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资源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2020-02-26 15:41:19
卷宗 2020年28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文化

何 冰

(呼和浩特市文化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化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精神层次的需求,尤其是对优秀文化的需求愈加强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已纳入国家发展的层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自2015年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升,“大文化”格局正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着文化惠民的成果。

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建设,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对当地人民群众产生吸引力、感召力,才能奠定自己的根基。而特色和品牌的形成,需要建立在深入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呼和浩特地域文化形成于人与环境的本质交换过程中,形成于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过程中,所以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是文化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元素,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发出不同的文化品质。呼和浩特地域文化就是在呼和浩特这一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括呼和浩特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内容。

呼和浩特虽然仅有400多年的建城史,但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呼和浩特地区是中原汉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0万至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经生活在这一带,创造了大窑文化。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在呼和浩特平原设置了云中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云中”为秦朝36郡之一。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在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建都,北方”十六国”的分裂得以统一。随之将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族”安置大漠南阴山下的平原上驻牧,呼和浩特便有了”敕勒川”之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描绘的就是该地美丽动人的风光。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称为”白道川”。唐朝曾设置”云中都督府”和”定襄都督府”,五代十国时期,称呼和浩特平原为”哈罗川”,为契丹所占据。公元10世纪初,契丹建辽后,这个地区始置丰州,属西京道(今大同)管辖,此后这个地区又称为”丰州滩”。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呼和浩特仍称丰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达延汗之孙阿拉坦汗于明嘉靖年间率土默特部迁徙”丰州滩”驻牧,并于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在呼和浩特境内兴建”板升”(蒙古语意为房舍)。阿拉坦汗化干戈为玉帛,与中原地区展开和平互市,并接纳大批内地来的汉人,使这里的农牧业生产开始复兴,商贸也为之活跃。从此,呼和浩特以”土默川”著称于世。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阿拉坦汗动土建城,该城建成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1581年阿拉坦汗去世后,其妃子三娘子为各族人民的团结作出了贡献,人民也把呼和浩特称为”三娘子城”。17世纪30年代,清政府为镇守边疆,进一步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修建了一座供满州八旗军驻扎的城池,命名为”绥远城”。清代”归化城”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康熙年间,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的回民商队常旅居”归化城”,山西大同、右玉的回民也迁徙到”归化城”定居,该城逐渐形成蒙、汉、回、满等民族聚居的城市。

呼和浩特悠久厚重、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是呼和浩特发展公共文化的重要资源。如呼和浩特作为中原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碰撞、交流的要冲之地,其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如昭君出塞,就可以成为呼和浩特建构民族团结城市的公共文化资源。

内蒙古草原曾经是召庙的王国,历史上曾有近2000多座喇嘛教寺庙。而呼和浩特建城400年以来,长期作为内蒙古的宗教文化中心,因而被誉为“草原召城”。大召,又称“弘慈寺”、“无量寺”,兴建于明万历六年,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佛教寺院。明万历十四年,即公元1586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主持开光法会。佛教名著《甘珠尔》经,最早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蒙文翻译。席力图召,汉名“延寿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也是在明万历年间建成,清康熙时重修并扩建。五塔寺,汉名“慈灯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五塔寺街。现在通称的“五塔寺”,原是慈灯寺内的一座建筑,后来慈灯寺的其他建筑荡然无存,仅剩这座金刚座舍利宝塔,一座塔承接了一座寺的余韵,塔也就成了寺。

呼和浩特文化的繁盛,造就了呼和浩特庙会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内涵。如今,大召文化庙会成为展示呼和浩特民俗文化的大舞台:秧歌、高跷、旱船等民间社火表演;蛋雕、剪纸、吹糖人、做糖画、布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习展示;游九曲、绕龙柱、文庙祈福等传统年俗活动;以蒙古族新年前后举行祭火、祈福等活动和大召塞上老街西口春节期间的蒙古族婚礼展演;大观园剧场惠民演出;春节元宵节民俗展;心有所“鼠”相亲会;相声小品专场、二人台、晋剧等传统剧目演出……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呼和浩特的瑰宝,是呼和浩特城市的灵魂、精神和血脉,反映了呼和浩特人民不同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也为呼和浩特建设文化强市注入了不竭源泉。

那么,怎样以呼和浩特地域文化助推公共文化发展呢?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把呼和浩特地域文化这一“软件”纳入“硬件”之中,使“硬件”基础设施的功效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呼和浩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各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普遍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依托这些“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在重点突出呼和浩特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可以把呼和浩特地域文化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各种民俗节庆活动、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而且使百姓在参与过程中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优秀文化,更了解创造这种优秀文化的呼和浩特人民,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真正惠及于民。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呼和浩特之旅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谁远谁近?
呼和浩特
草原歌声(2017年4期)2017-04-28 08:20:43
美丽的呼和浩特
小主人报(2016年1期)2016-12-01 06:22:57
文化之间的摇摆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