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设全球活力城市的四个维度

2020-02-24 07:12:20闫志攀
开放导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州

[摘要]活力城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表现形态,也是国际大都市的顯著特征。广州将国际大都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愿景,必须着眼于提高城市活力。要将广州放入全球活力城市评估框架内,从经济活力、创新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四个维度,与全球22个热点城市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短板和差距,研究广州如何提升四个活力,建设全球活力城市。

[关键词]全球城市 活力城市 广州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20)01-0092-07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18年度重大课题“广州建设全球城市:指标体系与国际比较”(18ZDO01);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青年课题(19QN009)。

[作者简介]闫志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战略、产业金融。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期间对广州明确提出“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确定广州“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这一新的、更高品味的城市发展定位……这些是新时代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活力的重要遵循。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广州建设全球活力城市是国家使命担当。

一、广州建设全球活力城市的

评估框架与国际比较

(一)指标构建与样本城市选择

本文经梳理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全球活力城市是指对全球经济拉动性强、创新活跃、社会环境和谐有序、文化实力和感召力强劲的国际大都市,据此确定“经济活力”“创新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四个一级指标,并根据关联性和重要性原则确定十二个二级指标。

在权重的确定上,本文采用了专家打分法,广泛征求智库专家、政府官员、文化领域专家学者等的意见,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各级指标权重,最终确定的全球活力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关于样本城市的选取,在充分借鉴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日本森纪念财团、科尔尼咨询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对城市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分别选取全球顶级城市中的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全球一流城市中的新加坡、首尔、芝加哥、迪拜、悉尼、法兰克福、香港、洛杉矶、莫斯科,全球区域性先进城市如雅加达、约翰内斯堡、孟买、墨西哥城、圣保罗,以及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共22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二)广州全球城市活力总体水平的国际比较

通过对比国内外主要对标城市可以看出:

第一,全球活力城市整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梯队,伦敦、东京、纽约、巴黎、北京等城市为第一梯队,是目前全球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精英城市,未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人才库和改善环境质量将有助于这几座城市的下一步发展。深圳、上海、新加坡、香港、迪拜、洛杉矶、广州、芝加哥、首尔为第二梯队,悉尼、孟买、法兰克福为第三梯队,雅加达、莫斯科、墨西哥城、约翰内斯堡、圣保罗为第四梯队。

第二,所选城市都是传统意义上富有活力的区域性经济龙头,这些城市在一些传统指标上表现良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产业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需要通过更加重视吸引、培养人才、吸引创业者、加强环境治理、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等举措,不断提升城市活力水平。

第三,广州总体位居第二梯队,第12名,目前在一些传统指标和部分体现未来竞争力的指标方面表现较好,这将为其未来城市活力的提升提供新的动力。但是在创新活力方面的短板也较为明显,排在倒数第4名。同时作为千年商都,如何使老城市迸发新活力,是广州新时代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分项评价

1.经济活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目标和要求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强调要构建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清理妨碍形成统一市场的各项规定和做法。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亟需通过充分竞争来刺激各经济主体释放经济活力,在此阶段,现代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尤为重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更应当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率先发力,以“环境高地”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广州在22个全球城市中位居第二梯队中的第三位,显示出较强的经济活力。广州在该分项指标上表现较好,主要原因为受益于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广州获得全球领先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近三年人均GDP增长率”指标上排名第四;大力推行宽松和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放宽企业落户条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增加企业登记、税收申报等方面的便利度并推出“一揽子”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广州在“近三年新增上市公司数”指标上较为亮眼,排名第四位,在“近三年商事主体增加数”指标上排名第九位。但在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力上还存有一定隐忧,主要体现在包括京沪深广在内的国内城市均存在“经济自由度”较低的问题,如广州在全部样本城市中居于倒数第三位。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放松政府管制,让市场更加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

2.创新活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创新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要不断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做到“五个创新”:创新发展观念,深刻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在广州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企业管理理念和方式,不断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创新产业产品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合力;创新政策支持,增强促进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

广州在“创新活力”指标上位居第19位,列于第三梯队的倒数第二名,与全球一线城市对创新引领力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创新能力指数”分项上,广州位于第20位,不仅显著落后于“纽伦东巴”等传统创新龙头城市,也落后于京沪深等国内其他一线城市。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广州以创新的应用端见长,在创新资源的推广应用、创新产品市场的建设上名列全国前茅,但是在创新的基础能力端建设方面,尤其是基础研发等方面较为薄弱,而恰恰“科研能力”等基础研究是当今国内外机构评价城市创新水平的关键指标。广州下一步除应继续加大对创新应用端建设的投入外,还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工作,采取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创新团队、研发力量等措施;在“PCT专利数”分项上,广州位于第14位,远远落后于深圳和北京,较上海尚有一定距离。下一步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专利保护,加快专利成果的转化利用。

3.社会活力:提升综合城市功能的主要抓手

城市发展的逻辑是“业兴人,人兴城”。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升综合城市功能,首要的是吸引各方面人才,不断提升社会活力,让人才资源充分涌流,并进入城市的生产体系运作当中,为提升城市功能贡献才干。城市功能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现,一座城市的竞争力越强、影响力越大,人才也会为之吸引并集聚,社会就会充满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70年广州的发展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激发了蕴藏于社会的巨大活力。作为常年活跃在中国南方的千年商都,广州社会活力方面在22个城市中排名第6位,这要归功于较快的人口净流入速度和数量:在“近三年人口净流入量之和”分项上,广州在全部城市中位居第3,这主要得益于广州出台的优厚和宽松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设立人才引进经费、放宽人才及其家人的落户等。但在中端人才市场上,据企业调研情况反映,很多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型人才上面临严重短缺的问题,下一步广州要在引进中端人才上更加发力。在“社会组织指数”分项上,广州位居第21位,这主要由于国内审慎的监管大环境,官方对于申报设立社会组织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4.文化活力: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根本要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在城市发展中起到引领与支撑作用,文化品位赋予一个城市以活力与魅力。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就要持续强化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功能,不断激发广州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成高品质的文化产业,把文化的活力融入城市的发展进程。持续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让广州这座老城更具迷人魅力,让广州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

从文化活动分项结果来看,东京、伦敦、巴黎位居前三位,广州在文化活力上居于第二梯队,表现尚可,总体排名位于第11名。作为亚运会、篮球世界杯等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以及拥有在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方面的传统优势,广州在“全球运动影响(GSI)城市国际赛事举办数”分项上排名第10位。下一步要着力办好篮球世界杯等大型赛事,加大场馆建设力度,巩固好广州体育名城的传统优势。在“艺术节和节庆活动”分项上,广州位列第13位,主要是因为广州历来是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中心地,传统节庆活动较多。在“国际旅客”分项上,广州位列第9位。主要是因为广州拥有发达便利的交通网络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过境旅客居多,下一步要增强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在“入境旅游及入境过夜旅游人数”指标上取得新进步。在“城市娱乐消费活跃度”分项上,广州位列第10位,得益于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常年居于全国第三,传统消费乃至娱乐消费都非常活跃。下一步要推动消费升级,赋予消费更持久的生命力。

二、提升广州城市活力的对策建议

(一)以竞争中性的营商环境激发经济活力

1.以竞争中性的营商环境,吸引各种所有制企业来穗展业创业

继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广州需从以下方面进一步突破。一是参照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设立的指标体系,确立广州营商环境总体评估框架,对标国际先进模式,尽快建立和发布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的“广州标准”。二是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中重新弘扬崇商重企文化,全面开展相关宣讲,改進监管理念,减少执法“扰企”,并将之纳入巡察整改和主题教育;同时,扩大优化政府官员联系企业机制,对优质企业探索试行政府定期或不定期派驻特派员制度,随时帮助企业协调或反映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三是全面落实企业“国民待遇”,在财税奖补、土地拍卖、人才政策、政府招标、项目申报等方面,除国家有关规定外,全面清除国有与民营、本土与外资的政策差别和歧视性规定。四是完善和落实“容错机制”。全面落实广州市纪委牵头制定的《关于支持改革创新宽容失误的意见》,适当提高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国企决策投资新兴产业项目的风险容忍度;推广海珠区行政服务“容缺受理制”,向社会明确公开“可容缺材料”“补齐方式”和“容缺时限”。五是提升政府决策与政策透明度。全面规范政府项目申报中的指定中介服务行为,研究制定适合全市各部门各区统一执行的标准化办事程序,减少执行标准不一、解释不同的现象。

2.为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提供更加平等的条件

一是着力推动市属国企改革,以改革释放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引导市属国企更加注重自身的运行效率及商业项目的风险收益分析,消除投融资领域的“国企信仰”,将“僵尸”国企占用的信贷资源释放出来。向市属国企施加外部预算硬约束,使国企与外企、民企一样平等使用各类要素,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广发银行、广州银行、广州农商银行等机构转变经营理念,更好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大“金融科技”等手段的运用,缓解民企信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动服务尾端市场。三是探索针对民企的税负适度补偿机制,在南沙、黄埔等区探索建立市区街三级财税补偿返还体系,力争使民企实际税负稳定在合理水平。

(二)以产业高端化释放创新活力

科技与创新是推动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动力,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科技与创新成果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新经济与新动能的发展与壮大。提升创新活力的关键,在于着力营造适宜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促进广州产业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建立有利于获取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相关的技能和其他要素的政策环境,规范政务服务,提高企业信任度并降低交易成本,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1.提前谋划新经济、新产业规划

借鉴上海、深圳等市做法,加快制定前瞻性强、体系完整的广州现代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突出对新经济、新产业的规划引导,以产业规划引导企业的投资与发展,使之更好发挥推动广州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作用。

2.加强前瞻性产业政策研究和储备

吸取P2P、网约车等新业态、新模式的管理教训,超前研究新经济发展规律和监管范式,尽快形成理论共识;及时更新政府产业指导目录,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做好行政管理准备,形成政策储备,以匹配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3.加大优质产业载体供给

持续推进工业同区提质增效和村镇工业同、专业市场整治提升工程,稳步推进价值创新同区2.0建设,释放更多优质载体并推动向优质大中型企业集中;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施推进广州高新区“扩区”计划;积极落实新型产业用地(MO)、产权分割等政策,加快相关实施细则落地操作。

4.发挥好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头部企业的投资孵化功能

实施以“市场换投资”的投资方略,充分发挥腾讯、阿里等巨型平台企业的投资孵化功能,引导它们在布局广州市场的同时附加条件要求其成立科技金融等平台,并积极参与投资孵化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此外,要吸引规范、正规的各层次融资平台进入,争取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升格为人行南方总部,加快创新型期货交易所落地。

5.运用政府采购手段优先支持本土优质企业发展

在不违反政府或公共项目招投标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多采用定向邀标、单一来源模式选定政府采购项目提供商,尽量为本地优质民企或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机会,助推其做大做强。此外,要继续办好广州创新英雄故事会,让来穗创新创业成为广州新时代活力源。

6.深化拓展区域产业一体化

借鉴深莞惠、深汕合作区产业一体化模式及案例经验,推动广州与周边城市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孵化+产业化”“总装+配套”等多种产业合作模式,探索制定“广佛肇清云韶”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扩大广州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催生一批跨区域龙头企业崛起,同时,着力吸引腹地部分总部企业迁入广州。

(三)以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和宜居宜业的人文自然环境培植社会活力

进一步提升“社会活力”,关键在于“人”。广州要提供更具包容性、开放式的公共服务和宜居宜业的人文社会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一是大力吸引港澳青年人才来穗创新创业展业;二是开展“多主题”关爱行动,增强来穗人员的身份认同感;三是统筹兼顾,解决好来穗人才随迁子女的教育、医疗等诸多现实问题,对在穗重点总部企业周边子女入学、医疗困难的,有序放开或择优允许企业辦教育、办医疗。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向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转变,人才公寓由现有的“政府评定”转为“一次性移交给企业,企业自主分配”,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让企业拥有更多自主权,适合企业的多样化、更符合自身实际的评定方式,让“安居”的来穗人才更加“乐业”;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能培训,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保障。

此外,在多种人才中,文创类和科创类人才是最富活力的创新群体,要大力吸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来穗创业就业,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

第三空间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要大力提升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城市第三空间活力,加快推进广州花同、“四大馆”建设,推动南沙湿地公园提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四)以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激发广州传统文化新活力

粤港澳三地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为共同根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文化血脉。三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不仅是塑造大湾区人文精神内核、推动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更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岭南文化焕发当代光彩有着重要意义。要自觉担当起历史使命,推进广州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用心创造创作的积极性,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吸引力,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以“文化+”为抓手,充分发掘文化附加值在消费过程中为居民带来的心理愉悦感,以文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为居民生活增色,充分激发广州传统文化新活力。

1.充分了解在穗文化企业的供给能力和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方面,广州市宣传主管部门要及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建立需求反应和双向反馈机制,做到一方面充分有效、立体呈现群众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筛选、处理、反馈,并遵循时效性、公平性等原则,向供给者(文化企业)和需求者(群众)提供和传递信息。

2.着力提升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层次

借助艺术欣赏教育对广州艺术品市场的需求拉动作用、戏剧欣赏教育对相关服务消费的拉动作用等机制,着力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尝试采取开立市级政府文化消费补贴等手段吸引新进的文化消费群体,充分释放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构建引导文化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

3.推动多种文艺形式在穗大繁荣大发展

一是着力推动粤剧振兴;二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文化节,继续办好“来广州过年,去羊城赏花”、亚洲国际美食节、广州文交会等重大文化活动;三是推动“红线女”等流派艺术传承发展,对于“木偶”等小众艺术,要确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四是妥善解决国有文艺院团历史包袱,整合、盘活存量文化资产,明晰产权归属、创新管理模式,深入开发利用释放规模经营效应,更好发挥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五是做优文学文艺的内容生产创作端,在保住传统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挖掘增量市场。

4.加大对国内外先进城市文化消费市场的研究力度

借助在穗高校智库,尤其是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力量,深入研究、充分论证国内外先进城市文化消费市场,为在穗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可行性分析,对广州文化“走出去”打下基础。

5.调动文化创意人才和企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大力吸引文化创意人才和企业来穗创新创业就业,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政策环境,让文化创意人才“引得来、做得好、留得住”,让创新人才要素充分涌流;采取多种手段降低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成本,让文化创意企业充分享受广州营商环境改革的成果,降低企业的“非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陆筱璐.促进城市文化消费持续增长[J].开放导报,2016(06):93-96.

[2]王里克.基于相关—鉴别力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3(01):65-68.

[3]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5

[4]卢济威,王一.特色活力区建设——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16(06):101-108.

[5]魏丽华.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以河北为例[J].开放导报,2013(01):63-65.

[6]胡玉霞.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竞争力综合评价[J].兰州学刊,2015(08):200一208.

[7]金延杰.中国城市经济活力评价[J].地理科学,2007(01):9—16.

Four Dimensions of Guangzhou's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 Dynamic City

Yan Zhipan

(Guang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10)

Abstract: Vibrant cities are a comprehensive manifestation of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and also a prominent feature of internationalmetropolises. Guangzhou's vision of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s a future city development must focus on improving the vitality of the city. To putGuangzhou into the glohal dynamic city assessment framework, compare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conomic vitality, innovation vitality, social vitality, andcultural vitality with 22 hotspot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find the shortcomings and gaps, and study how Guangzhou can improve to build a global dynamiccity.

Key words: Glohal City: Vihrant; Guangzhou

(收稿日期:2019-11-15 責任编辑:张洁)

猜你喜欢
广州
绿美广州
都市人(2023年6期)2023-09-22 20:29:13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多彩广州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广州路壹号院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2:14
广州之路
空中之家(2017年12期)2017-12-13 04:48:20
我与广州这些年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6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7:04:23
广州,我永远的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