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2020-02-24 07:49:58杨丽花杨清山
水产养殖 2020年1期
关键词:放养密度生长率白对虾

杨丽花,杨清山

(莆田市旺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 莆田 351100)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俗称白虾、白肢虾等,隶属十足目,对虾科,滨对虾属,该虾肉质鲜美,具有生长快、适盐性和适温性广,对饲料蛋白质要求较低,抗逆性强,病害少,能密养高产、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深受养殖者青睐。

随着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工厂化养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养殖模式,但养殖从业者盲目地增加放养密度,造成饲料系数高,水质难于控制,生长慢,病害多,引起对虾生长率和存活率降低以及养殖水体环境恶化[1]。因此,选择适合生长的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至关重要。笔者在莆田南日岛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不同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及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南美白对虾生长的适宜养殖密度,以期为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在莆田市旺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进行。所供试南美白对虾苗种来自本养殖场培育的,幼虾大小均匀、健康无病、虾体透明、逆水性好、活力强,平均体长(3.64±0.02)cm,平均体质量(0.43±0.01)g。试验池为l5个大小一致的长方形水泥养殖池,规格6.0 m×3.0 m×1.0 m,池底平整,向排水口倾斜,坡度1.5%~2%;池底用纳米管配套建设增氧设施,试验期间24 h不间断连续充气。在试验前每个养殖池注水50~60 cm,使用有效氯含量30%的漂白后排干池水,再用KMnO410 mg/L溶液全池泼洒、冲洗干净。试验用水为从养殖场附近海区沙滤井抽上来的海水,比重为1.010~1.020,pH 值 7.8~8.0。放苗前3~5 d,每池进水60 cm后,选用3~5g/m3“通威藻菌多肽”全池均匀泼洒,次日上午使用1~3ml/m3“浓缩EM菌”和3~5 mL/m3“金牌酶宝肽”混匀全池泼洒,辅助肥水,待藻相和菌相达到平衡,水色为棕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达30~40 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5个养殖密度梯度,即试验1组、2组、3 组、4 组、5 组,养殖密度分别为 550、600、650、700和750尾/m2,每组设3个重复,共15口池。试验自2019年5月15日至6月13日,历时30 d。试验期间,各组虾试验条件基本保持一致,采用珠海海壹水产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虾肝强”饲料和草鱼配合饵料(蛋白含量40%左右),按虾体质量5%~7%投喂,每天投喂3次,投喂量视前1 d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养殖期间,不定期使用通威藻菌多肽、浓缩EM菌、金牌酶宝肽等微生物制剂处理养殖用水。每天定时检测和记录池水水温、盐度和NH4+-N、NO2--N、H2S、DO、pH值等水质理化因子和对虾的摄食及死亡情况。

1.3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试验开始和结束停食1 d后,每个重复随机捕获10尾试验对虾进行体长和体质量的测定,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其生长性能指标和存活率。

增长率(%)=100%×(Ht-H0)/H0;

增重率(%)=100%×(Wt-W0)/W0;

体长特定生长率(%/d)=100%×(lnHt-lnH0)/T;

体质量特定生长率(%/d)=100%×(lnWt-lnWo)/T;

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100%×S/Xt;

养殖产量(kg/m2)=M×N×Wt/1000

式中,H0、Ht分别为初始和终末体长(cm);Wo、Wt分别为初始和终末体质量(g),T为试验时间(d),S为体长(或体质量)的标准差,Xt为试验终末虾的平均体长(或体质量),M为放养密度,N为存活率。

1.4数据统计

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X±S.E)表示,采用Excel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该试验经过30 d的养殖试验,南美白对虾体质量从0.43 g长到5.47 g,不同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指标明显不同,其中增长率、增重率、体长(或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均随着养殖密度增大而呈现出下降趋势;体长(或体质量)变异系数却随着养殖密度增大而上升。

表1不同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2.1 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体长增长的影响

从表1、图1、图2可以看出,试验30 d后,不同放养密度条件下南美白对虾的体长生长指标表现出明显不同,其中试验1组平均体长、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最高,分别为7.81 cm、116.56%和2.55%/d,在平均体长上,试验1组比试验2组、3组、4组、5组分别提高 0.02、0.20、0.27和0.41 cm;在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上,试验1组略高于试验2组(110.23%和2.53%/d)和试验 3组(109.76%和 2.47%/d),而较高于试验4组(107.08%和2.43%/d)和试验5组(103.47%和2.37%/d),但在体长变异系数上,试验1组却最小,为6.31%,且随着放养密度增大而上升。

2.2 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体质量增长的影响

由表1、图3、图4、图5所示可见,经过30 d养殖,各试验组南美白对虾体质量的增长比体长快,增重率均在10倍以上,其中试验1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分别达5.80 g、1280.08%和8.65%/d,与试验2组、试验3组差异不大,而较高于试验4组和试验5组;各试验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的升高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增重率由1 280.08%下降至1 045.82%,特定生长率由8.65%/d下降到8.13%/d,但在体质量变异系数上却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波动范围9.07%~12.02%。

2.3 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的影响

从表1、图6可以看出,试验30 d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产量并不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呈现增加趋势,其中试验3组的养殖产量最高(3.25 kg/m2),比试验1组、2组分别增加了12.85%和5.86%,但与试验 4组(3.22 kg/m2)和试验 5组(3.23 kg/m2)相差无几。结合养殖条件、养殖成本等因素,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南美白对虾放养密度为650尾/m2时,其养殖产量最高,是一个南美白对虾比较合理的养殖密度。

2.4 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存活率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各试验组的存活率均在85%以上;试验结束时,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的增加,其存活率略有下降,分别为90.15%、89.30%、89.26%、87.44%和86.72%。

3 讨论

3.1 不同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放养密度作为一种环境胁迫因子能引起虾类的应激反应,致使养殖群体生长率和存活率下降,个体生长差异增大。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体长或体质量)的生长随着放养密度增大而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变异系数却上升,说明南美白对虾放养密度增大使个体活动空间受限,优势个体在种群中占有较多食物及空间,而弱势个体的资源占有量相对有限,导致个体的生长受抑制,同时加速个体间的生长差异。因此,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与放养密度关系密切。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导致南美白对虾摄食不均匀或者为适应密度胁迫调节自身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增加额外能量消耗,影响对虾生长,容易导致南美白对虾体表受损、能量消耗增加、生长率降低[1]。

3.2 不同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的影响

南美白对虾是适合高密度养殖的品种,其适宜的养殖密度应综合考虑养殖条件、养殖技术水平及养殖效益等因素。一般认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单位水体的产量也随之上升,而随着养殖密度的继续上升,水体中溶解氧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氨氮增加,水质恶化,不良的水体环境对生物体的摄食、生长、能力代谢及行为等产生影响[2]。合适的放养密度能提高单位水体的产量,节省土地和部分劳动力,但是养殖密度过高由于相互争食则影响南美白对虾存活率下降,对虾生长慢,饲料系数提高,加剧对养殖水体的调控[3-4];养殖密度过低,则会造成养殖水体空间和饵料的浪费。试验结果表明,650尾/m2的养殖密度是合理的,既不会造成饵料和空间的浪费,又不会影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3.3 不同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存活率的影响

从该试验中5个不同放养密度存活率的试验结果反映出南美白对虾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其存活率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与王丽珍[4]研究结果相同。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加剧南美白对虾个体对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对虾免疫功能、生理、行为、能量代谢和摄食习惯的变化;要想获得较高的存活率,首先要有适合的养殖密度,合理的养殖密度不但能够阻止南美白对虾疾病的发生,还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使虾机体抵抗力增强[3,5]。

猜你喜欢
放养密度生长率白对虾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38
日本落叶松以林分平均木材积生长率代替林分蓄积生长率可行性验证
防护林科技(2020年9期)2020-11-09 01:45:24
南美白对虾大棚高效养殖技术
当代水产(2019年8期)2019-10-12 08:58:12
海南省马占相思生长率模型研建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
南美白对虾2016年春季生产形势
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
基于海南省连清资料建立松树和橡胶树材积生长率模型
川西竹林地生态养鸡放养密度筛选的研究
家禽科学(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海洋浮游纤毛虫生长率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2014年8期)2014-05-05 06:17:32