依存需求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层次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后又将五个层次增加到七个层次,新增了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当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可能滋生更高级和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为我国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互联网时代下,老年人在生理需求、社交需求、认同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都表现出与过往不一样的状态。
我国人口年龄老化的基本国情,是我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关注老年人,不仅仅要给与他们物质上的关怀,更要在精神层面、心理层面让他们得到满足。如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他们的积极老化已经成为全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下,老年人的生活正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了更多满足。
我国学者认为,生理与安全需求仍在各项需求中占主体地位(梁小利等,2019)。从居住情况看,同子女居住和在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接近半数,与老伴居住的占半数,独自居住的占比极少。家庭结构逐渐朝小型化趋势发展,独居老年人的比例增加。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呈下降趋势,各类慢性疾病威胁着他们的健康。因此,老年人愈发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随之,生理与安全的需求逐步上升。而随着互联网的渗透,网络上各种资源很容易便能获得。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老年网民的网络活动基本以浏览网络新闻为主,浏览网络新闻的比率达超过五成。关于健康类的讲座、文章、视频等等更是成为老年人的首选,他们逐渐学会在网页上浏览与健康有关的文章,学习一些基础保健知识。互联网在老年群体间的逐步渗透,在老年人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满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交软件的逐步发展,受众群体越来越多,老年网民也随之增加。他们通常使用如QQ、微信等应用软件进行社交,通过这些软件和远在千里的亲朋好友进行情感交流。互联网所具有便利性、及时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提升主观幸福度。老年人通过互联网不仅能增加他们与社会沟通,而且能够保持和拓展与社会的联系,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要,提升其社交满意度。
自我认同受职业、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工作性质,将其划分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一般受教育程度都较高,从事多为思维、分析能力、人际交往等的工作,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养成了敏捷的思维、心态和交往能力。因此,自我认同度水平高。相对于体力劳动者,他们大多受教育水平都较低,工作繁苦,薪资较少,为生活劳累奔波。他们对精神建设需求和关注度较低,自我认同水平也随之下降。由于自我认同水平受职业因素影响,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者的自我认同需求更高。
学者认为传统的老年人受健康状况和社会角色变化等因素影响,参加社会活动的意向和频率较低,自我实现需求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更多老年人选择了多元化的生活。特别是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影响,高知和高收入人群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和需求(孙璐熠等,2014;靳永爱等,2019)。
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有自身的特点,探索这些特点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将更好的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服务,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发展。
Choi认为,从老年人使用网络的年龄构结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来看。使用网络的老年人大都在60至70岁之间(Choi, 2011)。而70岁以上群体在满足社交、生理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时,同样或者更需要互联网的渗透。
Choi研究指出,接触互联网的大都是学历水平较高,退休前大多从事教师等脑力劳动的工作。而CNNIC报告称,因为不懂电脑、网络技能和拼音,文化程度限制了他们上网,且这类人群占绝大多数。
据调查结果反映,大部分中老年人主要是通过子女或亲朋好友教授来学习使用互联网的,也有一部分通过自己摸索逐渐学会使用网络。其中通过自学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网民占整体网民的一半,通过家人教授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网民也接近整体的一半,二者比例相当。除此以外,其他的学习途径也起到了有效的效果,如社区组织的学习、老年网络学习班。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社会上中老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亲友教授和自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对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支持仍有待加强。在信息化时代与老龄化同行发展的状态下,中老年人没有有效手段融入互联网时代的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反思。
从使用内容来看,老年人对网络功能要求不高,通常通过社交软件聊天以及浏览网页。而国内数据显示,中老年网民的网络活动也是如此,其他如购物、玩游戏等的活动占比极少。
在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养老的政策下,鼓励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提高互联网的使用率,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交、认同、生理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携带便利、性能优越,能够满足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大多数需要。但在一些较落后的地区,网络的覆盖以及智能手机未在老年群体间大面积普及都是系列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覆盖贫困地区及偏远山区等的网络;在老年人购买智能机时给予一些补贴。针对市场而言,开发与老年人使用习惯相适应的应用软件。根据老年人的需要,精准化的提供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在老年人获得软件的同时,还应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老年人熟悉和使用这类产品。家庭成员可以指导自家或别人家的老年人使用其所需要的软件,形成反哺。社区可以开设一些课程或是培训项目,培训老年人熟悉各项网络功能。社会媒体也可以开展增加一些“老年人如何使用网络功能”的视频、讲座等。
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认同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社交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从而,孤独感降低,逐步实现有意义的积极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